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核心制度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3042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核心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外科核心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外科核心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外科核心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外科核心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科核心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核心制度ppt(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术部位标识制度及流程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 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及流程 住院超过30天患者管理与评价制度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培训内容,一、手术部位标识制度 与流程,为确保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及手术部位出现识别差错。提升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择期手术或急诊手术术前,责任护士遵医嘱对手术患者进行查对(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二)经查对确认无误后,对手术区域进行皮肤准备。 (三)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 手术部位注明左、右。 (四)患者进手术室前,责任护士再次核对手

2、术患者的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及部位,再次检查,皮肤准备情况。 (五)手术病人确认流程: 1、手术医生应该在术前一日或手术医嘱开出后用记号笔或棉签蘸龙胆紫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以“”作为标识标志,并与患者或家属共同确认及核对手术部位。 2、接病人时,手术室人员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体表标识,确认无误后双方签字,将患者送到手术室。 3、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 行四方核对,特别是涉及左右,侧时,再次确认手术部位体表标识并签字。 4、手术医生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切皮前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

3、体表标识(尤其是左右侧),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手术。切实做到手术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确认”。 5、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有规范统一的标记,手术标记执行率95% 。 (六)无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的手术病人麻醉科可以拒绝接病人入手术室。,病人住院后准备手术,手术医师做手术标记,病人接到麻醉科等候区,病区责任护士核对标记,麻醉科人员确认手术部位标记是否完整,将病人接入手术室,标记已完整,切皮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再次共同确认手术标记,病区责任护士核对标记,标记不完整,确认未完成项目,通知科室医师 标记完整

4、,进行手术,手术标记流程图,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及 流 程,为提高我院手术质量,确保手术安全,降低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中国医院协会关于发布和实施的通知(医协会发2009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凡拟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二)医生、麻醉师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并填写医院手术风险评估表(见附件)。,(三)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

5、内签名。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安全、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充分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监护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获得其知情同意。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组织院内会诊后再进行评估,报医务科审批同意后方可手术。,(四)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前24h主刀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逐项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就评价结果向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监护人)充分告知本次急诊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及严重后果,获得其知情同意。手术风险评估分

6、级超过NNIS2级时,必须同时向科主任汇报。 (五)、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 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 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 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 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 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 术) 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 麻醉分级(ASA分级) 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级: P1:正常的患者; 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 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

7、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 P5: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 P6:脑死亡的患者。 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3小时内完成组”;“手术超过3小时完成组” 属急诊手术在“ ”打“”。 手术类别由麻醉医师在相应“ ”打“”。 随访: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4h内由主管医生填写。,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对病人进行评估,评估风险级别较高时(NNIS2级、3级),评估风险级别较高时(NNIS0级、1级),手术医师请示科主任,上报医务科,医务科组织全院会诊,拟定手术方案和麻醉方式,告知患者或委托人评估结果、手术方案、麻醉

8、方式,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名。,手术风险流程评估,三、重大(特殊)手术报告审批制度与流程,为完善手术管理,确保院内重大(特殊)手术安全,按照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一)、定义:重大手术是指医院已开展,但因客观或主观原因对患者生命或重要器官有直接威胁或损伤之危险且愈后不良的以及手术者或被手术者情况特殊的手术. (二)、标准 1、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社会人士以及民主党派负责人; 2、有潜在的引起医疗争议、司法诉讼的手术,存在医疗纠纷的再次手术; 3、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四级手术中难度较大,可能引起纠纷的; 4、外院医师来

9、本院参加手术者、(省级和国家级专家); 5、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 6、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手术。 (三)报告审批流程 1、一般的四级手术、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致残手术经科内讨论,科主任在已填写的重大(特殊)手术审批单上签署同意意见后,上报,医务科; 2、医务科审批同意后报主管院长审批; 3、主管院长审批同意后,医务科备案并方可实施; 4.手术科室及麻醉科严格遵循此规定开展手术.,重大(特殊)手术病例,科主任主持下组织全科术前讨论,主管医师负责填写重大手术报 告审批单科主任签字,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讨论后审批,通知科室实施手术,重大手术报告审批流程图,四、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管理与评价制度,为进一

10、步加强我院住院患者的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标准最新要求,制定我院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管理与评价制度。 (一)患者因某种原因需长时间(30天以上住院),科室应进行严 格的监控和管理,建立专门的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专项管理登记本; (二)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专项管理登记本记录的内容主要包 括以下几项:患者姓名、住院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病情分析、长时间住院原因分析,整改措施,科主任签名;,(三)科室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的分析检测,记录应及时登记 .科室每月对本科室该月出现的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汇总.

