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025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c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sc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sc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sc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sc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c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c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本讲主要内容,1、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积极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当代中国国情概述,1、基本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科学

2、含义:两个方面 社会性质社会主义 发展程度初级阶段 具体说来: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小康社会 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 人口超过13亿; 年均增长700万人; 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0%。,经济发展水平: GDP总量世界第二; 人均GDP4392美元,列121位,未达到中等以上收入国家的水平; 全国1.28亿贫困人口;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人均资源占有情况: 水人均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 土地、天然气、木材、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短缺。,正是基于以上一

3、些事实,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2009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时,胡锦涛同志强调了“两个没有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结论一:“三个没有变”。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大国。一时间,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加了一个“没有变”。胡锦涛强调:“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4、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结论二:“三个世所罕见”。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还强调:“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世所罕见”也是对国家现状的清醒定 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 观察问题、作出

5、正确决 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1、历史方位 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三)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

6、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 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 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 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

7、建设和管理面临诸 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 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二、积极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

8、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提出重要战略机遇 期的主要依据:,(一)战略机遇期的提出,从国际形势看 第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第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为“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从国内情况看 第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第二,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第

9、三,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第四,中国进入从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 第五,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中国如何走出危机还是未知数。,(二)质疑战略机遇期消失的依据,2、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周边问题接踵而至,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威胁论:经济威胁、军事威胁、中国计算机黑客威胁、食品安全威胁、环境威胁等等。 中国崩溃论:出口下滑、房地产泡沫破裂、地方政府债务、中小企业老板集体“跑路”、人口红利终结等等。 中国责任论:开放市场,

10、增加内需;加速推进政治改革,实现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增加 军事透明度;帮助解决地区安 全问题及热点问题;减少废气 排放量等等。,3、从2009年起,美国的国际战略开始进行调整。 2010年1月,希拉里在夏威夷檀香山市杰斐逊纪念厅发表题为亚洲的地区性架构:原则与重点的演讲,向世界正式表达了美国外交“重返亚 洲”的转向,她说:“毫无疑问 如果本届政府开始执政时有怀疑的 话美国已经重返亚洲。但我要 强调的是,我们不仅重返,而且会 留下来。”,4、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

11、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2、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3、“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三)强调中国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的理由,4、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

12、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6、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 增强,中国软实力也不断 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不仅仅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哪个领域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 第三,“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三、坚定

13、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十七大报告,(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基本国情的要求 发展条件的要求 发展理念的要求,第一代发展观:20世纪40年代,其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 第二代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其特点是强调社会经济的 综合发展。 第三代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其特点是强调面向未来的 可持续发展。,(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顺应民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集中全民智慧 (3)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

14、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二)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三)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 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 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 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四)坚持统筹兼顾,(1)总览全局,统筹规划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3)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4)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