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历史发展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2767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历史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历史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历史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历史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历史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历史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历史发展课件(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第一章 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以生产力和烹饪水平划分:史前熟食、陶器烹饪、青铜器烹饪、铁器烹饪 以历史朝代划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以饮食发展的进程划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第一节 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茹毛饮血 燧人钻火 神农播谷 六畜:马、牛、羊、鸡、犬、豕。 六谷:稷、黍、麦、菽、麻、稻。 黄帝命炊 仪狄初酿 夙沙制盐,茹毛饮血,中国有伏羲和女娲的创世纪神话,现代考古发掘,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 古希腊亚历士

2、多德:“动物的生活行为可以分为两出其一为生殖,另一为饮食。” 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原始人类的饮食动物性特征明显,主要有打猎和采集,是生食时期,谈不上饮食文化。,隧人钻火,人类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40-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洞穴中发掘出厚达4-6米的灰烬层,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有了人工火,人类开始了熟食时代。 这时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烧烤,或者还有“炮”即用泥土包住食物烤干。还有一种“石板烧”,即在石板上烙。“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炙,以为醴酪。”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还会利用石块熟食,桦树皮或牛皮作盛器。甚至南方有的地方还用柳条筐炒谷子。,用火熟食的意义,用火熟食,标志着人类从野

3、蛮走向文明,标志着人类饮食历史的开端。 用火熟食,结束了人类生食的生活状态,使身体素质和智力得到更加迅速的提高。 用火熟食,孕育了原始的烹饪,奠定了人类饮食史上第一次大飞跃的物质基础。,彝族祭火节-钻木取火,原始种植业、磨光石器、陶器和家畜饲养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陶器的发明,为中国人从半熟食时代进入完全熟食时代奠定了基础。蒸法是东方世界区别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一种重要烹饪方法,这种传统已有六千年的历史。 为获得更多食物,人类开始驯化动物。家畜中狗、猪的驯养历史最早,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六畜”在新石器时代都已驯化成功。,单耳陶鬲,伏羲、神农、黄帝、后稷与民食,三皇本记: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

4、,故曰伏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氏。” 通志三皇纪:“炎帝神农氏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艺五谷,故称之神农。”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古史考: “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后稷教民稼穑,黄色神圣的观念,尚书最早提到“五行”,其中“土”对应方位中、颜色黄、五谷粟(或黍)、五帝黄帝、五味甘、五气香。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甘滑 “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六畜,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马在古代仅供军用官骑。牛用于耕地,朝廷仅限于祭祖(“诸侯无故不杀牛”),民间严禁屠杀。羊也很珍贵,“大夫无故不杀

5、羊”。 鸡狗猪则是农业的副产品,成为我国人民饮食结构中有益的补充。 孟子:“七十非肉不饱。”“五母鸡,二母彘,老者足以无失肉矣。”,仪狄初酿,世本:“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少康作秫酒。” 战国策:“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酒应该在原始种植业后不久就被发明。“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陶制酒具,酒成了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饮料。,中国饮食萌芽时期的特点,炊餐器具基本齐备 采集渔猎与农耕畜牧原料并用 烹饪技艺与饮食品初步发展,第二节 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 (前21

6、世纪-前221年),伊公说味:伊尹名挚,从小由庖人抚育,夏末商初辅佐商汤建商。美味要靠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来烹调。 酒池肉林: 钟鸣鼎食:九鼎八簋、八珍百馐、尚食天官、饮食礼仪 五味调和与诸子食教: 青铜文化 铁器烹饪阶段,饕餮纹饰,古人以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史记:“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饕餮兽面纹商周时代非常流行,是青铜文明时代的标志,被美学家称为“狞厉的美”。 现在也有“美食家”之意。苏东坡著有老饕赋。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护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

7、吞噬,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现在来说,饕餮的主要含义是食文化的象征。,酒池肉林,夏桀、商纣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 建过,最著名的应该是商纣王。 青铜文明和酒文明是商文化的两大标志。 商代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早期青铜器含铜量高达90-98%,而晚期铅含量增加,高达21-24%,长期用来盛酒加热,饮酒者必然会中毒。 史记载:商纣王刚即位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后来则“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青铜,是

8、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中国青铜时代跨越了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青铜器种类很多,主要种类有酒器、食器、炊器、兵器、水器、乐器、铜镜等。 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现存最长的铭文见于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计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饮食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礼乐制度。 鼎盛肉食,簋盛饭食。周礼规定,贵族“列鼎而食”,不同等级用不同的饮食器。天子用九鼎八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士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一般平民不能用鼎。鼎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

9、征,又称做彝器,即所谓“常宝之器”。 贵族进食还要以乐侑食。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大类,总称“八音”。八音和鸣,最讲究的是金钟和石磬。,曾侯乙墓编钟,殷墟妇好墓(武丁妻子),妇好甗(商后期),兽面纹簋(商末西周初),刖人守门方形青铜鬲,曾侯乙墓铜冰鉴,以乐侑食,礼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以治外,乐以治内,礼乐密不可分。 乐是内心德行的体现,礼是防止行为出格,礼乐并行,则君子之身内和外顺,王者之治四海清平。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声是噪声,

