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_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_方雪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438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3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余人_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_方雪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多余人_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_方雪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余人_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_方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余人_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_方雪(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学评论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小说家,是现代俄国文学 的创始人,他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 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更是形象地称他为“一切开 端的开端”。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优秀 的作品之一,作品描绘了一幅俄罗斯社会诗一样的图画,诗人通过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当时俄罗斯青年思想 上的苦闷、现实中的探求、不幸和悲剧,并且通过对人物生活和遭 遇的描绘,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沙皇主义专制 制度下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丑恶。此作品被认为是俄罗斯

2、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别林斯基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 典型的命名。当时的俄国虽处于专制农奴制统治下,但是西欧国家 的一些先进思想也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开来,许多贵族青年最先接触 到这些先进思想,并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他们属 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 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 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 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 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

3、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 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 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 所作为。所以,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外国文学史教材中说,了解 “多余人”形象,“有助于人民认识沙俄专制制度的罪恶,也能帮 助读者洞察到贵族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严重缺陷。” 主人公奥涅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觉醒的贵族青年,和其他 贵族青年一样有过奢靡的生活经历。受当时的时代氛围以及进步的 启蒙思想的影响,奥涅金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面对现实生 活,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这种空虚无聊的生存方式。怀着对自由和 新生活的向往,他来到乡村,从事农事改革,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

4、 努力感触一番事业。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简单,之前接 受的贵族教育没有教会他实际工作的能力,生活的恶习也早已深 深地烙在他的身体里,再加上地主们的为难和反对,使他所有的 愿望都化为泡影,最终只能是无所事事,也就成了社会中的“多余 人”。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可以说是鼻 祖,这一形象的塑造和诗人所描写的时代及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 的。十九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开始露出苗头,但整个国家当时 仍处于农奴制专制统治下,两种社会形态的矛盾日益明显。奥涅金 正是生活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对他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自身的国家文化、种族文化也深深刻在他 的

5、生命里,于是奥涅金成为了贵族知识分子中开始觉醒却又毫无头 绪、找不到出路的“多余人”。 首先,奥涅金是俄国传统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出生于圣 彼得堡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各个方面来 看,他都可以称得上是“天之骄子”,长大后在上流社会中生活得 更是得心应手。文中写道:他每天要花上三个钟头,对着镜子精心 打扮自己,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看起来都是最吸引人目光的。他整 天出入于各种酒宴、舞会、剧场、戏院之中,花天酒地,谈情说 爱,过着纵情享乐的奢靡生活,最终成了名副其实的上流社会中的 花花公子。奥涅金不是当时的一个特例,那些贵族青年都是这么过 的,贵族身份是他们享乐的资本,吃喝玩乐是

6、他们生活的必修课。 其次,奥涅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 从小接受法国教师的西欧式教育,受到英、法等西欧民主思想的启 蒙,拜读过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法国 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以及拜伦那些讴歌自由、充满个性解 放和反抗精神的诗篇。这些进步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加之俄 国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之后,人民群众对专制农奴制统治的不满和 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奥涅金开始觉醒,开始反思自己对现实生活的 态度。渐渐的,他对骄奢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并且越来越反 感。他想多读些书或从事写作。 正当奥涅金苦于无处排解内心的苦闷时,他的伯父去世了, 他要去乡间继承遗产。在那里

7、他认识了新式地主连斯基和另一位地 主的两位千金达吉亚娜和奥尔伽。冷漠老成的奥涅金和热情年轻的 连斯基一见如故,虽然性格迥异,俩人却成了很好的朋友。诗人写 道:“巉岩和波浪,诗歌和散文,冰雪和火焰,那差别也不如他们 明显”,他的生活逐渐变得不一样。 在庄园里,他开始进行农事改革,“采用较轻的地租制,用 它代替古老的徭役制度的重负”,这一措施理所当然的得到农奴们 的拥护,他们“因此为命运欢呼”。而此措施却伤害了利益的另一 方,也就是其他传统地主,他们开始坐不住了,他们对他“又气又 怒”,还有人“心怀诡计”,“大家一致承认:他是个极其危险的 怪人”。 再次,奥涅金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他的思想观念

8、、对现 实生活的认识都要高于其他贵族青年。他虽然厌倦了上流社会,却 又无法完全摆脱上流社会对他的影响。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能 与本阶级决裂,更不会与社会反抗,所以最终他对生活的态度只能 是消极的逃避。他在乡间从事农事改革背叛了本阶级的利益,当这 件事遭到其他地主的反对时,奥涅金妥协了。他虽然崇尚自由,却 无法与本阶级对抗,他无力冲破贵族阶级传统思想和道德观既不满 于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念的禁锢。 奥涅金既不满于现实生活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他对现实社会 的反感仅限于思想上,是一个实打实的“行动的矮子”。贵族教育 没有给予他实际工作的能力,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的,无 论做什么都是半途而废

9、。他在现实社会看不到希望,之前的苦闷、 “多余人”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 方 雪 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绥化 1 5 2 0 0 0 摘 要:“多余人”是指俄国19世纪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中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这一系列人物是当时传统的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 冲突的产物。他们痛恨上流社会的腐败,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却又无力挺身而出反抗社会。他们想凭一己之力做一番事业,却又没有 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使他们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也就成了于整个社会无用的人,一个“多余人”。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 余人”形象,小说通过塑造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贵族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和追求,揭露和批判了

