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性的发展(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0632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个性的发展(高)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儿童个性的发展(高)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儿童个性的发展(高)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儿童个性的发展(高)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儿童个性的发展(高)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个性的发展(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个性的发展(高)(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个性的发展,“个性”概念辨析,她很有个性个体性 (individuality) 我们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人格 (personality) (小学生要)初步养成关心他人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性格 (character),“个性”概念辨析,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等。个性具有民族的、阶级的、团体的共性,也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特点。个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特点,但并非不可变。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 西方心理学文献中的“人格”概念一般仅指气质和性格,而不包含能力。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个性: 个体全部心理

2、活动的总和,或者说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倾向性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 个性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评价、体验、监控等 心理特征系统: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发展,个体性(individualization) 人格发展(理论),一、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弗洛伊德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S. Freud)心理性欲理论,人格结构的形成,自我(ego):介于现实世界与伊底之间; 现实原则,伊底(id):先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 快乐原则,超我(superego):监督的自我;代表社会伦理 道德;至善原则,基本观点,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性本能

3、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里必多(Libido)” 每个发展阶段以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分进行区分。 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被称作“性感带” 固着:一部分里必多停滞在较初期的发展阶段 上; 倒退:里必多倒流到初期的发展阶段。,过度满足,过度失望,不愿前进,追求满足,倒退,固着 (满足方式、对象、 思维方式),焦虑过多 而 无法控制,儿时,年长或成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基本观点,婴幼儿阶段形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决定个体的基本人格。 各阶段心理性欲集中的身体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本能活动需要。 父母对儿童本能活动的控制与容许是否平衡决定着儿童能否成长为适应良好的成人。 对每一时期的发展,应

4、该强调平衡,太多或太少都不合适。,自居作用: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机制假说,认为儿童倾向于仿效父母,不仅仿效个别特性而且以父母的完整形象为楷模。他认为儿童这样做的动机在于怕失去父母的爱或出于对父母的爱,或希望获得某些非常值得向往的父母的特性,以便在将来能够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个阶段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儿童解决了冲突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反之,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上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一阶段任务的完

5、成,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 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不存在了,在以后的发展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矛盾。,基本观点,健康人格,即有生命力(vital)的人格:主动支配周围环境,正确感知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整体性、独特性、连续性) 同一性渐成说 人格各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发展 不同人格成分有不同的发展关键期 处于关键期的人格成分表现执着又易受损伤,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自我同一感(同一性):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 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与先前各个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

6、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关系,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感的探求,适宜的方式:为寻找生活的价值和目标而搜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同一感延缓) 可能出现的两种问题 同一性拒斥(闭锁)(identity foreclosure) 同一性混乱/扩散(identity confusion /diffusion),同一性拒斥 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或者说过早地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求。同一性拒斥儿童往往缺乏主见,尊重权威,高度认同的。 同一性混乱 这类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我同一感。,同一性四种状态的人数分布,我国中学生自我同一感发

7、展情况(王树青、张文新、 陈会昌,2006),二、最初的个性倾向性:气质 (temperament),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性的动力特征。 具体表现为情绪和动作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对心理反应的自我调节,等等。,传统的气质类型希波克利特,托马斯和切斯A. Thomas 和S. Chess自1956年的追踪研究,被试出生后几周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气质是影响日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气质并不是恒定不可改变的,父母的教养行为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儿童的气质特点,划分儿童气质类型的主要指标,划分婴儿气质类型的9个方面 1)活动水平 2)节律性和

8、可预测性 3)分心 4)对新异刺激的趋避性 5)适应性 6) 注意时间和坚持性 7)反应强度 8) 反应阈限 9)心境,气质维度在行为上的表现,儿童的气质类型,A. Thomas 和S. Chess: 容易型(40%)、困难型(10%) 迟缓型-慢慢活跃型(15%)、综合型(35%) T. Berry Brazelton: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婴儿与母亲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J. Kagan: 抑制型、非抑制型 (发展心理学P176-180),气质的稳定性及对个性的影响,总体看,气质随年龄增长只有中等的稳定性。某些气质特征(如害羞、社交能力等)只在极端类型上保持稳定。 稳定性的表现:困难型婴儿

