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精神护理第一章-绪论-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4869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和精神护理第一章-绪论-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心理和精神护理第一章-绪论-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心理和精神护理第一章-绪论-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心理和精神护理第一章-绪论-新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心理和精神护理第一章-绪论-新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和精神护理第一章-绪论-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和精神护理第一章-绪论-新(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与精神护理,绪 论,第一章,学习指导,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的情绪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时心情愉悦,有时抑郁寡欢,有时焦虑烦躁,有时怒不可遏。心身处于这种状态时,心理或精神是否健康呢?本章重点:掌握心理与精神的实质、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难点:努力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心理与精神的概述,第一节,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心理又称精神,简称心理现象,是指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和内外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活动及行为表现,心理与精神的概述,(一)心理结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过程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现实的反映过程,认识过

2、程、情绪、情感过程 和意志过程共同维持着心理活动,又称个性 是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心理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气质、性格、需要、动机、自我意识,这种差异与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先天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社会文化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人格健康当个体的人格结构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是健康的。如果个体的人格结构失去和谐统一性,就会出现人格的不协调,称作人格障碍。,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人类不但能够认识和

3、改造外部世界,而且能改造自我本身。,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意识一旦发生障碍,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就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失去精神活动的自 我支配和控制。,心理与精神的概述,(二)心理的实质,1.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 和发展的,1.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觉醒状态的维持由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由大脑皮层完成,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行动进行调控。脑的基本功能,保证了心理活动的清醒、稳定、有序。,个体的发育与心理成熟是平衡发展的 如婴幼儿大脑皮层功能不健全,就没有完整的感觉、

4、知觉、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动作也不协调。随着个体的成长,大脑皮层发育成熟,功能逐步完善,逐渐出现了各种具体的心理活 动,动作也变得协调了。,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左脑半球在语言、概念、抽象、逻辑、分析等方面占优势。 当左脑半球功能暂时抑制时,出现情绪 低落、沉默无语、自卑自罪等情绪。,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右脑半球主管空间、方向感、音乐、绘画及复杂图形的识别。 右脑半球暂时抑制时,出现情绪高涨 、 欣快、言语增多等情绪反应,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但它不能直接产生心理,只有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如果完全脱离了客观现实,心理现象就

5、不可能产生。,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大脑就产生相应的映像。,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人和动物为什么不同,是因为人生活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这些是人的心理发展决定因素。因此,人的心理除具有生物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如果人脱离了人类社会,即使具备了人类生理、解剖特点,也没有心理的发展,如兽孩被野兽哺育数年,心理活动方式与野兽无异。,3.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 和发展的 心理的产生,必须依靠人的实践活动。如新生儿通过遗传获得了本能行动;逐渐地与他人接触中学会了说话、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读写和思考,发展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6、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格。,心理与精神的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89年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 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 稳定的状态。”,心理与精神的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郭念峰教授提出的三条原则是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p3,心理与精神的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的

7、标准,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都属于正常心理范围,只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同。,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6.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1.心理活动强度 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2.心理活动耐受力 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 称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这种耐受力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 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如有人白天工作和学习不如夜晚效率高,,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 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

8、指标,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 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6.康复能力 从创伤刺激的状态恢复到原来心理状态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 情绪强度、情感表达、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自我控制下实现的对情绪、思维和行动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8.自信心 人们面对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要评估自己的应付能力,评估有两种倾向。估计过高或估计过低。,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 最重要的活动是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个体生存, 种族延续, 自我发展和完善, 就要适应环境。,p4,心理与精神的概述

9、,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四)心理健康的现状,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 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 的痛苦。”,心理与精神的概述,1.国内心理健康状况 2002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残疾人联合会制定和颁发的2002-201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指出:“全球约有4.5亿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心理与精神的概述,2.国外心理健康状况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20052006年因抑郁症或其他心理问题请假的公立学校教师创下新高,达4

10、178人是10年前的3倍。英国每日邮报2007年2月27日的一篇文章显示,拨打英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自杀干预热线的最年轻求助者,是个5岁的小女孩。,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心理与精神的概述,心理问题引发原因单一,内容尚未泛化或部分泛化,思维仍保持严密的逻辑性,自知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人格完整或部分缺陷,能主动就医。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多数比较复杂,自我意识不完整或完全丧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人格解体,社会功能丧失,无求治愿望。病情严重者可对社会造成危害,三、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心理与精神的概述,三、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一)心理问题的分类,1.一般心理问题 近期发生的由社会现实因素激

11、发而引起的 心境和情绪的波动。特点持续时间较短, 情绪反应能得到理智控制,内容尚未泛化, 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 但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人格完整,2.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应激引起相对强烈的心身紊乱状态 特点初始情绪反应剧烈、 持续时间在一年之内、内容部分泛化、 有时伴有某一方面人格缺陷,p7,心理与精神的概述,三、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二)精神疾病的概念,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导致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和智力、自我意识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疾病属 于异常心理。,病因 外在因素家庭、社会环境, 内在原因遗传、神经生化因素 表现以

12、行为、心理活动紊乱为主 类型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心理与精神的概述,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 的影响,第二节,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一)情绪、情感 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活力,使呼吸、脉搏、血压、消化、新陈代谢等处于平衡状态,有助于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工作效 率,增进身体健康。,(一)情绪、情感 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先兆,会降低一个人的免疫力,愤怒可以引起小动脉的痉挛收缩,舒张压升高,心肌细胞受损。,(二)人格特征 美国学者弗里曼研究发现,

13、具有“A型人格”特征的人,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三)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人们面对难以抉择的处境的心里矛盾,是一种心理压力。会导致个体增大适应环境的困难。如:想减肥,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三)心理冲突 顺利地解决心理冲突,有时它还可以成为促进工作的动力,甚至可以激发创造力。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心身健康,情绪、情感 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先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它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美国学者弗里曼研究发现,具有“A型人格”特征的人,易罹

14、患心血管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人们面对难以选择的处境所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顺利地解决心理冲突,有时它还可以成为促进工作的动力,甚至可以激发创造力。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心身健康,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生活环境因素 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当,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差、经济收入低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 理状态,2.重大生活事件 如家人故去、失恋、离婚、天灾、疾病、下岗、升迁受挫等事件,当发生的频率太高,或事

15、件影响较严重、发生的突然,个体的心身受到 极大地影响,3.文化教育 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及不同的社会文化 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 大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景观,如日月星云、高山大川、草木花鸟均能陶冶人们的情感。当人们游乐于公园、海滩、山庄、名胜古迹之间时,会感到轻松愉快、悠闲自在;当人们漫步于乡间小路、林间溪边、河畔草地时,会激发出诗情画意和爱的热望。这种对大自然的感受无疑有利于身心健康。,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英国伦敦泰晤河上有一座黑色的佰利费尔桥,在这座桥上投河自杀的人比这一地区其他桥自杀的人多得多。直到此

16、桥被漆成绿色,自杀人数才迅速下降。,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家人故去、失恋、离婚、天灾、疾病、下岗、升迁受挫等重大生活事件,当发生的频率太高,或事件影响较严重、发生的突然,个体的心身受到极大地影响,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及不同的社会文化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 及对护士的要求,第三节,心理与精神护理是将心理学、精神病学理论和技术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以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为指导,研究病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探寻解决病人心理行为问题的有效护理技术;研究如何为病人创设安全的、愉快的、人性化的治疗环境;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病人的心身早日康复的科学。,一、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一)心理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