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总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911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三首》总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诗三首》总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诗三首》总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诗三首》总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诗三首》总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三首》总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三首》总幻灯片(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 ,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诗歌都是“以象尽意”,因此诗歌极具画面感,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看看这首诗歌里描绘了几幅画面。】 1. 这首诗歌描绘了几幅画面?结合相关内容为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 (限两字)图。 三幅图: 采莲图、思忆图、思乡图; 或 两幅图: 采莲

2、图、思乡图,给每一幅图补出主语,并说说理由。,(女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女子)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男子)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理由: 根据意象“芙蓉”“远道”“旧乡”确定。,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修养,(1)芙蓉,即“莲”的别称,莲是高洁、美好的象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提到采莲赋和西洲曲,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都是少年的女子”;另外“芙蓉”又谐音“夫容”,用来作为女子向男子传达爱意的信物。汉书杨雄传上:“衿芰茄之绿衣兮,被夫容之朱裳。”明高启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明宵圆景未便亏,落尽夫容江色净。” 折芳馨兮遗所思

3、,采莲的是年少的 女子,她们是荡 着小船,唱着艳 歌去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西洲曲,传统意象,在古人的心目中,莲是高洁、美好的象征,至纯至真,至善至美,用莲来表情达意,表明抒情主人公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2)远道:遥远的道路。在诗歌中有“在远方道路上行走”之意,即后来所说的远行。离家远行的、在外漂泊的人称为行人、远行人。 如 唐代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不思量兮自难忘,(3)旧乡:故乡,阔别已久的人称自己的家乡。著一“旧

4、”字,极言离家时间之久长。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读经、习经成为了社会风尚历代统治者通过兴太学及设立五经博士,向下层的知识分子敞开了一扇读书仕进的大门。于是很多读书人纷纷奔走于洛阳一带以猎取功名。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导致大批寒门士子仕进无门,正当的职业无处寻觅,从而使这些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陷入了有家无法归的悲惨境地。 正所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天地之间,一声幽叹,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朗读链接,动动手:将诗歌改成四言诗歌,不改 变诗歌原意。,涉江采莲,

5、兰泽多草。 采之遗谁?思在远道。 还顾旧乡,长路漫浩。 同心离居,忧伤终老。,想一想: 将所改编的四言诗与原诗比较,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五言指事造行, 究情写物, 最为详切。” 钟嵘诗品,容纳更多词汇 突显意象特点 细致抒情叙事 富于音乐美感,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2、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 达作用?,诗歌鉴赏品味,诗歌讲究“起、

6、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4、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诗歌鉴赏品味,“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诗歌鉴赏品味,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议一议: 你认为诗歌中抒情 主人公是思妇还是游子

7、 呢?说说你的理由。,涉江来之不易 、珍惜(屈原涉江) 芙蓉高洁、优雅、含蓄 采表达的一种行为(铭心刻骨的相思) 远道游子模式 旧乡故乡、长路 同心心心相印,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采芙蓉?为什么涉江?送给谁?,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评价,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虚写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仅是一个声音,而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痛苦叹息的交鸣。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终汇成了震撼人心的巨声。 马茂元先生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

8、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 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虚实结合,课外拓展:阅读一下四首诗歌,与今天所学诗歌 是否有相似之处?,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采撷植物 寄托怀思

9、,课外拓展:阅读一下四首诗歌,与今天所学诗歌 是否有相似之处?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想象对方,感情真挚,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0、。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jn,wi,yu,m,du,z,b,yn,诵读,qi,当歌: 几何: 何以: 食野之苹: 相存: 谈讌: 厌深: 归心:,释义:,对着,多少,艾蒿,用什么,问候,“讌”通“宴”,满足,人心归顺,放声诵读后,你对这首诗歌的初步感觉是?能不能用文中的字句回答?,请你找出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

11、忧思难忘 忧从中来,慨当以慷、悲壮、声调宏大、境界雄浑,为什么“忧”呢?,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任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创作背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时光飞逝,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抱憾,叹,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12、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忧,喜,群贤毕至,相知相悦,求贤不得,忧不可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志,求贤不得,反复沉吟,求贤既得,尽礼娱宾,贤才无依,渴望归己,虚心纳贤,天下归一,忧,喜,请举例说明诗句流露出曹操的什么思想感情?并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人生苦短的感叹,年华易失的苦闷,思慕贤才的情怀,贤才

13、难得的忧愁,求贤难得的惶恐,访求贤才的态度,绕数三匝,何枝可依?,难觅贤才的孤独,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广纳人才的真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爱才之情的殷勤,类比,比喻,比喻,比喻,比喻,起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忧 全诗着眼点:,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求贤不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功业未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志全诗落脚点,一统天下,英雄的慷慨悲歌,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

14、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人如何曲折地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探讨写法,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化用管子形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

15、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2、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一连串的比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比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建安风骨,归园田居,陶渊明,你喜欢哪组图片中的生活? 说说你对其中生活的理解与评价,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采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