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减灾管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194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7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综合减灾管理(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第一节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建构政府减灾行政 第三节 综合减灾管理机制 第四节 城市防灾公园设计,政府主导地位,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公众和企业缺乏主动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第一节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一 政府主导地位,从国家的角度看,其对市民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国家承认市民社会的独立性并为市民社会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使其具有一个合法的活动空间 国家对市民社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节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对市民社会进行干预和调节,二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可持续发展是追

2、求效率的高效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追求代内公平乃至代际公平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造新的生存方式 可持续发展只有体现在全球层次才有意义,三 公众和企业缺乏主动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意识,可持续发展对于普遍民众,尤其是农村人口而言,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公益事业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行为的特点是追求利益(包括利润,也包括其他的效用)的最大化,这决定了企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内部秩序,对于外部变化(尤其政治),大多被动应付,第七章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第一节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建构政府减灾行政 第三节 综合减灾管理机制 第四节 城市防灾公园设计,第二节 建构政府减灾行政,“政府减灾行政”

3、有多重含义 一个国家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要讲综合减灾 按照“现代风险社会”的理论,必须发挥政府在综合减灾上的主导作用,建构完备的“政府减灾行政”的核心,就是要使应急建设与常态建设有机的统一起来 从“单灾种管理”一步跨跃到“危机管理”状态 建构的发展期,急需综合减灾层面上整合与强化,第二节 建构政府减灾行政,第七章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第一节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建构政府减灾行政 第三节 综合减灾管理机制 第四节 城市防灾公园设计,综合管理机制,综合减灾管理机制,城市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基本构架,构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基本原则,北京市城市综合减灾体制,第三节 综合减灾管

4、理机制,一 综合管理机制,构建城市综合减灾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健全城市综合减灾机制是抵御风险保证城市安全的需要 近年国内各种突发重特大灾害事故增加,给安全减灾机制敲响了警钟。 政府职能的定位要求更加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 构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以防为主 应急优先 分级负责 平战结合、平灾结合 依法管理,三 城市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基本构架,建立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和应急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灾害事故监测、预测、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 应急信息报告机制 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 应急公众沟通机制 应急处置的程序 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和应急社会动员机制 奖惩和责

5、任追究机制 建立救灾恢复体系,四 北京市城市综合减灾体制,目标 以人为本,建设全方位安全保障和放心居住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实现城市人口、环境、资源、减灾和城市发展的相互协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城市安全基础 有效整合和科学调整全市的应急管理资源,不断提升综合的、高效的、协调的、开放性的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理念 以人为本 首都安全 预防为主 依法管理 风险评估 循环提高,四 北京市城市综合减灾体制,原则 信息化决策原则 统一协调原则 属地管理原则 平战结合原则 分级管理原则 分期实施原则 专家参与原则 市场经济原则 舆论正确引导原则,四 北京市城市综合减灾体制,整体框架 行政管理的纵向结构 建

6、立减灾中心 加强基层应急建设 行政管理的横向结构 加强应急系统建设 专业救援队,四 北京市城市综合减灾体制,第七章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第一节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建构政府减灾行政 第三节 综合减灾管理机制 第四节 城市防灾公园设计,一 规划原则,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原则,一 规划原则,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规划整合原则,一 规划原则,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规划整合原则 原有普通公园改造原则 日本1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都要建成防灾公园,一 规划原则,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规划整合原则 原有普通公园改造

7、原则 本身的安全性原则,二 规划程序,调查分析 城市及其周边地域的灾害史与自然条件 各类城市规划中与防灾公园相关的内容 防灾公园在城市防灾中所处的地位 避难地域的状况(避难地域及其人口、邻近的社区及其布局、避难设施与防灾相关设施的分布、市区的危险程度、救援道路现避难道路的状况) 场地条件(地形、地质、植被、设施与管理条件) 城市有关机构对防灾要求 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综合分析报告,调查分析 场地选择 各种防灾设施的配置场所应当便于灾时利用且地基有良好抗灾性能 选择场地内,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当有较强的抗灾能力,且设雨水排水系统:合理规划适量的水面,平时作为公园的景观,灾时用作消防用水或安

8、全用水 防灾公园不宜建在城市的低洼地区,以防发生洪灾海啸时淹没,而且北方应当避开风口、有防寒措施,南方应当避开烂泥地和水渠、池塘多的地方,二 规划程序,调查分析 场地选择 避难地域界定与避难人口统计 以居民委员会为单元划界 小型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为0.5km左右,大型防灾公园为2-3km 分配避难地域与避难人口时,应当与其他避难场所统筹规划,把避难人口合理地分配在各个避难场所 防灾公园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通常为2m2以上,至少不能低于1m2,二 规划程序,调查分析 场地选择 避难地域界定与避难人口统计 防灾功能,二 规划程序,防灾功能 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 防灾减灾以及提高避难空间的安全性 情报的

9、收集与传播 实施消防、救援、医疗与救护活动 为避难居民创造基本的生活条件 进行防疫病工作 开展灾后恢复活动 提供救灾物资运输条件,二 规划程序,调查分析 场地选择 避难地域界定与避难人口统计 防灾功能 防灾设施,二 规划程序,防灾设施 主要有情报设施(灾时广播设备、通信设备和标识、情报设备) 水设施(抗灾贮水槽、灾时用水井、水流等) 能源与照明设施(各种备用电源与太阳能设备) 防灾树林等植被 灾后用厕所 救援物资储备仓库 公园内的道路与广场(包括直升飞机场)等,二 规划程序,调查分析 场地选择 避难地域界定与避难人口统计 防灾功能 防灾设施 制定区划规划,二 规划程序,制定区划规划 小型防灾公园避难道路的宽度5-12m或更宽;大型防灾公园应宽于15m;在防灾公园内应设救灾通道,小型防灾公园8-15m或更宽,建筑倒塌后应不覆盖避难道路;防灾公园若面向街道易燃建筑物,应设防火隔离带或树木带,二 规划程序,调查分析 场地选择 避难地域界定与避难人口统计 防灾功能 防灾设施 制定区划规划 绘制设施配置规划平面图,二 规划程序,调查分析 场地选择 避难地域界定与避难人口统计 防灾功能 防灾设施 制定区划规划 绘制设施配置规划平面图 制定防灾植被规划,二 规划程序,表7-1 区划区域与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