10、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丑恶。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文学评论 彷徨、忧郁又都回来了,这些使他对生活更加的冷漠。 奥涅金与连斯基,一个热情似火,一个冷漠如冰,这样的两个 人却成了难解难分的好朋友。其实奥涅金肯和连斯基做朋友并不难 理解,他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怀着对自由的向往来到乡 间,而他恰恰在连斯基身上看到了他所向往的一切。从这方面可以 看出奥涅金不同于其他贵族的地方,他不仅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更 是在生活中也要求进步。然而他竟然调戏好友的女朋友,伤害了连 斯基的感情,甚至为了虚伪的荣誉与连斯基决斗并杀死了连斯基。 可见刻在他生命中的贵族阶级的恶习始终存在。 面对爱情也是一样,奥涅

11、金虽然也被有着美貌和超凡脱俗的思 想的达吉亚娜所吸引,然而面对达吉亚娜的示爱,他拒绝了。爱情 已经无法撼动他冷却的心,他不再“钟情于美女”,即使追求女人 不过是“逢场作戏”。他不愿承担责任,更不愿有家庭的束缚。几 年后当他在彼得堡的上流社会遇到达吉亚娜时,又不可自拔的爱上 了她,这次达吉亚娜拒绝了他。曾经他放弃了带有自然美丽的达吉 亚娜,如今又爱上了充满上流社会气息的达吉亚娜,他的眼光实际 上与他所厌倦的上流社会是一致的,在拒绝与被拒绝中展现了奥涅 金自私自利的一面。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发表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确立的标 志,奥涅金的形象更是俄国封建社会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他虽然 受过资产阶级先进思

12、想的启蒙,不满于上流社会的庸碌,与众不 同;他想改变社会,但贵族的生活方式又使他毫无能力,只停留在 想象阶段,最终无所作为,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小说通过这一 形象,塑造了俄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先进贵族青年的典型,反映了 当时贵族青年的困惑与迷茫,在揭露和批判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丑恶 方面具有相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查良铮;欧根奥涅金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桑淑君;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J;济南大学学 报;2002. 3高杰叶;甫盖尼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J;东京文学;2011. 4于春波;浅析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 5

13、维格别林斯基 ,王智量;论叶甫盖尼奥涅金J;文艺理 论研究;1980年01期. 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进 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两种。在墙中,通过主人公 对斑点联想的内心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把笔触伸向古今中外,成 放射线条,然后再回到一个端点,即主人公的心灵上。小说从“大 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 点”,开始想到“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 帜,又想到红色骑士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 我这个幻觉”,由于看见了那个斑点,主人公的思绪才暂时拉回到 现实中来,但她很快又想到“幻觉,是孩童时期产生的

14、”,在感叹 人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偶然性时,思维又跳跃到“来世”。当埋怨 自己警惕心不高时,却又从炉上有尘土却想到了古代的特洛伊城被 尘土埋了三层在小说的结构上,“那个斑点”几次将主人公拉 回到现实中来,其结果只是让她的思绪如骏马奔腾般的向更远方驰 骋,不断的在“现实幻想、现在未来、此生来世”之间自由 跳跃,淋漓精致的表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瞬时性和无法捉摸性。 三、“重要的瞬间”在墙中的体现 以上介绍了墙中的三种主要意识流写作技巧,但这篇小 短篇还体现了伍尔夫短篇小说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重要的瞬 间”的体现。“伍尔夫在她的短篇小说中摈弃了作品的情节,删去 了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述,而集中反映人物在

15、一个某个特定时间与 空间内游荡不定、转瞬即逝的思绪与联想。作品中,人物的很多特 征,如年龄、外貌、性别和职业等已变得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 们瞬间的思绪,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才显得令人沉思与琢磨。 而这种展示短时间内的思绪,印象,感觉等等的时刻被伍尔夫称为 “重要的瞬间”或“生存的关键时刻”。这一时刻之所以重要是因 为此时此刻人物正在对现实世界作出真实的反应,对人生的真谛有 所感悟。”(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143) 墙一文的 主人公从发现斑点开始联想,到弄清斑点结束,始终没有移动过, 也没有任何情节发生,通篇都是其意识的流动。我们跟随着他的 意识在过去和未来,历史与现实,生命与死亡中穿

16、梭。主人公这一 连串的意思流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瞬间”,伍尔夫认为这一瞬间是 真正的现实,因为它是人物透视生活、感悟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 在主人公看来,人生不仅像墙上的斑点一样难以捉摸,而且像“重 要的瞬间”一样变幻无常。在墙一文中,主人公在结尾恍然大 悟:“哦,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随着主人公的顿悟, 这一“重要的瞬间”宣告结束。伍尔夫的大多数短篇里都体现了这 种创作模式,都有“重要的瞬间”的存在,主人公在那个关键时刻 透视生活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伍尔夫在她的短篇意识流里的 这种创作模式为她后来的意识流长篇小说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从墙这篇短短的文章中,伍尔夫娴熟的意 识流使用技巧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她早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也 充分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从墙开始,她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 了细致而又富有创新的描写,开始捕捉人生“重要的瞬间”。虽然 墙一文没有以后伍尔夫的长篇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成就大,但是 它无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