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23297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学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学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学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学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一、肌力评定,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 肌力评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者肌群产生的最大收缩力量。 肌力评定是对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也是评定神经、肌肉损害程度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 肌力评定分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测定。,肌力评定的方法,徒手肌力评定,徒手肌力评定的基本级别均以下列三项因素为依据: (1)阻力因素 (2)重力因素 (3)视触觉感知,徒手肌力评定,M.R.C肌力分级法 0级未触及肌肉收缩 1级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级 可观察到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消除重力下可活动到全关节范围的5

2、0%以内 2级消除重力影响下能活动,活动范围在50%100% 2级消除重力影响下能全范围关节活动 2*级消除重力影响下关节能活动到最大范围,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50%以下,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活动范围在50%100% 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且在运动终末可对抗轻微阻力 4级能对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活动范围在50%100% 4级能对抗中等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4*级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中等阻力,但在末期充分阻力 5级能对抗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级能对抗充分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注意

3、事项 1.先向受试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步骤和方法等,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充分理解和合作,不易在疲劳、饱餐或受试者易被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肌力测试 2.体位情况:被测试者处于适宜的位置、防止代偿动作 3.两侧对比:要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与健侧比较, 4.阻力情况:肌力达3级以上,阻力须与运动方向相反且要连续保持同强度。避免手法粗暴造成损伤。 5.肌力检查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痉挛性瘫痪的病人和严重疼痛患者。,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屈肘 1级:坐位,肩外展,上肢放在滑板上,试图肘屈曲时可触及相应肌肉收缩。 2级:坐位,肩外展,上肢放在滑板上,肘可主动屈曲。 3级:受试者取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可

4、克服重力屈肘 4级:受试者取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阻力加于前臂远端能抗中等阻力 5级:受试者取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阻力加于前臂远端能抗较大阻力,器械肌力测定,等长肌力评定,1)握力 握力(kg) 握力指数= 100% 体重(kg) 2)捏力 3)背肌力 拉力(kg) 拉力指数= 100% 体重(Kg) 4)四肢各组肌力评定,等速肌力评定,等速肌力评定是用等速运动测力训练仪来进行肌力测试的。等速收缩(isokinetic contraction)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的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方式。,二、肌张力评定,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

5、小的收缩。即在做被动运动时,所显示的肌肉紧张度。,肌张力分类,1.正常张力 2.肌张力增高 3.肌张力降低 4.张力障碍,肌张力临床分级,等级 肌张力 标准 0级 软瘫 被动活动肢体无反应 1级 低张力 被动活动肢体反应减弱 2级 正常 被动活动肢体反应正常 3级 轻中度增高 被动活动肢体有阻力反应 4级 重度增高 被动活动肢体有持续性阻力反应,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又称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1. 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 2. 被动

6、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关节活动度评定的目的,1. 确定关节活动是否受限,并发现影响关节活动的原因。 2. 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也就是障碍的程度。 3. 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 4. 判定效果,指导进一步康复治疗。,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1关节活动度测量工具,通用量角器 电子角度计 指关节量角器 脊柱活动量角器,2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0肢位 轴心 固定轴 移动轴,人体常见各关节活动度正常值(略),人体常见各关节活动度正常值(略),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注意事项,1由专人进行。 2宜作左右对比评定。 3不宜剧烈活动后评定。 4关节的主

7、动与被动活动范围应分别记录。 5记录时,主动关节活动度应该书写在括号中以示区别,如左肘屈60(45)。,四、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评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或是指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稳定性的一种能力。,30,平衡的维持机制 1:感觉输入 包括视觉 、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脊髓、前庭核、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和跨步调节机制 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受大脑皮质和中脑的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通过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平衡

8、产生的基础,31,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在无外力作用下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或各种姿势转换的过程中,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力作用下,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平衡的分类,32,各种体位下的平衡反应,33,1: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2: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量表,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 。 3:平衡测试仪能精确地测量人体重心位置和移动的面

