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185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教师考情报告,复习备考引擎,【考向预测】 1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2考查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 3从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备考策略】 1抓住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梳理主要时期和阶段,加强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和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3联系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分析比较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相互借鉴。,专题网

2、络构建,专题知识重构,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动 1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

3、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例1 对下面数据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这体现了我国建国初期经济迅速增长 B这说

4、明了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这是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的结果 D这表明了工业“大跃进”的出现,C 解析 结合表格信息可知,这反映了由农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大到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大。A项虽表述正确,但不能从数据中反映出来;B项表述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是从1958年开始的,D项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时期由于优先发展工业而使工业在工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因此C项符合题意。,专题十五 专题知识重构,变式题 1984年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

5、企业混为一谈。”基于这一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B企业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C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D政企集中统一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性 答案 D,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例2 2012海南卷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6、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A 解析 本题考查“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58年开始实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方面导致城市人口大增,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粮食产量急剧下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市场供应压力巨大。故答案选A项。,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变式题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其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7、 D只要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答案 C,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区别及启示 1区别 (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实行的;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3)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

8、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4)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旧中国处于封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今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实行的开放。,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5)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启示 封闭导致落后,中国只有实行开放,才会获得经

9、济的腾飞和民族的振兴,但前提是中国要独立自主,中外交流要平等互利。,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例3 2012江苏卷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 C,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变式题 1979年上半年,正当蛇口(位于深圳南头半岛东南部)机器轰鸣、劈山填海之际,有位抗战时期曾经在这里打过游击的老战士泪流满面,

10、痛心疾首地说:“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得来的土地,给你们一下子卖掉了。”这实际上折射出( ) A老干部对当初经济特区的殖民地化倾向坚决抵制 B中国试办经济特区使老战士感动得热泪盈眶 C当时许多人不理解引进外资究竟意味着什么 D经济特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令广大群众不满,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C 解析 由于特区是在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格局尚未根本打破的情况下并且是作为打破这一格局的特殊举措而创办的,因此,办特区、打开大门让外国资本家前来投资办厂,而且还要给他们许多优惠条件,对于绝大多数还不敢越传统的“社会主义”雷池一步的人来说担心特区会不会变成租界和殖民地。,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二、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

11、发展模式对比,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例4 2012天津卷 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B 解析 本题以介绍信的新颖形式来考查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求较高。从“携带通用粮票”、开“介绍信”来看,A、C两项是正确的。但是,从实质上看,A、C两项反映的现象都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B项是最佳选项。D项在信息中没有体现。,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变式题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

12、鸦片战争后, 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D 解析 本题以商业广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广告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之间的关系。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限制和改造。,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三、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例5 2012全国卷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13、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D 解析 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就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个体工商业的出现,说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开始被突破,故本题选D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时期始终不会改变,故A项不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以后,故B项不正确;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国有企业,与个体工商业无关,故C项不正确。,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变式题 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

14、发展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解析 据中国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来看,“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当属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误区警示】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3“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4

1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专题十六 专题知识重构,教师备用习题,专题十六 教师备用习题,12012海南卷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

16、发生变化,解析 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故不得不依靠苏联的援助;东北与苏联相邻,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故大中型项目多集中在东北。答案选A项。,专题十六 教师备用习题,22012课标全国卷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