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898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幻灯片(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考点一 板块运动与地球面貌 【核心知识通关】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太阳,地壳运动,岩浆,活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 是被_分割成六大板块,分别为_板块、太 平洋板块、_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_ _板块。,断裂带,欧亚,印度洋,南极,洲,(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图文助记】 1.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2.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规律方法】 板块边界与板块分布的判断方法 (1)板块边界。生长边界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在大西洋中部呈“S”形分布,在印度洋中呈“入”字形分布;而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沿海或大陆内部。,(2)板块分布。赤道经过五大板块,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仅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大洋部分组成,其他板块均既有大陆部分,也有海洋部分。,【经典例题导悟】 下图为世界某三地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三地中易发生地震的是( ) A.a B.b、c C.a、c D.a、b (2)c地所在海域可能位于( ) A.非洲西海岸 B.英国西海岸 C.日

3、本东海岸 D.巴西东海岸,【思维流程】,【答案】(1)选B,(2)选C。,【高考模拟精练】 (2016荆门模拟)下图示意一种大洋板块边界。读图回答1、2题。,1.在这种板块边界上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崩塌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 2.位于这种板块边界上的国家是( ) A.新西兰 B.日本 C.菲律宾 D.冰岛,【解析】1选B,2选D。第1题,图示为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因为在大洋中,故主要的地质灾害为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陆地上。第2题,冰岛位于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附近。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消亡边界)附近;日本、菲律宾位于太平洋

4、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消亡边界)附近。,(2016哈尔滨模拟)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欧亚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欧亚板块,4.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 B. C. D.,【解析】3选B,4选D。第3题,根据图中轮廓判断甲位于阿拉伯半岛,乙位于非洲,因此甲为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板块。第4题,M位于红海,是板块生长边界;N位于地中海,是板块消亡边界,根据选项中箭头指向判断正确。,【加固训练】 (2016定兴模拟)读下图,回答(1)(3)题。,(1)甲地层中有

5、丰富的煤、天然气资源,则该地层往 往( ) A.含有化石 B.有气孔构造 C.因高温、高压岩石结构、成分改变 D.岩浆上升冷凝而成,(2)乙处( ) A.位于大陆架上 B.位于大洋海岭处 C.地质上为断裂构造 D.地壳较厚,(3)丙岛( ) A.因板块挤压,大洋板块抬升而成 B.与周边联系少,岛上动、植物具有古老性、特有性特征 C.位于大洋中部,附近缺乏天然避风港湾 D.面积小,地势陡峭,淡水资源贫乏,【解析】(1)选A,(2)选C,(3)选D。第(1)题,地层中有丰富的煤、天然气资源,说明该地层为沉积岩层,所以可能含有化石。第(2)题,图示乙地岩层断裂,为断裂构造。第(3)题,丙处是因为大洋

6、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的岛弧,岛上的动、植物种类较新,岛弧位于大陆边缘,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岛屿面积小,地势陡峭,淡水资源贫乏。,考点二 地质构造与地貌 【核心知识通关】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张力,挤压,山峰,盆地,2.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形成_、火山口等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火山锥,【规律方法】 1.根据图表资料(如地质剖面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 (1)区分背斜和向斜。 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如下图中为背斜,为向斜。,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

7、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科学的依据。例如,下面四幅图中A、C为背斜,B、D为向斜。,(2)断层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断裂但无错动、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断裂称为节理)。,2.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规律: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经典例题导悟】 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回答(1)、(2)题。,(1)该地地形成因是( ) A.向斜成山 B.

8、向斜成谷 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2)下列叙述不可信的是( )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 B.B处埋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C.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 D.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思维流程】,【答案】(1)选C,(2)选B。,【高考模拟精练】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9、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解析】1选C,2选A。第1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从地貌特征看为山岭,即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即背斜谷,故C项正确。第2题,结合图中岩体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处岩层属于沉积岩,B项中花岗岩、流纹岩都属于岩浆岩;C项中大理岩、石英岩都属于变质岩;D项中安山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故A项正确。,(2016温州模拟)某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

10、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3、4题。,3.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油气 C.修建一条南北向走向的隧道可选择丙地 D.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解析】3选B,4选A。第3题,根据海拔数字判断乙处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综合分析应为背斜谷。第4题,背斜谷主要是由于外力侵蚀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11、读图完成5、6题。,5.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6.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 是( ) A. B. C. D.,【解析】5选A,6选B。第5题,根据a处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可知:X处为山谷;由a到b、c岩层均由老到新,为背斜构造。第6题,若两河支流相连,海拔较高的c河上游的河水流向海拔较低的a河,因此处流量显著增大。,【加固训练】 (2016郑州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1)有关甲构造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 是( ) A.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 B.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

12、被侵蚀 C.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D.地处干旱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破坏,(2)若甲区为含煤层,采煤时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可能 是( ) A.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 C.瓦斯爆炸 D.塌方事故,(3)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壳运动情况及顺序 是( ) A岩层的形成 地壳的水平运动 地壳的岩层断裂(断层) 地壳的下降运动 地壳上升,外力侵蚀 A. B. C. D.,【解析】(1)选C,(2)选C,(3)选D。第(1)题,由地下 岩层弯曲形状可判断甲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缺失主 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受外 力侵蚀,选项C正确。第(2)题,甲区为含煤岩层,由 于为背斜构造,开

13、矿采煤时在矿井巷道内容易积存瓦 斯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瓦 斯爆炸事故,选项C正确;透水事故多发生在向斜构造,的矿井里;井喷事故是一种有害的钻井事故,是钻井过程中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压力大于井内压力而大量涌入井筒,并从井口无控制地喷出的现象。第(3)题,由图可知该地首先是地壳的水平挤压运动形成岩层的褶皱变形,在进一步的挤压作用下岩层断裂出现断层,同时地壳上升隆起,受外力侵蚀使岩层顶部缺失,而后该地地壳下降,地势较低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上覆岩层。,考点三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核心知识通关】 1.风化作用:,水,生物,2.侵蚀作用:,蘑菇,喀斯特,“U”,3.沉

14、积作用: (1)流水堆积。 在河流的出山口形成_,在河流的中下游形成 _,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_。 (2)风力堆积。 分布在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主要形成_和沙漠 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沙丘,【图文助记】 1.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至山麓地带后,由于坡度小,流速降低,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地貌。冲积扇坡度比较平缓,从顶部向边缘,堆积物逐渐变细。,2.风蚀蘑菇的形成:,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规

15、律方法】 流水、风力的侵蚀和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和风速的关系 (1)速度与侵蚀、搬运。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越强,搬运作用也就越强;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强,风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2)根据速度变化解释地理现象。 一般来讲,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流速越来越小,因此从上游到下游河床由“V”型谷变为较宽的河槽,沉积物也由大颗粒的砾石到砂砾再到泥沙;上游山麓出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形成冲积平原,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风速的变化也导致了风力对地表的风蚀程度的差异,同时搬运的物质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尘土可以飘到远方。,【经典例题导悟】 (2016唐山模拟)

16、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1)、(2)题。,(1)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 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思维流程】,【答案】(1)选C,(2)选C。,【高考模拟精练】 (2015全国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