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最好的ppt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2749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最好的ppt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杜甫诗三首》最好的ppt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杜甫诗三首》最好的ppt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杜甫诗三首》最好的ppt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杜甫诗三首》最好的ppt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最好的ppt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最好的ppt幻灯片(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

2、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泰山简介,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

3、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对照注释,理解内容,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终要登上泰山

4、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 2.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而_,时间是从_至_,并由_遥想将来的_。 3.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4.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远,近,朝,暮,望,登,3.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地域之广

5、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4.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5本诗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不同,试分别指出。 6找出本诗的韵脚,指出它们押何韵?,了、晓、鸟、小,首联是从远处望整座泰山,颔联则是从山的侧面望泰山,颈联又从山顶远眺,尾联则是从山顶俯视全景。,7.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

6、抱负。,赏析和积累,8.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找一句赏析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7、。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此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对照注释,理解内容,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

8、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思念家人 ),(叹息衰老 ),研读分析,整体把握,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4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9、。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 之 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 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

10、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9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线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 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

11、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歌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

12、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对照注释,理解内容,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诗人感受。,分三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

13、腹。(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手段狠毒,黑夜突袭),(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悲惨遭遇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整体把握,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为什么? 2、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3、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问题探究,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诗人明写老妇。但用心体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是被差吏逼

14、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笔者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作者歌颂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判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深感悲痛。,问题探究,作者究竟对这场战争持什么样的态度?请阐述你的理由。,1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

15、的语句是: 。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课堂练习,2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揭示主题。,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出入无完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听妇前致词,安史之乱,4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 5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之乱”,这是指_和_两人发动的叛乱。 6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和_。 7“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8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