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营养学--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7447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营养学--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营养学--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营养学--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营养学--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营养学--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营养学--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营养学--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营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第二章,整体观念 阴阳平衡 食药同源 脾胃为本,整体观念,1,一、关于“整体” 在哲学上,整体是指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与“部分”相对而言。整体具有所有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整体特性。,“整体大于其所有组成部分之和” “21+1”,二、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环境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背景下对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认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应用于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一种东方哲学思想,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当中认识宇宙、自然、社会最根本的世

2、界观和方法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本身是有机整体,(1)生理上相互联系,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1) 五脏一体观(以心为主导),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肤毛发、精血津液等各脏腑、组织、器官虽然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是它们之间密切联系,构成有机整体,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又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2) 形神一体观,形体: 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脏腑、经络、肢体、官窍、皮毛 及运行或贮藏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广义的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 狭义的神:人

3、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具体的 心理活动。,形体与精神是生命两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乃神之藏舍 神为形之所象,(2)病理上相互影响,“有诸内,必形诸外” 脏腑之间病理上相互影响 形神在病理上相互影响,(3)诊断上整体分析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是整体机能失调的局部反应,重视局 部病变和相关脏腑组织的相互影响,如验舌诊病、面部色泽诊病。,(4)防治上整体调节,如:久泻不愈 肾阳虚衰,艾灸巅顶之百会穴 口舌生疮 清心火 ,利小便 眩晕欲仆 水不涵木,针灸足心之涌泉穴,(5)形神共养以防治疾病,养形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养神恬淡虚无,怡

4、畅情志。 躯体病变所致精神情志病变,当以治疗躯体疾病。 精神情志伤害所致躯体疾病,当先调理精神情志,2.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类始终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认识,即“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它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

5、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1)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节,四季变化,昼夜晨昏,地域气候, 一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适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6、,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四季变化,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素问生气通天论)

7、 “平旦与日中,气行于阳,可动则动;日西气行于阴,当静则静。如动静乖违,与时相反,则气弱而形坏也”(清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昼夜晨昏, 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 对生理和饮食习惯的影响:气候、土质和水质的不同,对人体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我国西南山区气候阴雨潮湿,故川、贵、湘人偏湿性体质,喜食辛辣以燥湿除湿,少饮酒,多不胜酒力;而北方干冷,偏燥热体质,则不宜食辛辣之品,但多饮烈酒,酒量偏大。 对体貌特征的影响:我国东南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潮湿,人体腠理较疏松,体格多瘦弱;西北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人体腠理较致密,体格多壮实;又如俄罗斯冬季较冷,人多高大壮实,鼻梁长挺,体毛较多,而非洲人多体型

8、短粗,鼻短孔阔,头发卷曲。,地域气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自然环境变化对人体病理上的影响,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但是有时亦会成为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发病。 如“六气”变成“六淫”,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如“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其气太过。 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地方区域对疾病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另外迁徙因素导致水土不服。,(3)诊治上的三因

9、制宜,诊察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都应全面看待,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疾病的防治,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必须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及地区方域的变化,方能获取较好的疗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法于四时”,“四气调神”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因地制宜”,防治特色列举,3.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属性中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自觉性等。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人不仅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

10、员,具备社会属性。 社会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战争与和平、国家富强程度、社会秩序、环境污染程度,以及个人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工作性质、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等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和心理。 良好的社会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心健康。 战乱时期,人们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有不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不绝。”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大抵富

11、贵之人多劳心, 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 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 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 坚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 难干”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对人体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 (素

12、问疏五过论) 社会医学研究表明,社会因素是造成紧张状态的重要原因。如亚健康、社会行为异常、心血管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等身心疾病都属于 “紧张状态病”。,(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系统理论认识,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提出了医学模式的转换,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仅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增添了鲜明的特色“恒动”观的思维模式。,阴阳平衡,2

13、,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宇宙、人类、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辩证法范畴。 阴阳学说的理论溯源-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二、阴阳的概念与引申 (一) 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用以概括宇宙间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相对概念。 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太阳能照到的一面属阳,背阳一面属阴。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14、;阳,高明也。”(许慎说文解字) “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我国一些地名对此有所体现,如江苏省“江阴市”,因地处长江南岸而得名,湖南衡阳地处衡山之南,河南洛阳地处洛河之北,三、阴阳引入中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将阴阳概念运用于医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记载的“六气病源说”。提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而标志着阴阳学说成功应用于中医学,并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的则是黄帝内经。其对阴阳学说的主要贡献是:一,明确提出阴阳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二,明确提出了阴阳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用阴阳学

15、说思想概括和归纳人体结构、组织器官、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诊断防治、理法方药等等各方面的阴阳属性和机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自然界阴阳属性规定性归纳表,人体阴阳生理属性归纳表,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动态、相对平衡的结果。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阴阳之间失去了这种平衡,出现了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疾病,若阴阳不协调发展到互相分离,生命即停止。总之,阴阳失调是疾病最根本的病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病理变化的阴阳属性,“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中阴阳

16、为总纲。 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阴证:里证、寒证、虚证 阴证常见症状:但寒不热、四肢厥冷、短气乏力、精神萎靡、下利清谷、小便色白、 小便清长、面白舌淡 、脉沉微细弱等 阳证常见症状:高热、恶热不寒、心烦口渴、气高而粗、目赤多眵、面唇色红、小便 红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脉滑数有力等,四、阴阳之道,以平为期 “不平则鸣,鸣则不宁” “病者,不平也;医者,平其不平也” “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则补之,“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素问骨空论,益气、养血、滋阴、壮阳、添精、生髓、生津等,实则泻之,解表、散寒、清热、燥湿、利水、泻下、祛风等,食药同源,3,食药同源(医食同源)的原始含义为食物和药物同出一源,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及部分矿物质。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食药同源”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