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194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3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章(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园林规划设计-1,第二章 居住区绿地,居住区绿地: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城市居民使用最多的室外活动空间,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项重要指标。,生活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的5060,而居住区绿地占居住用地的30一60。 大面积的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点、线、面相结合的“面”上的重要一环,其面广量大。在城市绿地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最为居民所经常使用。,人们喜欢生活、休息在花繁叶茂、富有生机、优美舒适的环境中。重点为:老人、儿童、家庭妇女,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 在信息时代,在家中办公,除智能型家居外,更要求居住区环境 “园林化”、贴近自然,成为天然

2、的绿色家园。 今后良好的居住环境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要素,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第一节 居住区绿地的作用,一、生态作用 二、美化作用 三、空间构建与组织作用 四、防灾避难作用 五、经济作用,第二节 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定额指标,一、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居住区绿地主要类型有:公园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及公建设施绿地等。 1、公园绿地: 全区居民公同使用的绿地,位置适中,并靠近小区主路,适宜各年龄组的居民使用,其服务半径以不超过300m为宜。 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的类型,设置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园绿地等。,2、 宅旁绿地 最

3、基本的绿地类型,指在行列式建筑前后成排住宅之间的绿地,其大小和宽度决定于楼间距离,一般包括宅前、宅后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绿化,它只供本幢居民使用。 它是居住区绿地内总面积最大,居民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绿地类型,尤其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和老人。,3、 道路绿地 居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区内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其靠近城市干道,具有遮荫、防护、丰富道路景观等功能,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进行布置。,4、 公共设施绿地 各类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四周的绿地称为公建设施绿地。 例如:俱乐部、展览馆、电影院、图书馆、商店等周围绿地,还有其他块状观赏绿地等。 绿化布置要满足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功能要求,并考虑与周围环境

4、的关系。,二、 居住区绿地定额指标 指居住区中每个居民所占有的园林绿地面积,用以反映居住区绿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以及城市居民生括福利水平。 也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和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我国规定居住区绿地面积至少应占总用地的30,一般新建区绿地率要在40一60,旧区改造不低于 25。,根据各居住区绿化的分类,通常使用居住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住区绿地率、居住区绿化覆盖率等3个指标来衡量居住区绿地的水平。 我国规定: 居住区内公园绿地的总指标,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不少于0.5平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少1平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平米/人。,1、绿地

5、率: 2、人均绿地面积: 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4、人均非公园绿地面积: 5、绿化覆盖率: 6、绿量: 7、游人活动面积率:5060受人欢迎。 8、绿视率: 9、绿化率:房产开发商的概念解释。,第三节 居住区绿地规划布局,一、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与城市绿化体系相结合;从内部的整体性出发。 2、系统性:完整的体系,点、线、面相结合。 3、可达性:日常生活的需要,和日常生活行为规律。 4、实用性:中看又中用。,二、规划布局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统一规划,均匀布局。 强调与其他专业的协调,包括道路、建筑、管线等。 2、因地制宜,注重保护。 强调生态问题,原有树木、原有地形、地势和

6、土壤等。 3、植物造景,进行空间组织。 4、分级绿化,构成系统。与城市绿地相协调。 5、风格的变化与统一。 6、生态要求和立体绿化。,三、居住区建筑布局对绿地布局的影响 1、行列式布局 2、周边式布局 3、混合式布局 4、自由式布局 5、庭院式布局 6、散点式布局,第四节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2006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版)主要内容介绍 1 总则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3 景观设计分类 4 绿化种植景观 5 道路景观 6 场所景观 7 硬质景观 8 水景景观 9 庇护性景观 10 模拟化景观 11 高视点景观 12 照明景观 13 景观绿化种植植物分类选用 参考文献,

7、一、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1、总体环境 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 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 毗邻历

8、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2、光环境 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

9、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3、通风环境 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4、声环境 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 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

10、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5、温、湿度环境 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6、嗅觉环境 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7、视觉环境 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

11、值。 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8、人文环境 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9、建筑环境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整

12、体景观。 建筑外立面处理 (1)形体。 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2)材质。 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比来丰富外立面。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3)色彩。 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在景观单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4)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二、景观设计分类 1、分类原则 本导则的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

13、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2、设计元素 景观设计元素是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 列出的景观设计元素仅是诸多素材中的常见部分。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设计元素分类: 绿化种植景观 道路景观 场所景观 硬质景观 水景景观 庇护性景观 模拟化景观 高视点景观 照明景观,三、绿化种植景观 1、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 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2、

14、公共绿地指标 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 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 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3、 绿地率 新区建设应30; 旧区改造宜25; 种植成活率98。,4、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5、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6、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 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 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7、植物配置 (1) 植物配置的原则 植物配置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植物形态、生态习性特点,满足不同绿化用地要求

15、。 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 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植物是居住区园林景观中最只要的元素,是以植物自然美、形体美、色彩美构筑环境美。 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3)、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8、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塑造。

16、,9、绿篱设置 绿篱有组成边界、围合空间、分隔和遮挡场地的作用,也可作为雕塑小品的背景。 绿篱以行列式密植植物为主,分为整形绿篱和自然绿篱。 整形绿篱常用生长缓慢、分枝点低、枝叶结构紧密的低矮灌乔木,适合人工修剪整形。 自然绿篱选用植物体量则相对较高大。绿篱地上生长空间要求一般高度为0.5-1.6m,宽度为0.5-1.8m。,绿篱树的行距和株距,10、宅旁绿化 宅旁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 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如在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 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 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荫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11、隔离绿化 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 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 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