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810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6.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神经系统,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2-,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33,1.了解脑、脊髓被膜的层次、形态,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2.掌握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与麻醉的关系。 3.掌握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4.熟悉脑的动脉来源、分布概况,颈内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以及椎基底动脉的行程和分支、分布; 5.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和功能。了解脑的静脉特点和回流概况。,-3-,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一、脊髓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4-,硬脊膜 蛛网

2、膜 软脊膜 它们有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脊髓被膜,-5-,(一)硬脊膜,向上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向下在第2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终丝;下端附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等,此间隙略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是将药物注入此间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在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有潜在的硬膜下隙。硬脊膜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的被膜相延续。,-6-,(二)脊髓蛛网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向上与脑蛛网膜相延续。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较宽阔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两层膜之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间隙内

3、充满脑脊液。脊髓蛛网膜下隙的下部扩大的马尾,称终池,内容马尾。临床上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易伤及脊髓。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7-,-8-,(三)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在脊髓的表面,在脊髓下端移行为终丝。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该韧带呈齿状,其尖端附于硬脊膜。脊髓借齿状韧带和脊神经根固定于椎管内,并浸泡于脑脊液中,加上硬膜外隙内的脂肪组织和椎内静脉丛的弹性垫作用,使脊髓不易遭受因外界震荡而造成的损伤。齿状韧带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标志。,-9-,二、脑的被膜,脑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和软脑

4、膜.,-10-,(一)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外层兼具颅骨内膜的作用,内层较外层坚厚,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处则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入鼻腔,形成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颅处移行为神经外膜,在枕骨大孔的边缘与硬脊膜相延续。,-11-,(一)硬脑膜,硬脑膜不仅包被在脑的表面,而且其内层折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伸入脑各部之间,以便更好地保护脑。由硬脑膜形成的结构有:,-12-,(一)硬脑膜,1大脑镰:呈镰刀形

5、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脑纵裂,前端连于鸡冠,后端连于小脑幕的顶,下缘游离于胼胝体的上方。,2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后外侧缘附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切迹与鞍背之间形成一环形孔,称小脑幕裂孔,内有中脑通过。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受挤压而移位至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13-,大脑镰和小脑幕,-14-,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出血时难以止血,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有: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

6、上缘,前方起自盲孔,向后流入窦汇。窦汇由 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突处汇合而成。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其走向与上矢状窦一致,向后汇入直窦。,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由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汇合而 成,向后通窦汇,窦汇向两侧分出左、右横窦。 横窦:成对,位于小脑幕后外侧缘附着处的枕骨横窦沟处,连接窦汇 与乙状窦。 乙状窦: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向前下在颈静脉孔 处出颅续为颈内静脉。,-15-,滑车神经,动眼神经,颈内动脉,视束,眼神经,上颌神经,展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垂体,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间的不规则腔隙。腔隙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形似海绵而得名,两侧海

7、绵窦借横支相连。窦腔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分支(V1)和上颌神经分支(V2)通过。,海绵窦与周围的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和联系。它前方接受眼静脉,两侧接受大脑中浅静脉,向后外经岩上窦和岩下窦连通横窦、乙状窦或颈内静脉。海绵窦向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的小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故面部感染可经上述交通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和血栓形成,继而累及经过海绵窦的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将海绵窦的血液分别导入横窦、乙状窦或颈内静脉。硬脑膜窦还借导静脉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头皮感染也可

8、蔓延至颅内。,-16-,颅内外静脉交通,-17-,小脑幕,大脑镰,蝶鞍,上矢状窦 大脑镰的上缘,窦汇,横窦 横窦沟内,乙状窦乙状窦沟内,海绵窦 蝶骨体的两侧,直窦,-18-,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硬脑膜窦的血液流向:,-19-,-20-,(二)脑蛛网膜,脑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脑蛛网膜除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处以外,均跨越脑的沟裂而不深入沟内,故蛛网膜下隙的大小不一,此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在小脑与延髓之间有小脑延髓池,临床上可在此进行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脑蛛网

9、膜紧贴硬脑膜,在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21-,(三)软脑膜,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覆盖于脑的表面并伸入沟裂内。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22-,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故可将脑的