10、音有节奏、音调,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之为乐,乐的大节是道。因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喜爱音乐的传统。,尚食天官,周礼将食官列为百官之首,统称“天官”。后世将宫廷食官称为太官,应源于此。这与“食为天”是吻合的。周官中的天官分为宰官、食官、衣官、内侍等几大类。 食官分为膳夫、庖人、亨人、食医等20余种,各类食官总数多达2294人。膳夫为食官之长,要在天子进食前先尝尝每一样撰品。,五味调和,五味调和是中国在科学饮食方面独有的经验。谷物食用时更需要佐餐食物。当酸甜苦辣咸为代表的滋味出现后,烹饪才具有了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商周时代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调味理论,确立了常用的调料品种,并出现了复合调料。尚书:“若作和

11、羹,尔惟盐梅。”商代的主要调味品是盐和梅。,吕氏春秋中伊尹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五味之首盐,齐国以鱼盐之利而兴国,吴煮东海之水为盐而致富。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商品而受到政府专卖。 民间以詹打鱼为盐神。 历代盐商由于专卖而发财。清代黄均太是两淮八大盐商之首。 百姓却为盐贵米贱而犯愁。 “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滞而色变”。古人认为人

12、不能多食盐。,醋,醋诞生之前用梅调味。礼记内则:“浆水醷滥。”醷就是梅浆。早期的醋写作“酢”,又称“醯”。 传说醋始于晋代刘伶之妻,还有的认为是杜康。 醋与女性的“妒”有联系,来自唐代宰相房玄龄的夫人。 醋不仅是调味品,也是保健品。,酱,五代陶谷清异录:“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 “成汤作醢”、“周公作酱”。周代食俗:吃什么肉,配什么酱。周礼天官:周天子祭祀用馐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包括醢六十瓮,醯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制成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孔子:“不得其酱不食。” 到了汉代,酱开始专指面酱和豆酱。宋代始有酱油的记载,清代有红酱油、白酱油之分。

13、酱油的提取称“抽”。本色者为“生抽”,在日光下复晒使之增色为“老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八珍(第19页),八珍原指八种珍贵的食物,周礼天官冢宰:淳熬(肉酱油浇饭)、淳母(肉酱油浇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羔羊)、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糖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和肝膋(网油烤狗肝)八种食品(或者认为是八种烹调法)。 后来八珍之说越来越奢侈奇异,如“龙肝、凤髓、豹胎、虎尾”等。元代辍耕录所载的“漠北八珍”中就有醍醐(酥油)、驼乳糜、紫玉浆、玄玉浆(驼奶酒和马奶酒)等。 明清以后出现了海八珍和山八珍。清代之后,以满汉全席为代表,南北美食进一步融合发

14、展。八珍较公认是山珍两种:熊掌、犴鼻(即驼鹿,又名“四不象”。其鼻唇部肥厚,鲜美异常);海味两种:鱼翅、燕窝;飞禽两种:天鹅、飞龙(产于兴安岭,形似野鸡而小)。再加上猴头(指野生猴头菌)、驼峰。,筷子,史记:“纣始有象箸。” 战国以前人们是用手抓食。“箸,圻也”即用以砍。另一用途是夹取羹中菜。礼记:“羹之有菜者用箸,其无菜者不用箸。” 汉代以后,人们才革除了抓食,用筷子吃饭。明末清初,吴中渔民改称“筷”。筷子的使用是饮食习俗的进步。 日本、朝鲜在唐代时就开始使用筷子。日本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饮食故事,三军皆醉:秦穆公伐晋 鲁酒薄而邯郸围:楚宣王会盟诸侯 一饭之恩必报,一肉之恨必泄:中山

15、国君宴客 鸡鸣狗盗:孟尝君 羊斟报仇:宋国华元迎战郑国 食指大动:郑灵公与公子宋 专诸刺王僚:专诸在太湖边拜当时炙鱼高手太和公学了三个月,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的特点,炊餐器具种类多样 食物原料以种植、养殖为主并迅速增加 烹饪工艺形成初步格局 饮食品分类细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 饮食市场雏形出现 饮食著述开始问世,第三节 中国饮食的蓬勃发展时期 (前221年-1279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时期),China、汉族、唐人街 美食西来: 齐民有术: 举案齐眉: 胡姬美酒、羌煮貊炙 煮茶清心 四司六局:帐设司、茶酒司、厨司、台盘司;果子局、蜜饯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诸城凉台出土庖厨

16、图,铁器烹饪阶段(秦汉至清末),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掌握了炼铁技术,秦汉时期铁制炊具广泛用于烹饪。 中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汉代以前煤被用来炼铁,东汉时烹饪开始使用煤。唐代煤成为了广泛的燃料。 秦汉时期出现了铁灶和多眼灶、曲突或高突灶。 三国时期出现了“五熟釜”。 东汉时还出现了钢制炊具。,中国铁锅,80年代初联合国卫生组织号召国际上使用中国铁锅做饭菜。 “锅”原指车毂穿轴用的金属圈。方言笺疏记载道:“锅亦以中空得名,中空而盛之以物,亦谓之锅。”铁锅大小按“印”。 我国汉代已开始使用铁锅,隋唐时铁锅基本定型:敞口、浅腹、薄壁、半球型,有两耳或有柄。 锅的球面形使受热均匀,既充分接受火力,又便于翻炒;口大,则便于投料、出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