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蚌埠医学院)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777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0.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蚌埠医学院)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蚌埠医学院)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蚌埠医学院)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蚌埠医学院)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蚌埠医学院)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蚌埠医学院)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1(蚌埠医学院)课件(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 学 影 像 学 中枢神经系统,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 放射学教研室,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适应症、 检查前准备和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变异 (重点为断层影像)。 (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4)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5)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颅脑先天畸 形及发育障碍、颅脑外伤、常见颅内肿瘤、 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脑变性疾病、椎 管内肿瘤等)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第一节,影像检查技术,影像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临床应用十分普遍。 检查范围:颅骨、

2、脑、椎管和脊髓。 诊断要求: 1、定位确定病变的位置; 2、定量确定病变的大小与数目; 3、定性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1、X线平片:对颅骨骨折、侵犯颅骨病变、颅骨先天畸形有很大价值;显示钙化有一定优势。 2、CT: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可显示颅内主要结构,显示皮质骨及钙化优于MRI。 3、MRI:无辐射、安全、无创;对脑实质、脊髓和软组织分辨率优于CT;多方位成像;可进行脑功能和组织生化代谢研究。,头颅X线平片,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头颅正位,头颅侧位,颏顶位,X线检查

3、:血管造影,在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介入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对颅内动脉瘤等诊断仍然是金标准。 有创、过敏、操作复杂等缺点。,1、颈总/内/外动脉造影 2、椎动脉造影 3、全脑血管造影 4、静脉窦造影 5、其他脑血管造影,血管造影:直接穿刺法和导管法,颈内动脉造影正位,颈内动脉造影侧位,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CT检查,平扫: (1)横断面:基线:OML, 层距及层厚:5mm、10mm; (2)冠状面:基线与OML线垂直,主要用于检查鞍区疾病。 增强CT:静脉内注入碘制剂后再扫描,观察病变组织的血供情况,以鉴别性质。 脑池造影CT:将非离子碘剂或空气注

4、入蛛网膜下腔,检查CPA、鞍上池的微小病变。 三维CT: 动态增强CT扫描:,CT平扫与增强,CTA显示脑底动脉瘤,CT灌注成像,MRI检查,多方位成像: 多序列成像:T1WI、T2WI、 FLAIR、EPI、FS 功能成像:DWI、PWI、fMRI、 MRS 血管成像:MRA,3D渲染,MRS,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X线平片,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侧位片上的冠

5、状缝和人字缝,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颅压增高时颅缝增宽,脑膜中动脉压迹,小头畸形脑回压迹,颅底骨大部分由软骨化骨而成。侧位观察,颅底显示前、中、后三个颅窝,排列成自前向后逐渐下降的3个梯级。 (1)前颅窝:从额窦后壁开始,到鞍结节和蝶骨小翼后缘为止。 (2)中颅窝:从蝶骨小翼后缘到鞍背和岩嵴。 (3)后颅窝:前界为鞍背及岩嵴,后界为枕骨后粗隆,容纳小脑、桥脑和延髓。,颅底,颅底(内面),蝶鞍位于颅底中央,其内容纳脑垂体。鞍内或周围的颅内病变常引起蝶鞍的改变,是颅内的一个重要结构,观察蝶鞍的形态、结构和密度具有重要意义。 蝶鞍的形态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及扁平形3种。 蝶鞍的正常大小: 前后径:

6、正常范围716MM,平均为11.5MM; 深径:正常范围413MM,平均为9.5MM。,蝶鞍,正常蝶鞍侧位片,1,2,3,4,5,1:前床突 2:后床突 3:垂体窝 4:鞍底 5:鞍背,蝶鞍的各种形态,椭圆形蝶鞍,扁平形蝶鞍:前后径大,深径小,桥形蝶鞍:床突间韧带钙化,内听道,宽不超过10 毫米;两侧对称,相差不超过0.5毫米。,颅内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 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 脑室脉络丛钙化,大脑镰钙化,脉络膜丛钙化,脉络膜丛钙化,床突间韧带钙化,正常颅脑CT,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 含脑脊液结构 脑室系统 蛛网膜下腔 血管系统 脑实质 颅神经 颅骨,在CT图像上,可见四种密度影,高密

7、度的颅骨及钙化、中等密度脑实质、低密度的含液腔和极低密度的含气腔。 脑灰质密度较脑白质高,灰质CT值为3240Hu,白质CT值为2832Hu。 扫描基线为眶耳线OML(orbitomeatal line)。,透明隔间腔,基底核,通过眼球平面 前方为锥形眶窝,眼球边缘呈圆环状,称眼环,视神经为束状软组织条索影。两眶之间为筛窦,后连蝶窦。岩部前方颅中窝内为大脑颞叶。,蝶鞍层面 颅中窝前面是蝶骨小翼后缘,向内后方延伸出前床突,鞍结节前邻视交叉沟,后和鞍背间是垂体窝;颅后窝显示脑干、四脑室和小脑。,鞍上池层面 额叶被大脑纵裂分开。鞍上池呈星形,前角通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通大脑侧裂池,后外侧角连环池。如

8、后方为桥脑则呈“五角”形,如后方为脚间池则呈“六角”形。鞍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第三脑室-四叠体池层面 前部额叶为纵裂池隔开,三脑室两侧邻近丘脑,连接左右丘脑的中间块位于三脑室中部。三脑室后端常见松果体钙化影,后邻四叠体池。,松果体层面 中部可见两侧基底神经节和丘脑,由外向内依次为最外囊、屏状核、外囊、豆状核和内囊。内囊呈“ ”形,分为前肢和后肢。新生儿左侧的侧裂常较宽大。,侧脑室体部层面 两侧脑室体部呈凹缘向外镰刀状影,居中线两旁,中间为透明隔,向后延续为三角区。两侧脑室可不对称,以后角部多见。在左、右前角间为胼胝体膝,后角间则为胼胝体压部,中线有大脑纵裂池和