11、必须附送一份交医务科存档; (四)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避免出现因沟通不及时或 不清楚而出现的纠纷; (五)对住院时间超过 30天的患者,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医师负责组织全科进行病例讨论。对长时间住院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六)医务科每周,每季度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汇总,分析,督导,提出整改措施,督促其整改。,住 院 时 间 超 过 30 天 患 者 评 估 表,五、非计划再次手术 管理制度与流程,为进一步促进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做好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和评价,严格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特制定本制度

12、。 定义: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计划外再次手术,原因分为医源性因素即手术或特殊诊治操作造成严重并发症必须施行再次手术,非医源性因素即由于患者病情发展或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而需要进行再次手术。 规程: 1.手术室与各手术科室设有非计划再次手术专项管理登记本,记录内容包括下列项目:患者,姓名、病案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首次手术情况、首次术后情况、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和手术方案、再次手术后情况; 2.非计划再次手术术前必须有完善的术前讨论、手术方案、手术风险评估和处置预案;术前要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表上报医务科(急诊手术应在术后2小时完成); 3. 手术科室应及时做

13、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避免出现因沟通不及时或不充分而出现的纠纷; 4.非计划再次手术术前必须有完善的术前讨论、手术方案、手术风险评估、处置预案及医患沟通方案。,5、手术科、各手术科室设非计划再次手术记录本,按要求记录。非计划再次手术术后,各手术科室必须上报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表,对再次手术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6. 实施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科室应在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基础上,尽量做到非计划再次手术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刀,第一次主刀医师协助手术。 7.科室每月对本科室出现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整改。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表,一份存科室,一份

14、上报医务科。,监管措施: 1.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未按规定上报的科室,扣除当月医疗质量分1分/例,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如欠费、补偿费等)由科室及当事医师承担。并在院内通报。 2、“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将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对屡次发生医源性非计划再次手术者,将医师手术资质授权作降级处理。由科室手术资质评价小组讨论,讨论结果上报医务部,最后由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予降级处理。,科室、手术室上报 非 计 划 再 次 手 术 患 者 情 况,医务科,核实情况,相关科室,主管院长,跟踪再次手术过程,科室总结持续改进,案例讨论、总结、改进措施、持续改进,监管手术后、护理并发症

15、治疗预后,监管手术文件,非 计 划 再 次 手 术 监 控 流 程 图,非计划再次手术审批表,六、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为了使风险防范前伸,构建安全屏障,根据卫生部发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以期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防范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 定义:围手术期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在对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所涉及的医疗行为的规范管理的总称。 (一)手术前管理制度: 1. 履行手术前患者知情同意 手术前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患者,向患者及家属或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征得其同意并由患者或患者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患者不,能签字,患者家属或授权代理人

16、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具体的术前告知内容应包括:患者病情、手术方式、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可能的并发症、其它可选择手术方式等内容; 2.对重大(三级及以上手术)、疑难、破坏性(重要脏器切除、截肢等)、高风险、特殊身份患者(本院职工及其近亲、社会名流)及新开展的手术,由科主任把关进行术前讨论,在病历当中书写术前讨论记录,并将讨论情况详细记载在疑难病历讨论登记本中; 3.手术主刀医师应在手术前备皮后用记号笔,或其他方式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并确认; 4. 主管医师及主刀医师在手术前核查各项术前准备,包括手术部位标记无误、手术和麻醉知情同意书、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等。准备输血的患者血型、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梅毒抗体)及术前备血完成,并完成术前小结、术前讨论等。进手术室之前,术前各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