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乒乓球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2453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1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球——乒乓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球——乒乓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球——乒乓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球——乒乓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球——乒乓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球——乒乓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球——乒乓球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球乒乓球,演讲人: 柯 平,1、乒乓球简介,2、主要起源,3、如何传入中国,4、发展历史,5、世界乒坛名星,乒乓球简介,乒乓球(ping-pong),中国国球,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包括进攻、对抗和防守。乒乓球起源于英国,“乒乓球”一名起源自1900年,因其打击时发出“Ping Pong”的声音而得名。 在中国大陆以“乒乓球”作为它的官方名称,香港及澳门等地区亦同。乒乓球为圆球状,重2.53-2.70克,白或黄色,用赛璐珞或塑料制成,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前国际比赛用球的直径为38mm,2000年之后国际比赛用球的直径为40mm。2014年7月1日后,直径标准由原来的39.5040.

2、50mm上调到40.0040.60mm。运动员各站球台一侧,在中间隔有横网的长274厘米、宽152厘米、高76厘米的球台上进行,用球拍击球(击法有挡、抽、削、搓、拉等),球须在台上反弹后才能还击过网,以落在对方台面上为有效。比赛分团体、单打、双打等数种;以11分为一局,采用五局三胜,七局四胜。,乒乓球,赛璐珞乒乓球,赛璐珞是一种硝化纤维材质,该材质俗称“假象牙”。耐水、耐油、耐酸。然而,其最大缺点就是易燃,而且在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刺激性有毒气体。因此赛璐珞球是航空禁运品。赛璐珞球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毒性粉尘,像石棉一样易造成肺癌,对生产工人的身体造成很大危害。,新材料乒乓球,新材料乒乓球,以

3、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的新塑料球。塑料乒乓球采取“有缝”加工工艺,通过两个半球体胶合的方法,在胶合部位形成接缝。这种塑料乒乓球还具备不易燃易爆的优点,在储存、运输等环节上减少了企业成本。 除了材质上的不同,新塑料球与旧球的最大区别就是标注直径的改变。国际乒联规定,新球的直径标准由原来的39.5040.50毫米上调到40.0040.60毫米。,乒乓球拍,乒乓球拍,比赛专用球桌,普通球桌,本人上初中时的乒乓球桌,主要起源,乒乓球起源于英国。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1890年,几位

4、驻守印度的英国海军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实心橡胶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随后改为空心的塑料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如何传入中国,乒乓球传入中国,是1904年前后的事了。当时,上海四马路大新街有一家文具店,老板王道平经常到日本去采购。一次,他看到日本人正在进行一场乒乓球赛,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趣,又不需要很大的场地,于是他就采购了10套乒乓器具回国,把它们陈列在商店里。但是,当时中国人并不了解它们的用处,更不知道乒乓球的打法,因此长期无人问津。 后来,聪明的商人开始亲自在店中打球做表演,

5、吸引了很多顾客前来观看,有的甚至也挥拍上阵一试身手。自此,乒乓球开始在上海流行起来。之后,乒乓球逐渐地在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几个大城市开展起来。1927年和1930年,中国正式派出乒乓球选手参加第8届、第9届远东运动会乒乓球赛。因球技落后,团体和个人赛均告失败。直到1935年,中华全国乒乓球协会在上海成立,乒乓球在我国才开始被列为正式的体育项目。关于乒乓球传入中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匈牙利选手米斯扎巴多斯1931年获得了第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赛后,他因作环球旅行表演而将乒乓球传到了中国。但这种说法显然不可靠,因为在此之前,上海等地已有乒乓球活动。,在1953年中国球员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

6、参加了第20届世乒赛。这次比赛未能出线,最后男队被评为第一级第十名,女队被评为第二级第三名。 此时刚进入世界乒坛的中国乒乓球,水平还比较低,具有中国特色的直板快攻被欧洲国家(欧洲以横拍握法为主)看不上眼,以至中国男队访问匈牙利提出要和主队训练时,对方竟安排了女队前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中国乒乓球队发愤图强,回来后苦练基本功以及快准狠。,接下来就是我们都知道的,1959年容国团代表中国队获得25届世界乒乓球赛的男子单打冠军。国际社会惊呆了,中国人民振奋了。这是中国人拿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对新中国而言,这个冠军意义重大,它在体育上标志着中国人站起来了,可以跟世界各国争雄,也标志着新生的国家跟旧中

