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肺功能不全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2990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4.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新肺功能不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14新肺功能不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14新肺功能不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14新肺功能不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14新肺功能不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新肺功能不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新肺功能不全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患者女性,53岁,农民,1991年7月27日入院。心慌、气短16年,近10天加重,伴有发热,咳痰,呕吐。,22年前曾患风湿性心脏病,无肾炎、肝炎、结核等病史,无过敏史。体检:体温39,脉搏116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3.3/9.3kPa(10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端坐位,口唇发绀,眼睑水肿,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颈静脉怒张,四肢末端轻度发绀,两肺散在大小水泡音及痰鸣音,心尖搏动在左第五助间锁骨中线外1.5cm,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20次/min,节律不整,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肝肋下3.2cm,剑突下4.5

2、cm,质地中等,触痛明显。肝颈静脉回流实验阳性,脾在肋下2.5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RBC 4.801012/L,WBC 12.8109/L,中性细胞 85、嗜酸性细胞2、淋巴细胞13,Hb110g/L,血小板80109/L。血沉 26mm/h,抗“O”500单位。 PaO210.8kPa(81mmHg),PaCO28kPa(60mmHg),HCO3-23mmol/L,BE-6mmol/L,pH7.23。尿蛋白(+),尿比重1.025,血钾6.6mmol/L,非蛋白氮(NPN)46mmol/L。心电图显示异位节律,T波高尖,ST段下移,两心室肥厚。X线

3、显示两肺纹理增粗,双肺散在大小不等、模糊不清的片状阴影,心脏向两侧扩大,肺动脉段突出。,入院后经强心、利尿、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症状稍有改善。但于次日晚10时,患者病情突然加重,胸痛,呼吸极度困难,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中下部有密集的中小水泡音,全肺可闻哮鸣音,心律呈奔马律。体温 38,血压6.1/1.9kPa(46/14mmHg)。立即进行抢救,6h后,患者皮下及注射部位出现片状紫斑与点状出血,恶心,呕吐,吐出多量咖啡样液体,测得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阳性,血小板40109/L。抢救无效死亡。,1.找出病理过程,分析其主要发生机制。 2.分析各病理生理学改变之间有何关系。

4、,该例病人因感冒,继发细菌感染,使风湿性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相继发生了发热、水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呼吸功能损伤继而衰竭、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功能性肾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最终以休克、DIC和急性肺水肿而死亡。,该病例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大致如下:感染导致发热、同时损伤心功能,引起心力衰竭,心衰使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部淤血加重,发生全身水肿。发热、呼吸功能受损、心力衰竭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排出障碍,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发生。心力衰竭,心输出量减少,致使肾血流量减少,导致功能性肾功能衰竭,进而加重全身水肿。酸中毒和肾衰是引起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由于

5、DIC的发生,加重心衰,诱发急性肺水肿,继而发生休克,使病理变化过程进入恶性循环阶段,导致病人死亡。,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十六章 肺功能不全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9,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0,呼吸过程的划分,肺通气 肺换气,人民卫生出版 病理生理学,11,PiO2 150mmHg,O2,O2,O2,PAO2 100 PACO2 40,PvO2 40mmHg PvCO2 46mmHg,PaO2 100mmHg PaCO2 40mmHg,换气 gas exchange,肺通气 ventilation,外呼吸(externel

6、 respiratory),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呼吸衰竭 (Respiratory Failure),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伴有或不伴有PaCO2的病理过程。,诊断标准:PaO2 50mmHg (6.67kPa) RFI = PaO2/FiO2 300,呼吸功能不全(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呼吸衰竭的分类,按动脉血气:低氧血症型(I型) 伴低氧的高碳酸血症型(II型) 按发病机制:通气性、换气性 按病变部位:中枢性、外周性 按发生快慢和持续时间:急性、慢性,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限制性 通气不足,阻塞性 通气不足,发病环节,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7、原因,机制,(一)限制性通气不足,顺应性,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肌不能收缩,呼吸动力,胸廓及胸膜疾患,限制性 通气 障碍,肺组织变硬,胸腔积液和气胸,压迫肺,(二)阻塞性通气不足,呼吸道阻塞或狭窄,气道阻力增加。,气道阻力(正常人平静呼吸): 80%: 直径 2mm 气管 20%: 直径 2mm 气管 病因:气管痉挛、 肿胀、纤维化、渗出物、异物、肿瘤、气道内外压力改变,气道阻塞: 中央性:指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又分为胸外与胸内阻塞2种。 外周性:内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阻塞。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中央性气道阻塞,阻塞位于胸外: 吸气性