9、积及形态,评定平衡功能障碍或病变部位和程度。,常用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简易平衡评定法,协调能力评定,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36,协调的维持机制 1:感觉输入 包括视觉 、本体感觉 2:中枢整合 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 3:运动控制 主要依靠肌群的力量,协调产生的基础,协调运动产生的基础,小脑,脊髓后索,基底节,小脑共济失调,症状 四肢和躯体不能灵活、顺利、准确的完成动作 特点 与视觉无关,不受睁眼与闭眼的影响,无感觉、位置与振动觉障碍 (1)辩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佳 (2)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3)意向性震颤:在随意

10、运动时发生震颤 (4)轮替运动障碍:完成快速交替动作困难 (5)动作节律:完成动作时不是一个平滑的动作,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基底节共济失调,症状 肌张力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 (1)震颤:身体部位以各种振幅和周期进行振动 (2)舞蹈症:患者突然出现痉挛性、无目的的、不规则的运动 (3)手足徐动:四肢末端缓慢的、不规则的、弯曲的、扭转似的运动 (4)抽搐:四肢肌肉急剧的大幅度运动,可见到激烈振臂的运动 (5)肌张力障碍症:痉挛,脊髓后索共济失调,表现 深感觉障碍 (1)平衡紊乱: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易跌倒 (2)步态异常: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高抬腿,步距不等,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3)辩距不良

11、,协调试验,协调试验分非平衡性与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一)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成分,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属于一般协调功能障碍的神经学检查。 (二)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主要是粗大运动。,平衡性协调评定,非平衡协调性检查的常用方法,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 4、对指试验 5、粗大抓握 6、轮替试验 7、反弹试验,非平衡协调性检查的常用方法,8、交替足跟至膝和足趾 9、跟膝胫试验 10、足趾触检查者手指 11、画线试验 12、振子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常用方法,(一)立位保持

12、与立位平衡 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 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 3、双足站立:足趾碰及另一足足跟的站立 4、单足站立 5、站立位,上肢的位置交替的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 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的使患者失去平衡 7、弯腰,返回直立位 8、身体侧弯 9、站立位睁眼和闭眼,(二)步行平衡协调的检查 1、沿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足趾之前 3、向侧方走和倒退走 4、正步走 5、变换速度走 6、突然停止后再走 7、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8、足跟或足尖着地走,评定标准,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1分:不能活动;2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3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

13、体接触加以保护;4分:能完成活动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0分:不能完成活动;1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2分:中度障碍:能完成制定的运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更差;3分:轻度障碍:能完成制订的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4分:正常完成活动,五、步态分析,步态(gait)是人行走功能的表现形式。,(一)步态周期,步态周期是指从一侧足跟触地到同侧足跟再次触地所经历的时间。分为站立相(支撑相)和摆动相。,步态分析基本参数,1.步长 2.步幅(跨步长) 3.步频 4.步速,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

14、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90cm。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步幅(跨步长),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步频和步速,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正常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步/分。 步速 步行的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分析方法,(一)观察法(目测分析),定义:是采用肉眼观察并分析步行中人体运动的形式与姿势情况。,观察法

15、-步态观察,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二)测量法(足印法),即让受试者在足底涂上白色粉末,然后在步行通道上(一般为46 m)行走,用秒表记录步行时间,通过足迹测量有关步行距离和时间参数,再进行运动学分析,并根

16、据被检查者的步态特征,为治疗师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数据。,测量法-检测程序,在受试者足底涂上白色粉末(滑石粉或墨汁); 受试者在行走若干步后,从一侧足跟着地时开始计时;走完全程后于同一侧足跟着地时停止计时; 记录及计算平均步行周期时间; 测量行走距离、左右步长、跨步长、步宽; 判断步态是否对称; 计算步频、步行速度。,测量法-注意事项,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方式再测试; 受试者每一次行走至少要包含6个步行周期; 如受试者步态不稳,行走中要注意监护,防止跌倒。,(三)实验室分析,定义: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的数字化的、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统,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于一体,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 组成: 摄象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