9、大脑镰。,侧脑室体部上方层面 两侧脑室呈“)(”型,中间部分为胼胝体和扣带回。胼胝体的后方为大脑镰。老年人大脑镰常钙化。纵裂后部可有轻度弯曲,这是大脑半球不对称的标志之一。,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大脑镰前后贯穿中线,在大脑镰旁可显示扣带回、中央旁小叶、楔前叶、顶枕沟、楔叶。,正常颅脑MRI表现,T1WI T2WI PDWI Gd-DTPA增强扫描,脑皮质含水量较髓质多,含脂量较髓质少,所以脑皮质的T1和T2值均长于脑髓质。 脑脊液成分主要为水,在T1WI及T2WI上分别为均匀低信号及高信号。 动脉血流迅速为无信号流空表现,静脉血流较慢一般为流空现象,有时亦出现流动相关增强现象而表现为高信号。,颅骨

10、板障含较多脂肪为高信号。 颅骨内、外板,硬脑膜,乳突气房及含气的副鼻窦不含或少含氢质子为无信号或低信号。 肌肉在T1WI及T2WI上呈灰色的中等强度信号。 头皮含大量脂肪呈高信号。,通过眼球平面 蝶鞍层面,鞍上池层面 第三脑室-四叠体池层面,松果体层面 侧脑室体部层面,侧脑室体部上方层面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大脑半球断面分为上下两缘,上缘自前向后依次为额上回、旁中央小叶、楔前叶和楔叶;下缘前部为直回,后部为舌回。 扣带沟、扣带回、胼胝体、侧脑室体部、三脑室、穹隆、中间块、视交叉、中脑顶盖、中脑导水管、松果体。,正中矢状面,脑干正中矢状面自三脑室底向下稍向后斜行移行于颈髓。第四脑室上连中脑导水管,

11、下连脊髓中央管。,正中矢状面,正中矢状面:垂体呈椭圆形高信号影,前后径10mm,高7mm。上为鞍隔与漏斗构成的垂体柄,其后上方是视交叉或视神经、鞍上池和灰结节,灰结节后为乳头体。,经垂体层面冠状面 中线结构从上向下主要为大脑镰、胼胝体、穹隆柱、第三脑室、垂体及垂体柄、蝶窦。侧脑室的外上方为尾状核和内囊膝部。三脑室两侧为丘脑,丘脑向外依次为内囊后肢、豆状核、外囊、屏状核、岛叶、外侧裂及岛盖。外侧裂的上、下方分别为额叶和颞叶。,垂体呈灰白色均匀信号,两侧对称,高7mm,宽8mm,按上缘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三种。垂体柄居中,垂体、垂体柄及其上方的视交叉三者构成“工”字形。海绵窦对称位于垂

12、体窝两侧,其内颈内动脉呈低/无信号影,神经信号与胼胝体相仿。,脑的血液是由一对颈内动脉和一对椎动脉供应,它们进入颅腔后,在脑底部发出大脑动脉(前、中、后动脉)并借交通支在蝶骨鞍部上面组成动脉环。 中央支进入脑的实质,供应间脑、基底神经节。 皮质支进入脑的实质,供应皮质及皮质下的髓质。,脑血管造影,颅底动脉环,英国解剖学家 Willis脑的解剖(1644) 构成: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与双侧大脑后动脉。 作用:将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连接起来,保障脑组织得到充分的动脉血流。,脑血管造影正常表现,颈内动脉 C1-5,大脑前动脉 A1-5,大脑中动脉 M1-5,

13、颈内动脉颅内段分段法: C5海绵窦前段 C4海绵窦段 C3虹吸曲 C2水平段 C1升段,颈内动脉颅内段分段法: C5海绵窦前段 C4海绵窦段 C3虹吸曲 C2水平段 C1升段,1、颈内动脉颈段 2、颈内动脉分支 3、大脑前动脉水平段 4、膝段 5、纵行段 6、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7、侧裂段 8、侧裂点 9、侧裂段分支,1、颈内动脉海绵窦前段 2、海绵窦段 3、水平段 4、升段 5、垂直段 6、胼胝体膝段 7、胼胝体周段 8、胼缘动脉 9、大脑中动脉侧裂段 10、脑凸面分支 11、额顶升动脉 12、眼动脉 13、脉络膜前动脉,1、颈内动脉海绵窦前段 2、海绵窦段 3、水平段 4、升段 5、垂直段

14、6、胼胝体膝段 7、胼胝体周段 8、胼缘动脉 9、大脑中动脉侧裂段 10、脑凸面分支 11、额顶升动脉 12、眼动脉 13、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段及侧裂三角,椎动脉 椎动脉通过6个颈椎横突孔上升后,顺环椎后弓向后进入硬膜内,再顺脊髓到延髓腹面,经枕大孔入颅。向前内走行与对侧椎动脉合为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在斜坡和鞍背上行,分别分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继而形成大脑后动脉的终支。 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自基底动脉分出,先向后下方,继而水平行走,每侧大脑后动脉又可有后交通动脉向前行走。,椎动脉造影,正常椎动脉造影,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大脑静脉包括浅静脉、深静脉和静脉窦。上、中、下浅静脉分别汇入上矢状窦、蝶顶窦和横窦;深静脉则汇入直窦,静脉窦是位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的静脉管道,分为后上组和前下组,最后都引流到颈内静脉。,脑静脉与静脉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