8、呼吸困难 阻塞位于胸内:呼气性呼吸困难,中央性气道阻塞位于胸外吸气性呼吸困难,中央性气道阻塞位于胸内呼气性呼吸困难,内径 2mm 无软骨支撑、管壁薄、与管周围的肺泡结构紧密相连,随着吸气与呼气时跨壁压力的改变其内径随之扩大和缩小。 吸气时阻力变小 呼气时阻力变大,外周气道:,(三)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PaO2,PaCO2 PaCO2的增值与PaO2的降值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其比值相当于呼吸商(R),R =,PACO2 VA,(PiO2PAO2) VA,PAO2= PiO2,肺泡通气障碍时PaO2和PaCO2与呼吸商R的关系,PaCO2是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

9、佳指标。,如VCO2不变,PaCO2与VA成反比。,解剖分流 增加,通气血流 比例失调,弥散 障碍,二 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一)弥散障碍,肺泡膜面积减少 肺泡膜厚度增加 弥散时间缩短,肺泡膜面积减少 成人肺泡膜总面积80m2,平静呼吸3540m2 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等(减少面积50%),弥散障碍的原因,肺泡膜厚度增加 肺泡膜薄部1m,肺泡腔到红细胞膜5m 肺水肿、肺纤维化、肺泡透明膜形成 弥散距离增宽,减慢弥散速度 弥散时间缩短 肺泡膜病变心输出量增加和肺血流加快,正常与肺泡膜增厚时Hb氧合所需时间 血液流经肺泡的时间,静息时(1)、运动时(

10、2),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I型呼衰:PaO2,PaCO2 正常。 原因: O2和CO2解离曲线的差异 O2和CO2弥散速度的差异(CO2快),血液O2与CO2解离曲线,(二)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通气血流比值 (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VA/Q),平均为4 / 5 = 0.8 通气血流比值范围 0.63.0,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功能性分流 (functional shunt) 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气道阻塞,限制性通气障碍,肺泡通气不足,血流未减少,甚至增多,因通气障碍引起部分肺泡通气严重不足,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 显著降低,以

11、致流经该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中,称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因类似动静脉短路,故又称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功能性分流见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肺水肿 等 正常成人 功能性分流约占肺血流量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占30%50% ,肺换气(-),部分肺泡通气不足时血气的变化,肺泡通气量 VA VA / Q PaO2 动脉血氧含量 CaO2 PaCO2 动脉血CO2含量 CaCO2, , ,N N N N,病肺 健肺 全肺,2.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炎症、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等可使流经该部分肺泡的血液量减少

12、,而通气相对良好,VA/Q比可显著大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 生理死腔:占潮气量30% 疾病时功能性死腔:高达60%70%,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时血气的变化,肺泡血流量 Q VA / Q PaO2 动脉血氧含量 CaO2 PaCO2 动脉血CO2含量 CaCO2, , ,N N N N,病肺 健肺 全肺,通气/血流比值及其变化示意图,失调的血气变化,I 型呼衰:PaO2 ,PaCO2 正常 原因: O2和CO2解离曲线的差异 O2和CO2弥散速度的差异,VA / Q,(三)解剖分流增多,生理解

13、剖分流: 一部分支气管静脉回流肺静脉;肺内动-静脉交通支;其分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2 % 3 % 肺实变、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症伴支气管血管扩张和肺内动-静脉短路开放,使解剖(真性)分流增加(anatomic/ true shunt) ,而发生呼衰。,肺内解剖分流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急性呼吸衰竭),常见于休克、创伤、败血症、氧中毒等肺外因素 继发引起。,51,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呼吸衰竭,SARS患者胸片,(3天),S

14、ARS患者胸片,(5天),SARS患者胸片,(8天),SARS患者胸片,(10天),病房中医务人员正在抢救SARS病人,SARS预防:,(台湾),非典疫苗,1. 证SARS疫苗动物实验 2. SARS疫苗首露真容,哈哈!我们有疫苗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 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导致气流受阻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COPD的气流受阻常呈进行性发展,肺呼吸功能进行性减退,逐渐发展为呼吸衰竭。 COPD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原因。,COPD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机制:,小气道管壁肿胀、痉挛、堵塞,气道等压点上移

15、,牵拉肺泡作用减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呼吸肌疲劳,肺泡弥散面积减少 弥散膜炎性增厚,通气-血流 比例失调,弥散障碍,阻塞性 通气不足,限制性 通气不足,换气功能 障碍,气道病变和肺小血管病变呈非均匀性分布,COPD早期可主要因换气功能障碍而引起型呼吸衰竭。以后大多发展为全肺总通气量不足而导致型呼吸衰竭。阻塞性通气障碍是COPD通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65,临床常用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VE)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minute alveolar ventilation,VA)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66,临床常用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EF),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67,呼吸衰竭引起的代谢、机能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