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5105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幻灯片)(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空想社会主义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教学课件),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从19世纪40年代创立起,它的发展主线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邓小平,也就是从西向东发展。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飞跃,经历了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 的初期。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传播了三个多世纪,它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6和17世纪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

2、期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是英国人,1516年写成并发表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即著名的乌托邦一书。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康帕内拉是意大利人,1602年于狱中写成太阳城一书。),第二阶段是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为代表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是法国人,1775年发表自然法典一书。马布利是法国人,著有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论法制等书。),第三阶段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晚期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法国人,他的主要著作如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制度、新基督教等。傅立叶生于法国,他的主要著作是新的工业世界和写

3、作的世界。欧文英国人,他的主要著作是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等。恩格斯说:当时英国的有利于工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一切实际成就,都是和欧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三大空想家的学说的历史作用和积极贡献 1)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三大空想家的学说的历史局限和重大缺陷 1)不了解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2)不了解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3)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

4、道路。 (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存在的这些根本缺陷,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局限造成的。),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出现不仅有其思想来源,更重要的是具有其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 1)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举行起义。 2)1836-1848年英国宪章派开展了持续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 3)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爆发了纺织工人的起

5、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孕育和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走向成熟的阶段。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 第三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阶段。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在“两大发现”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社会理论;最重大的政治实践就是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原理,但其基本核心则是社

6、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有支撑着它的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学说,不同类型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前提: 1)保留和利用农村公社; 2)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成果;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引发

7、和推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 由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第一,在马恩著作中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极少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马恩著作中没有从宏观上对未来社会作出某些预测。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关于未来社会预测的基本内容: 1)未来社会要划分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 级阶段”; 2)生产力将得到高度发展; 3)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私有制; 4)对个人消费品,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 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5)必须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 6)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方面合理要 求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

8、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带有一定前瞻性和典型性。 (前瞻性在没有社会主义实践时,马恩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出发,对未来社会作出科学预见。典型性马恩在分析未来社会时,并不是一般性地论述生产关系,而是紧紧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关系加以论证。如同他们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着重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样,他们在预见未来社会时则始终注意把握住社会主义公有制。),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1.科学社会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到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又重新活跃起来。首先掀起无产阶级革命的是俄国,它揭开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运动伟大风暴的序幕。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

9、飞跃,就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成为苏维埃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历程。,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17年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阶段,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1924年列宁逝世。这是俄国共产党人和劳动群众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并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1924年列宁逝世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一国建立和发展的阶段,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最伟大的事件是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和在二三十年

10、代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和模式。),2.列宁和十月革命道路 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党要领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实现革命转变。 (俄国在20世纪初发生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即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两个政府并存: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拥有部分武装的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革命军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了。),十月革命道路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争论从未间断 第一次争论发生在列宁和考茨基之间

11、。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历史主动性和跳跃性并没有“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线”,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第二次争论发生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斯大林在争论中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但一国建成并不等于最终胜利。),第三次争论发生在苏东剧变之后。 经济文化部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遇到的困难是: 1)这些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面临双重历史任务,其中既有社会主义自身

12、任务,还有发展商品经济、实现民主化和反对封建主义思想余毒的民主主义任务。 2)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在“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的并存和对立这个大格局中,资本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力上占优势,并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列宁进行了艰辛的社会主义探索,并取得初步的可喜成果: 1)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时的主要标志是粮食税。利用外资和私人资本恢复和发展生产力,采用租让制、租借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新经济政策,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

13、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2)提出了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计划。 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 进行农业合作化 开展文化革命 改革国家机关,3.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在20世纪20-30年代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采取高速度发展工业的方针 采取工业化资金来源内部积累的方法,第二,实现农业集体化 从1928-1933年,苏联开战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村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在农业集体化中有一些重大失误和经验教训: 1)规定的指标过高,

14、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在集体化前期主要是靠行政命令,违背了自愿原则; 2)在阶级路线上,虽然提出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由限制到消灭富农”的阶级政策,但是在实践上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阶级关系,侵犯了中农,对富农没有执行列宁的非暴力原则,后遗症过多; 3)在集体农庄的形式上,以农业劳动组合为基本形式,否定农业公社,但过早取消共耕社则不适合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第三,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模式 经济方面: 1)所有制机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包括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不允许其他经济成分存在; 2)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 3)经

15、济运行机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并把指令性计划当成计划经济的唯一标志,排斥市场调节; 4)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政治方面: 1)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 2)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出现以党代政现象; 3)在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比较多地集中在各级党委手里,特别是党中央手里。 总之,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就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就发展战略来说,主要是高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带有战时性质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当时确实起了应有的历

16、史作用。,苏联模式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对斯大林应一分为三: 1)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模式、卫国战争上有功; 2)在农业集体化、党内斗争和国际共运中的一些问题上有错; 3)在肃反扩大化、个人迷信等方面有扭曲。 【教学视频:创新之二列宁】,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很重要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的时期。时间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这个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0年代中期到后期,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阶段,整个50年代,社会主义向世界继续推进,尤其是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社会主义体系。 第三阶段,整个6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逆转,资本主义从动荡走向稳定与发展,社会主义从高潮走向低潮。,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