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幻灯片(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9007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幻灯片(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幻灯片(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幻灯片(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幻灯片(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幻灯片(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幻灯片(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幻灯片(湘教版必修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章概览 岩石、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构成了奇妙无比的自然地理环境。由于自然地理因素作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景观,并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本章教材共分三节。第一节主要讲述了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为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第二节主要讲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具体分析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三节首先讲述了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然后重点讲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以及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特点。 本章内容是对自然地理环境部分的总结和升华。学习的重点是自然地理环

2、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_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 即_,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_和_,是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 绝时期。 (2)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中生代末期种类 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_和古老的两 栖类则全部灭绝,_植物明显衰退。 (3)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_突 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 以上的_种类也灭绝了。,1.生命起源于什么?

3、地球早期对地表环境的演化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 答案: 生命起源于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可以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2.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 答案: 说明生物是进化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同时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改变。,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 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 改造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 特点。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_的大规模 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 化。 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

4、_,防止过 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 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_的关系。,3.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产生环境问题的? 答案: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教材图31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据图分析: (1)地球经历了哪些地质年代? (2)古生代生存的动植物分别有哪些? (3)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此时有什么植物生存? (4)新生代的动植物分别有哪些? (5)请归纳出生物的演化规律?,答案: (1)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古生代早期为海生无脊椎动物

5、时代,中期是鱼类时代,后期是两栖动物时代,此时植物是陆上孢子植物(如蕨类植物)。 (3)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此时盛行裸子植物。 (4)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在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是被子植物时代。 (5)生物的演化为由低级向高级,由海洋向陆地演化。,利用结构图表表示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高效记忆 歌诀法记忆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进化环境变。氧气充盈天地间,削弱太阳紫外线。生存环境得改善,生态系统趋完善。环境振荡有巨变,两次生物遭劫难。古生末期鱼两栖,中生末期恐龙完。,如图中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

6、今年代。单位:亿年)( ) A从到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 D地质年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图中代表的地质年代,图中表示太古代、表示元古代、表示古生代、表示中生代、表示新生代。三叶虫是古生代代表性动物,恐龙是中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而被子植物大发展是在新生代。 答案: A,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祼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解析: 解此题关键是明确地质年代顺序,各代动、植物演化的

7、特点。 答案: B,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有利有弊,图解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加深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变化,根据事物的联系把下列内容前的代号填入下图中适当位置 A温室效应 B两极冰川融化 C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D海平面上升 E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F海水膨胀,解析: 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本题的正确思路是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CO2,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引起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

8、的低地。气候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例如,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答案:,2如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状况的变化图。思考后将下列选项填在相应的方框内(填字母)。 A径流加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向干旱,解析: 人类掠夺式开采利用自然资源,会引起环境恶性循环,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的乱砍滥伐便是证明。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木材、粮食和畜产品,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毁草开垦,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破坏,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候趋

9、向干旱。植被破坏后,流水冲刷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侵蚀严重,一遇干旱大风天气,地面沙尘易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 答案: 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为A、B、C、D。,时事材料 材料一 2010年7月28日环境报,2010年上半年,福建厦门市南昌等8个城市酸雨频率为100%,在监测的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重酸雨区集中于南方地区。,材料二 江西省某日天气形势图。,酸雨成因、危害、分布、治理措施,锋面气旋与天气、高气压、低气压。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南昌的风向为_,简述锋面系统过境后南昌的天气状况。 (2)本地区气候类型是_,气候特点是_。 (3)图示地区是我国酸

10、雨危害严重地区,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 (4)酸雨的危害有哪些?简述酸雨的防治措施。,解析: (1)风向的判断从等压线数值高低看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来,再考虑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个因素,才能确定。图示为冷锋过境,过境后天气从气温、气压、阴晴等要素说明。(2)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3)、(4)难度也不大。,答案: (1)西北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酸性气体多 (4)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建筑物,河湖酸化,土壤酸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达标排放;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1动物由海

11、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早期 B中生代 C古生代晚期 D新生代 解析: 两栖类动物是水生向陆生转变的类型,该类动物最早出现于古生代晚期。 答案: C,2人类出现的时期是( ) A古生代后期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 解析: 人类属于高级的哺乳动物,出现于第四纪。 答案: D,3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的二叠纪,南极洲作为古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盛。能支持该观点的有力证据是该大洲( ) A埋藏有深厚的岩盐 B有大量的海洋动物化石 C有面积广大的珊瑚礁石 D有储量丰富的煤田 答案: D,4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中生代

12、无脊椎动物时代 B古生代恐龙时代 C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D太古代海生藻类时代 解析: 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又称恐龙时代;古生代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并出现了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元古代藻类、海绵等生物出现,新生代出现了哺乳类和灵长类,后期出现了人类,是被子植物盛行的时期。 答案: C,5下列四幅地质时期的生物图。其中反映古生代早期的是( ),解析: A图中生物是中生代的恐龙,B图中生物是新生代的生物,C图中的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的,D图中生物是古生代后期的两栖类生物。 答案: C,6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是( ) 与日俱增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大量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

13、空洞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森林面积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A B C D,解析: 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与日俱增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和森林面积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 C,7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 B经济发展太快破坏和改变下垫面性质 C释放废热是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 D人只要能顺应规律办事,就能改变气候的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三种途径:即消耗矿物

14、能源和生物能时释放的余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废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另外人类的耕作、毁林、造林、矿物的开采都对下垫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 答案: A,82010年6月太湖发生严重的蓝藻污染事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 ) A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 B本区湖湾内水流迟缓 C生活、工业污水排放多 D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答案: D,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 (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措施。,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认识。臭氧空洞是由于氟氯烃气体的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是由于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酸雨是酸性气体的排放造成的;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造成的。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从人为原因入手,解决措施应与成因对照。,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依次是: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增加;传统生产方式下资源不合理利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