7、国完全不同,是一个兴盛的、走向强大的国家。,此后26届、27届、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团男单夺得三连冠,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乒乓球队的训练和生活。于是迎来了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在中国发生的“全民乒乓”运动。,为了外交,中国队故意输球,尽管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让乒乓球发展几乎中断,容国团也不堪受辱,自杀身亡,但这项运动的底子已经打下了。 1971年,中国时隔5年重返世锦赛,凭借老底子,包揽了多项冠军,也是在这场赛事上,中美两国选手偶然相遇,美国选手询问是否可以访华于是有了著名的“小球转动大球”的政治美谈。 有趣的是,美国球员来到中国后,在首都体育馆,当着18000名观众“击败”了中

8、国对手,可当他意识到对方是在有意让他时,他甚至觉得自己遭到了莫大的侮辱。但美国队随队记者对这场友谊赛的报道中这样写道:“中国没有让最强的选手上场”,“比赛可以称为中国人待客礼貌得体的精彩展现。,1971年4月15日,中国选手杨瑞华和美国运动员迪克迈尔斯在上海重逢。这是他们在友谊比赛前热情握手。,再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独孤求败的滋味,大概就是这样吧。,发展历史,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世界乒乓球运动及其世界锦标赛经历了几个重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261951)欧洲乒乓球运动的鼎盛时期 1926年至1951年共举行了18届世乒赛。参赛队主要来自欧洲,匈牙利队获得57.5项冠军,捷克斯洛伐克

9、队获得25.5项,英国10项。除欧洲以外,美国获得过8项。这一阶段,欧洲队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19521959)日本队震动世界乒坛 日本乒协于1928年加人国际乒联,1952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一举夺得女团、男单、男双、女双的4项冠军。这一时期共举行过7届世乒赛(1925届)共产生49枚金牌,日本队夺得24项次,日本队的赫赫战绩使乒乓球运动的优势从欧洲转到了亚洲。,第三阶段(19591969)中国队崛起,朝鲜队崭露头角 1959年,中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为中国夺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年至1965年,中国队又以独特的打法,夺得11项冠军。其中在1965年的第

10、28届锦标赛中,中国队夺得5个冠军,达到了中国运动队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标志着中国男女队均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60年代后期,中国队没有参加第29、30届世乒赛。在第29届比赛中,朝鲜男队连续打败了欧洲强队,夺得团体亚军,女队也成为世界强队之一。,第四阶段(19711979)欧洲队复兴,中国队重整旗鼓 第31届世乒赛上,欧洲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的年轻选手,瑞典队19岁的本格森连续战胜了中国队和日本队的强手,一举夺得男单冠军。第32届世乒赛上,瑞典男队打破了亚洲保持长达20年之久的团体冠军纪录。到了第33届,男单决赛是在欧洲选手之间进行的。中国队在33届和34届世乒赛上重新夺回男女团体冠军。,第

11、五阶段(19811988)中国队攀上世界高峰,世界乒坛演变成“中国打世界”的局面。 1981年,中国队在36届世乒赛上囊括7项冠军及5个单项的亚军,创造了世界乒坛55年来由一个国家包揽全部冠军的空前纪录。但在1989年的第40届世乒赛上,成绩滑至低谷,男队丢了团体、单打、双打冠军。整个80年代,中国男队从攀上世界高峰到跌入低谷,都是与欧洲队交手的结果。,第六阶段(1991)“世界打中国”成绩卓著,欧洲领先5-6年。中国队走出低谷,重攀高峰。 自乒乓球项目1988年进入奥运会以后,欧洲乒坛职业化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欧洲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在41届世乒赛上,欧洲男队囊括了团体前5名,以瑞典为首的欧

12、洲男队,已领先于亚洲各队。中国男队走出低谷,最先从男双项目突破。由第40届世乒赛的第3名开始,一直升至第42届的男双金、银、铜牌以及混双的金牌。在第43届世乒赛上,中国队继1981年囊括冠军之后,历时14年,又一次从低谷奋起,夺得全部比赛的7项冠军,真正重攀高峰,再创辉煌。,世界乒坛10位“大满贯”得主告诉你,中国乒乓到底有多牛!,历史上第一位“大满贯”得主瓦尔德内尔,世界乒坛第一位获得“大满贯”殊荣的女子选手 邓亚萍,中国 男队 第一个“大满贯”得主 刘国梁,“大满贯”,孔令辉,王 楠,迄今为止第一位完成两轮“大满贯”的乒乓球运动员 “张大魔王”张怡宁,据乒坛传闻,张怡宁打球总是面无表情,所以更可怕。你怎么打也打不死,然后她还老是没表情就给你赢了,所以大家就管她叫“张大魔王”。,“大满贯”,刘国梁爱徒张继科,对手内心os:为么感觉在打排球,心好累,李晓霞,丁 宁,“大满贯”,马 龙,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