10、动脉归纳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两系动脉在大脑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23-,1.颈内动脉,1.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自颈部向上至颅底,经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进入颅内。颈内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4部: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其中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合称为虹吸部,常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内动脉在穿出海绵窦处发出眼动脉(见视器)。,-24-,颈内动脉供应脑的主要分支有:,(1)大脑前动脉,在视神经上方向前内行,进入大脑纵裂,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然后沿胼胝体沟向后行。皮质支分

11、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自大脑前动脉的近侧段发出,经前穿质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25-,颈内动脉供应脑的主要分支有:,(2)大脑中动脉;可视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外进入外侧沟内,分为数条皮质支,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若该动脉发生阻塞,将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大脑中动脉途经前穿质时,发出一些细小的中央支,又称豆纹动脉,垂直向上进入脑实质,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豆纹动脉行程呈“S”形弯曲,因血流动力关系,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故又称出血动脉),从而导致脑溢血,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

12、-26-,颈内动脉供应脑的主要分支有:,(3)脉络丛前动脉;沿视束下面向后外行,经大脑脚与海马旁回的钩之间进入侧脑室下角,终止于脉络丛。沿途发出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及苍白球等结构。此动脉细小且行程较长,易被血栓阻塞。,-27-,颈内动脉供应脑的主要分支有:,(4)后交通动脉;在视束下面行向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28-,2.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入颅后,左、右椎动脉逐渐靠拢,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后者沿脑桥腹侧的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

13、脉两大终支。,-29-,2. 椎动脉,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末分支,绕大脑脚向后,沿海马旁回的钩转至颞叶和枕叶的内侧面。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及枕叶;中央支由起始部发出,经后穿质入脑实质,供应背侧丘脑、内侧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等。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与小脑上动脉根部之间夹有动眼神经,当颅内压增高时,海马旁回的钩可移至小脑幕切迹下方,使大脑后动脉向下移位,压迫并牵拉动眼神经,从而导致动眼神经麻痹。,-30-,3.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在正常情况下,大脑

14、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而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当此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31-,-32-,颅内外动脉,-33-,脑动脉造影,-34-,(二)脑的静脉,脑的静脉无瓣膜,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深、浅两组,两组之间相互吻合。浅组收集脑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直接注入邻近的静脉窦;深组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两组静脉最终经硬脑膜窦回流至颈内静脉。,-35-,1. 浅组,以大脑外侧沟为界分为3组:大脑上静脉(外侧沟以上),收集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和内侧面

15、上部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大脑下静脉(外侧沟以下)收集大脑半球上外侧面下部和半球下面的血液,主要注入横窦和海绵窦;大脑中静脉又分为浅、深两组:大脑中浅静脉收集半球上外侧面近外侧沟附近的静脉,本干沿外侧沟向前下,注入海绵窦;大脑中深静脉收集脑岛的血液,与大脑前静脉和纹状体静脉汇合成基底静脉。基底静脉注入大脑大静脉.,-36-,2. 深组:包括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由脉络膜静脉和丘脑纹静脉在室间孔后上缘合成,向后至松果体后方,与对侧的大脑内静脉汇合成一条大脑大静脉。 大脑大静脉,很短,收纳大脑半球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和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在胼胝体压部的后下方注入直窦。,-37-,

16、颅外动静脉,-38-,脑的浅静脉,脑的深静脉,-39-,大脑浅静脉,-40-,脑静脉铸型,-41-,颅内静脉引流,-42-,脑室的铸型,-43-,脑室造影,-44-,二、脊髓的血管,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和节段性动脉。 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它们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如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等)分支的增补,以保障脊髓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一)脊髓的动脉,-45-,左、右脊髓前动脉在延髓腹侧合成一干,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后动脉自椎动脉发出后,绕延髓两侧向后走行,沿脊神经后根基部内侧下行,直至脊髓末端。,脊髓前、后动脉之间借环绕脊髓表面的吻合支互相交通,形成动脉冠,由动脉冠再发分支进入脊髓内部。脊髓前动脉的分支主要分布于脊髓前角、侧角、灰质连合、后角基部、前索和外侧索。脊髓后动脉的分支则分布于脊髓后角的其余部分和后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