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思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5940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思考 姚莉2013年第9期 经济建设工业是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湖北调研时说,“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讲话,既表现出对湖北打造工业强省的殷切期待,也指出了湖北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湖北打造工业强省的现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独特的优势,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战略布局时,两次(“一五”和“三线”时期)将湖北确定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地,湖北由此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基地城市,承担着国家工业脊梁的重任。目前,湖北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

2、大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五大纺织基地之一,已成为我国轻重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从“中国光谷”走出的信息产品,占据了国内光纤光缆市场50%以上的份额,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纤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可见,要夯实国家“工业之本”,湖北不仅地位突出且责任重大。 湖北是工业大省,却并非工业强省,“大而不强”是当今湖北最大的阶段性特征,是打造工业强省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从湖北目前工业的总量结构、自主创新能力和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等综合来看,离工业强省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大。2011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比重仅为3%,与

3、排第1位的河南相差5434亿元,占河南的61%,与发达地区比,分别只占山东、江苏、广东的40%、34%、36%。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3.71%,沿海发达省份山东、江苏、广东和中部河南、安徽分别占到46.67%、52.08%、45.72%、51.85%、46.73%。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结构偏重,2011年,湖北轻重工业之比为31.8:68.2,湖南为32.8:67.2;产业产品层次低,主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整机装备、最终产品等下游产品少;产业链条不完善,配套能力和加工延伸不够,特别是省内企业与东风、武钢等大企业集团的协作程度不高,重点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生产服

4、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2011年全省研究与发展投入(R&D)仅264.1亿元,投入强度1.65%(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42.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1%),低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与国际OECD一般4%的标准更是相差甚远。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备。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科技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重大成套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进口依赖度较高,缺乏像湖南三一重工等进口替代企业。四是市场主体不壮。2010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106家,占全国452872家的3.56%,同期山东4403

5、7家、江苏64136家、广东53389家、河南19548家、安徽16277家。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每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亿元,全国平均每家为1.54亿元,我省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五是关键领域人才较为缺乏。湖北是科教大省,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力资源使用中出现两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科研、企业、教育等关键领域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大学生大量失业待岗。湖北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逐步减少,市场经济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缺乏。 二、湖北打造工业强省面临哪些考验 当前,湖北在面对自身工业持续回升动力不强,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的同时,还要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

6、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经济环境的考验。 一是市场争夺“全球化”。一方面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和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新兴市场体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试图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我省工业在全球竞争中一直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不过硬、产品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市场地位不稳定,加之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工业发展面临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境外和西部转移的双重压力。 二是区域竞争“白热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必然趋势。由于中部六省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相似,各城市功能定位大体相近,城市间产业结

7、构趋同,加之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比环境、抢客户、争项目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以2011年数据为例,从工业投资看,河南工业投资9114亿元、安徽5812亿元、江西5155亿元、湖南4892亿元,我省5499亿元。从发展速度看,湖北GDP排在了河南、湖南之后(湖南2009年就超过了我省),列第3位;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去年增长20.5%,排在安徽21.1%之后,湖南、河南、江西分别为20.1%、19.6%、19.1%,相互之间咬得很紧。从产业发展看,湖南突破性发展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安徽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江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河南打造万亿食品加工业等,竞

8、争激烈。 三是未来发展“高端化”。经济社会发展是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历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不少学者认为,今后的10至20年,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绿色、低碳、环保、智能日益成为工业发展的趋势。从我省工业自身面临的问题看,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煤少油乏气;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方面工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沿海省份“转内”对市场形成挤压;工业结构偏重,能耗水平高,节能减排压力大。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仍然处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中低端,就会

9、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落伍,在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中陷入被动。 三、湖北打造工业强省的几点建议 我们应重新审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历程,直面湖北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出矛盾。湖北打造工业强省,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有质的提升,既要有物质水平的增长、更要有精神气质的更新,必须大力培育“重视理性、重视实业、重视科学、重视创新”的“工业精神”,坚持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必须充分运用政策和市场双重“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发展支柱产业。精心谋划和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提升

10、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工程”,把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夯实湖北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围绕千亿元支柱产业改善装备、改进产品、改造重大技术。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等生产服务业,高度重视流通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湖北九州通衢优势,推动湖北流通行业上档升级。三是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增强信息化对工业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及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协调发展。四是加快实施兼并重组。大力推进钢铁、汽车、水泥、化工

11、等规模经济领域的联合重组,鼓励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推进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借助央企合作,加快推进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高国有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探索实施差别化用地、用电、用水、用气和补贴政策,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加快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第二,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是湖北打造工业强省的重中之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在教育,关键靠人才,核心是产业化。湖北既是工业大省,又是科教大省,必须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促进科技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教实力转化为产业

12、发展竞争力,推动工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要发挥示范基地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用联合,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和资源整合,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加快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推动知识产权应用和产业化。加快自主标准建设,促进自主标准走向国际。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

13、源众多的优势和作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开辟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绿色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就地转化,让更多的科技人、学术人敢于乐于善于做“经济人”、当企业家。三是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发展,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各地高新区加快发展,加快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格局,使湖北真正成为创新产业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 第三,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做大做强湖北工业,最根本的是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抓大。重点培育发展一批

14、技术先进、主业优势明显,具有较强投融资能力、扩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能带动所在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过百亿的大型企业每年增加2-3家以上。二是扶小。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强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三是放开。积极落实国务院“新36条”及相关部委配套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所有制改革,全力推进全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加快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优良环境。 第四,努力培育县域“工业园区”经济。一是坚持特色办园。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

15、原则,大力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鼓励推广黄石、宜昌“飞地经济”和十堰“工业梯田”等特色办园模式,全面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和辐射功能。二是坚持差异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全面发展以专业化和协作化生产为主的县域特色工业,走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之路。三是坚持集群发展。加快发展特色鲜明、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推动集群内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第五,正确处理好借助外力、提高自身活力。一是要积极抢抓国家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扶持,解决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为突破口,加快产业和城市转型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内、外资,引进省外、国外知名企业全新的经营理念和高新技术,根据我省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把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通过发展与湖北省优势资源互相支撑、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力促湖北开放型经济跨上新台阶,提高“湖北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我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湖北的“工业强省”梦。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