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9425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8.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课件(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院感染防控及职业防护,解放军第309医院护理部 曹 敏,医院感染的原因,易感人群密集 介入性检查、治疗破坏人体防御屏障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病原微生物聚集 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医院感染与护理工作,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医疗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 护士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先锋队、主力军 完善的护理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哪里护理管理预防工作做得好,哪里的医院感染发生就少,“零宽容” 医院感染预防的创新观念,美国第34届APIC感染控制年会,提出要求对医院感染“零宽容”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认为医院感染不再有某一基准发病率,每一例医院感染均不应该发生 “零宽容”是围剿

2、医院感染的动员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性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机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了解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掌握医院感染防控技术和方法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保护患者、医务人员、人民群众,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源性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

3、染的基本概念,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由一定途径侵入人体,或者病人自身某一部分原有菌群通过移位途径进入另一部位,并在体内(包括胃肠道)生长、繁殖的病理现象。,感染,人体与病原体斗争的五种表现,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指病人的感染发生在任何开展诊疗活动的机构。 诊疗相关性感染 特点:发生地点、人群更广泛,医源性 感染,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医院感染人群 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 医院感染的

4、地点 感染发生在医院内 医院感染的时间 感染发生在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下列情况属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其超过平均潜伏期发生的感染; 本次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非医院感染 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新

5、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48小时内发病)的感 染,如单纯疱疹、水痘等;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的分类,根据发生部位不同的医院感染分类,医院感染的分类,根据感染人群不同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的分类,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当免疫力低下时,存在于身体表面和体内的一些条件致病菌就可能侵入人体而引起疾病 交叉感染(外源性感染)指病人之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通过被污染的衣服、食物、日常用品、手及空气飞沫等引起的感染。,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范围比“传染”更广,感染和传染,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机制,主要内容 医院感染的主要环节 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医院感染病原体特征 特殊病原

6、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 人群,主要环节,感 染 源,医院感染的感染源,来自病人自身特定部位(胃肠道、呼吸道、皮肤等) 来自周围的病人 来自医院的工作人员 来自病人家属及探视者 来自医院的环境 来自未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 来自血液制品、药物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婴幼儿和老年人; 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者; 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患者; 住院时间长者; 手术时间长者; 营养不良者。,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正常菌群 菌群失调(原位菌群失调、移位菌群失调) 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

7、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称菌群失调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现状,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对某些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 常为多重耐药菌株,对抗菌素有较强和较广的耐药性 常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 医院感染病原体的可变性强,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绝大多数为细菌,以需氧菌为主,其中G一杆菌占优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分布,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

8、菌。 泌尿道感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白色念珠菌、其他真菌、克雷伯菌属。 菌血症: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表浅切口感染: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 胃肠道感染:白色念珠菌、其他真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属、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特殊病原体感染,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鼠疫、霍乱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 多重耐药菌感染、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对新出现的病原体要非常重视,一般视为特殊病原体处理,定义: 细菌耐药是指致

9、病微生物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或对抗性 多重耐药是指细菌对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同时耐药 重点关注,多重耐药菌感染,MRSA,VRE,ESBLs,特殊病原体/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感染控制的组织体系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 清洗、消毒与灭菌 手卫生 预防隔离 无菌操作 医疗废物管理,主要内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感染控制的组织体系 目的:建立一个被纳入管理的环境,以达到 使医院感染率降到最低 保护工作人员和探视者免受不必要的的危险,感染控制的组织体系,美国:每250张床应配备一名全职的感染控制护士。 职责:负责护理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和宣传教育工作。 基本要求:具有临床及管

10、理专长的注册护士,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宣教技巧 ,接受过正规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培训且获得资格认证,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全院综合性目标监测 目标性监测 监测感染模式(感染部位、病原体、危险因子、发生地) 检测那些可能提示感染问题的模式改变 指导控制措施的快速实施 监测抗生素的应用和细菌耐药性 为工作人员提供其所需的确切的信息,以协助于他们改善感染预防工作,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设备和环境的去污染 去除或消灭微生物以确保物体使用安全 的过程,此过程包括清洗、消毒和灭菌 物品的去污染水平应达到使用时不会引发感染的程 度。取决因素有物品的材料类型、微生物种类及数 量、引发易患感染的危险性等,清洗、消

11、毒与灭菌,定 义,清洗:指从物体上去除异物的过程(包括土壤、有机物、微生物) 消毒:指将非生物体上或表皮上的病原微生物(不包括细菌芽胞)数量减少至对机体健康无害的过程 高水平消毒:指杀灭繁殖期细菌、真菌及敏感病毒的过程,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及肠道病毒 灭菌:指消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过程,清洗、消毒与灭菌,依感染危险划分的三个等级,仅接触正常和完整皮肤的器械, 以及不与病人接触的无生命的环境 去污染水平 清洗和干燥 墙壁、地板、天花板、家具、水池、排水管,低度危险,中度危险,虽不穿透皮肤或进入体内无菌区域, 但接触完整的黏膜或破损的皮肤的 器械设备,受毒力强或有传染性微 生物污染的设备 去污染

12、水平 先清洗后消毒 呼吸道诊疗设备、胃肠道内镜、 阴道检查器械、体温计,穿透无菌组织包括体腔和血管 系统的设备 去污染水平 清洗和干燥 外科手术器械、宫内诊疗设备、血管内导管,高度危险,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院环境布局合理、分区明确 低危险区:行政管理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 中等危险区:普通门诊、普通病房 高危险区:感染疾病科门诊、感染疾病科病房 极高危险区: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 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 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 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 微生物等物质污

13、染的区域,清洁区,潜在 污染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接受 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 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污染区,两通道,医院环境布局流程,分区明确,设置合理,洁污分开,标识明显,明亮通风,符合卫生学要求,医院环境管理,WHO策略 清洁的医院要达到5个洁净,清洁非常重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院环境的管理 自然通风 紫外线照射消毒 空气洁净技术 化学气体熏蒸 化学气溶胶喷雾,空 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院环境的管理 清洁湿式扫除、擦拭、洗涤 消毒疫源消毒、终末消毒 0.050.1%有效氯消毒剂 作用时间30分钟,地面

14、 物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院环境的管理 一般常规使用的诊疗用品,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 清洁 消毒,物品,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隔离技术 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目的:防止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正确理解隔离的含义,隔离: 旨在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是针对外源性感染,切断其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一项重要的保护性措施。 对感染源的隔离,包括感染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及周围污染环境的隔离; 保护性隔离,对免疫受损、高危易感者的隔离。,在医院内即使是非致病性或低毒的病原体,也很易在免疫机能低下的各种原发疾病

15、的患者中引发医院内感染,甚至流行暴发,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隔离基本原则 严格管理感染源、阻断感染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达到切断感染链,降低外源性感染发生和暴发的目的,隔离技术的发展,以类目为特点的隔离系统(A系统) 以疾病为特点的隔离系统(B系统) 体内物质隔离系统 标准预防 基于病原体传播途径隔离预防,A系统类目隔离法的预防措施,特点: 强调标准预防 强调基于疾病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预防 对标准预防、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预防和特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提出具体要求,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1-2009,“标 准 预 防”的概念,标 准

16、预 防,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染的疾病,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 准 预 防,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标准预防隔离防护措施,实施手卫生 根据预期的暴露情况,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正确佩戴手套 防止锐器损伤,标准预防隔离防护措施,医疗环境的清洁、消毒 医疗器械清洁、消毒或灭菌处理 医疗废物处理 安全注射 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预防医院感染,加强医务人员 洗手和手消毒,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手卫生不当直接引起医院感染 手卫生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 严格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 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