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开*** 文档编号:8811448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一、引言健康的心理是建树良好人格的基础,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特别是学生群体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致使许多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例如,恐慌、焦虑、神经衰弱、强迫甚至抑郁。五年一贯制学生作为中职学生和大专学生年龄交叉阶段的学生群体,其本身也存诸如此类心理问题,并且缺乏应对压力、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五年一贯制学生做好心理疏导与积极的干预,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学校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二、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相对较差

2、,他们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感情中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他们的心理都有极大影响。(一)学习层面入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的问题,特别是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学生的中考成绩中,这两门课同时及格的少之又少。中考的失利导致学生的自卑感、失落感较重,自我认同感较低。入校之后,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又缺少合适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仍不理想,加之缺乏自信,不愿询问老师、同学,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感。(二)生活习惯层面学生入校后,大部分为住宿生,有的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与他人交往的社交经验缺乏,容易产生孤独感及恐惧的心理。虽然有校规校纪以及一日常规的约束,但仍有部

3、分同学处于懒散、拖沓的状态,甚至有同学会通过吸烟、喝酒、打群架等违纪行为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找寻自己的成就感。此外,一个普遍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极其严重,以小群体的方式沉迷王者荣耀、绝地求生、QQ飞车等游戏,课余时间完全被手机占有,甚至会出现打游戏到后半夜,致使第二天没有精力学习。长此以往,学生极易陷入懒散、疲沓的状态中无法自拔。(三)感情层面在校生中00后居多,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产生爱慕、亲近的感情,但是由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成熟,大部分学生无法分清楚好感与爱情。在好奇心与新鲜感的驱使下,很容易陷入早恋。但是这种所谓的恋爱关系往往不稳定,使得部分学生在受挫之后产生

4、比较极端的行为,心理受到极大打击,出现各种违规现象。三、解决策略解决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需要学生自身提高认识,积极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相应的责任、义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三方面的教育合力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社会层面全社会应高度重视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德育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相应的社会团体如共青团和主流媒体应该积极配合辅助学校展开德育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五年一贯制学校与社会协作的教育平台。有关社团也可以定期开展相关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正视自己。(二)学校层面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

5、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足够的德育学习机会,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构建积极的外在环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工作者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多开展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敢于展现自我、成就自我。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沟通、交流,根据情况及时干预,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避免更大问题的出现。(三)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许多问题根源于父母没有传授正确的价值观,没有给学生树立

6、榜样。有的家庭内部关系不和谐,甚至父母离异,这对学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有的父母认为学生进了学校,自己就当“甩手掌柜”,对学生不闻不问,也导致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因此,父母要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对孩子教育的同时注意身体力行,让孩子心服口服。同时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不能一味地溺爱袒护孩子,过度地放纵孩子,实则是毁了孩子一生。四、总结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经历特殊性,使得该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多发、常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合力。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了解孩子,作孩子强大的精神支撑与后盾;教师需要扑下身子,切实走到学生心里去,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社会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多种力量有效整合,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