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疾病控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091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机构疾病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医疗机构疾病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医疗机构疾病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医疗机构疾病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医疗机构疾病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机构疾病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机构疾病控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机构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南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叶新华 2011年11月8日,组织管理1,1、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组织体系,成立疾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兼任组长。 2、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霍乱防控、结核病防制、手足口病防治、甲型H1N1流感防治等及上级有特殊要求的专项工作设有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或相关组织。 3、成立公共卫生管理科,或指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管理2,4、配备电脑、打印机、网络、电话、资料档案柜等必备办公设备和办公场所。 5、建立健全以下各项规章制度: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和管理、肠道门诊工作制度及隔离消毒制度、医院感染监

2、测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死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肺结核病人转诊制度、急性职业病管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组织管理3,6、每年召开疾控相关工作专题办公会至少2次,研究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7、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疾控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主动加强与当地防保站的联系,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组织管理4,8、建立自查自纠和奖惩机制,并每月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 9、每年需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和总结,并将传染病防控各项工作纳入医疗机构科室目标任务考核。,组织管理5,10、组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成立疾控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小组找

3、不到。 (2)小组或通知未指定具体人负责。 (3)制度不全。 (5)未召开专门的会议或会议记录不全。 (6)未建立自查自纠和奖惩机制,未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工作好差一个样。 (7)很多工作无计划和总结。,传染病的预检分诊 1,1、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2、发热、呼吸道、肠

4、道等门诊业务用房相对独立,各治疗室、隔离观察室等相对分区。,传染病的预检分诊2,3、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各诊室或分诊点应配备个人必要的防护用具(用品)、消毒用品、洗手设施,医疗设施设备齐全。 4、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流程,在医院的进入处和挂号处张贴明显标识,引导病人到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传染病的预检分诊3,5、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6、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7、对呼吸道

5、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检分诊4,8、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医院的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和感染性疾病科未正式开始启用,有些预检分诊点选址、布局不合理,有的传染病预检分诊点未配备体温计、口罩、隔离衣、手套和消毒用品等,门诊日志、消毒记录登记不规范,有的传染病预检分诊点的工作人员非资深医务人员,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较差。,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1、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传染

6、病报告与监测2,(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报告与监测3,(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的填写、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等。每日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医院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报告质量自查,自查包括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漏报率,发现问题

7、及时核实、修订。,传染病报告与监测4,(3)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医院必须使用符合要求、规范的门诊日志、实验室登记本、出入院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登记簿,内容填写规范。如实行电子病历的医院也应项目齐全,填写规范。,传染病报告与监测5,门诊日志至少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小于1周岁的填写到月或天)、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写学校)、联系电话、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基本内容。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写学校)、联系电话、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

8、(如果死亡还应填写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基本内容。检验、影像部门登记基本项目:至少包括开单科室、病人姓名、检验/检查结果、检验/检查日期等4个项目。,传染病报告与监测6,(4)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5)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传染病报告与监测7,2、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

9、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传染病报告与监测8,3、报告范围 甲类、乙类及丙类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传染病报告与监测9,4、报告技术要求 传染病报告卡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

10、楚,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0,5、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

11、预防控制机构。 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1,6、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2,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1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3,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传染病

13、报告与监测14,7、报告数据管理 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5,订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

14、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6,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查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7,8、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

15、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各地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8,9、传染病报告与监测存在的问题 1、各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格式不规范的现象较普遍,各医疗机构门诊日志所包含的项目不相同,门诊日志缺项、填写不完整、不准确现象较普遍 2、疫情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且兼职较多,由于工作任务重,领导不够重视,加之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需要实时网络监测、及时审核传染病等诸多原

16、因造成专业队伍极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地传染病报告管理水平和报告质量。,传染病报告与监测19,3、各地传染病报告和管理的培训工作不够到位,未根据疾控中心培训班的要求进行培训,有的未培训,有的以会代训,有的培训内容不全,多数医疗机构进行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其重点多放在传染病诊断标准、临床诊疗等内容,虽然也涉及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等内容,但包含的内容很少,有关传染病报告、管理操作指南的培训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的培训无培训通知:无培训课件,未进行培训考试,无培训小结。,传染病报告与监测20,4、未建立异常化验或影像检查结果反馈机制,未建立医院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 5、传染病纸质报告卡错项、漏项、逻辑错误较多,年龄与职业不对,诊断错误,未填写报卡类别,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未填写急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未分型,肺结核未填写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 6、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和网络报告卡的信息不一致,有的无传染病纸质报告卡。,传染病报告与监测21,7、有的医院不报告疫情,或报告假疫情,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