9、入学后比较容易出现注意和交往问题。 气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双生子研究、相应的生理反应、种族和性别差异等),四种文化群体中的婴儿气质比较 依据4-8个月婴儿父母的评价(Prior等,1987),气质与早期教养,早期教养方式可能改变儿童的某些气质特征 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有所影响 气质与早期教养的配合(goodness of fit),三、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 物理环境 电视的影响,人际环境,父 亲,母 亲,儿 童,亲子关系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父母教养类型 控制(对孩子提出成熟的要求) 爱(是否关心、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10、,爱 (热情、亲切),拒绝(敌意),无控制 (纵容),控制 (提要求),权威型父母 高控制+爱(接受) “完美典范” 专制型父母 高控制+不爱(拒绝) 控制有余, 爱心不足 溺爱型父母 不控制+不完全的爱 冷漠型父母 不控制+不爱,儿童发展的结果 活泼、愉快;自信,高水平的自我 控制力较高的学业成就动机和成绩 孤僻、攻击行为 冲动、过于依赖、缺少毅力 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攻击性强、缺乏交往能力、控制能 力低下,家庭结构 离异家庭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传媒(电视)的影响,1)电视在当今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2)电视对儿童个性的积极影响 3)电视对儿童个性的消极影响,电视在当今儿童生活中的地位,家庭成

11、员 保姆 观看时间 2-4小时/每天(美国),电视能促进学习吗? (1)“芝麻街”开创幼儿教育的远程教育先河 BBC “游戏学校” 补偿教育的成就 (2)问题在于:不是看不看,而是如何指导收看节目 限制电视收看的时间 尽量不要将电视作为赏罚孩子的工具 鼓励儿童收看有意义的节目 尽可能与儿童一起收看电视,并适当解释电视内容 鼓励儿童将节目内容与每天的生活相联系,电视对儿童个性的消极影响,阅读能力下降 过早成人化(消费主义) 人际交往的退缩 攻击性行为的增加,四、儿童的自我意识,内涵: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 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人类特有的意识, 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

12、 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自我的组成(詹姆斯,1890 ),1、主我 (I-self)主体的我 指将自己视为行动的主体即动因的意识,意识到自我是脱离客体和他人而存在的,主要表现为能够区分自己的身体与外界,是自我的萌芽。 2、客我(Me-self)客体的我 客体我是站在观察者角度所认识到的自我,即将自我视为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婴幼儿自我意识研究,点红实验:在儿童鼻尖涂红点并观察儿童对自己镜中形像的反应 “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 有意识重复自己的动作(12个月左右开始) 用手摸自己的鼻子(15-24个月) 儿童对不同形式自我形象的反应 镜像、录

13、像、照片 录像情境:过去、现场,自我意识的发生 出生第二年,客体自我开始出现。 3个月-24个月 “点红实验” 6-12个月游戏伙伴阶段 13-24个月退缩阶段 20-24个月以后自我认知阶段,阶段1 戏物 9、10个月 阶段2 镜像伙伴 12个月后 阶段3 相倚动作探究 15-18个月 阶段4 自我认识出现 18-24个月,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Kagan(1981):19-25个月 1、被要求模仿时表现出苦恼或焦虑; 2、完成任务后的控制性微笑; 3、向成人发号施令; 4、使用自我描述性的语言,如“我”“我的” 我国的一般观点:2岁左右,开始使用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自我概念的发

14、展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具体的、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名字、外貌、拥有什么东西以及日常行为,他们的喜好、他们的能力 特点: 依从性与被动性 情绪性与不确定性 从外部、具体到内部、抽象,6岁到8岁,儿童的自我描述发生变化,儿童更倾向于提到情绪 小学儿童描述了他们的技能水平与同伴的关联 811岁时,儿童的自我描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儿童已经开始注意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特点,能够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我叫B。瞧,我有一件红色的T恤。我4岁 了,我会自己刷牙。我有一套新积木,我 用它搭了一座很大很大的高塔。”(4.5岁),我的名字叫A。我是个开朗的女孩,虽然不算漂亮,但是我 很乐于助人,我希望和大家交朋友。我的学习成绩中等, 我的小提琴拉得不错,但钢琴弹得一般般。我的脾气总的 来说还好,但有时也会发火。我的朋友中有男孩,也有女 孩。(11岁),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青春期早期,青少年已经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特征联系起来,如将“机敏”、“有创造性”整合为更高层次、抽象水平更高的“富有智慧”。但是这时候自我描述还未系统化,它们之间还缺少有机的联系 到青少年中期,它们开始能够将这些不同的甚至相悖的观点系统化。 寻找身份认同。,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 自我的分化。 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 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