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案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2815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案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包朝龙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从一个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与新课程标准内容相符合?氯气教学案例(思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投影)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二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溶三实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1.氯水的成分探究:问题2:猜测新制氯水的成分如何?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问题3: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问题4:利用漂白性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是氯气还是新物质使石蕊褪色。问题五:结合资料,分析次氯酸的性质2.氯气的其它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反应(实验:氯气与铜反应) 氯气与非金属反

2、应 (实验:氯气与氢气分别在点燃和光照条件下反应的对比)等。四、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原理、制取、净化、收集、检验、吸收等五、知识运用: 对氯气泄漏事件发生后的思考:如果你在事故现场,你应怎样自救?六、小结七、反馈练习:八、课后探究: 九、作业布置 专题2教材的特点分析:本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自然资源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储量较多的化学物质的提取、性质和应用;在探究典型非金属氯、溴、碘和典型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同时,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重要化合物的工业制法。教材这样处理,既简化了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同时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较好地统一起来,让

3、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专题2教材的内容分析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卤素的有关知识;二是氧化还原反应卤素知识:(1)氯气的制法:主要介绍了氯气的生产原理(以氯碱工业为例),对实验室制法(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以“化学史话”的方式给出资料。(2)氯气的性质:介绍了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氯气与金属铁、非金属氢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氯气与碱如氢氧化钙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以“活动探究”的形式给出,并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的情况,引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3)溴、碘的提取:通过实验进行海水提出溴和海带等海洋植物中提取碘。同时介

4、绍了溴、碘离子的检验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从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例子出发,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和实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并介绍了用双线桥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本单元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钠、镁及其化合物;二是离子反应钠、镁及其化合物(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介绍了钠的物理性质与重要的化学性质如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等。(2)钠的制法: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电解氯化钠方法制取金属钠。(3)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介绍了碳酸钠与酸、碱、盐反应的实验,并与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比较;在“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

5、“候氏制碱法”(4)镁的提取:介绍了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和重要化学反应;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介绍了镁的重要性质如镁与二氧化碳反应、氮气反应的有关性质。离子反应: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入,分析得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进一步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下面从两个角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原理)进行分析1 关于钠、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专设“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来界定核心内容。提醒大家,你必须了解的三大问题:11 研读课标、优化

6、整合11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给出和限定要学习这些元素的哪些具体的化合物,是希望给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同时也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与原来高中化学相比,元素化合物内容在覆盖面上与现行课程的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等都具有较大的变化

7、,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本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现在如下说明:(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 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3)

8、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112三套必修化学1中相关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比较表1: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分布情况知识内容苏教版人教版鲁科版1、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化学1:专题2:从海水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化学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2、钠、镁及其化合物化学1:专题2:从海水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镁及其

9、化合物。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节:几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化学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表2: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处理元素具体物质三套教材共有的内容三套教材分别特有的内容苏教版人教版鲁科版钠金属钠物理性质,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原子结构,用途,工业制法保存方法-过氧化钠颜色,状态-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碳酸钠物理性质,与酸的反应,热稳定性,用途两者性质的比较-碳酸氢钠物理性质,与碱的反应,热稳定性,用途-氯氯气物理性质,与金属的反应,与氢气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碱的反应,氯气的用途电

10、解氯化钠制得氯气,潮湿的氯气具有漂白性次氯酸-氧化性强,见光分解漂白性,见光分解漂白性溴单质、碘单质-颜色、状态、溶解性、氧化性比较-颜色、状态、溶解性、氧化性比较从上表可以看出,课标中列出的氯元素和钠元素代表都做到了抓核心、忽略枝节,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处理基本一致。113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学习了什么相关内容? 在知识内容方面,初中化学原大纲和新课标之间有很大的出入,具体如附表所示:附表:由原大纲到新课标的内容变化:删去的内容原大纲要求新课标要求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删去2、“了解”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删去3、“掌握”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

11、删去4、“掌握”H2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删去5、常识性介绍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删去降低要求的内容1、“掌握”O2(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的燃烧)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2、“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3、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新课标对其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有所体现4、“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的反应)“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5、“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

12、,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知道”常见的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6、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7、“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8、“了解”化合价的涵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9、“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并“掌握”其应用。“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12教学设计与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1 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

13、扩展内容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随意扩展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体验实验的方法,知道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了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对比,尤其是对过氧化钠(与水、酸、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拓展,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课程中是关键的知识点,但这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又如氯

14、气与水的反应,教学中引导对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中的成分和其中含有的离子进行比较,进而要求学生学习次氯酸的化学性质。显然要知道新制氯水中成分问题,必须知道弱电解质和电离平衡的有关知识,而这些知识都在必修2中才学习的。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氯气是否能与水反应,像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这章节中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 再如P38:氯气生产原理-氯碱工业中,教材用“观察与思考”栏目给出的一组实验,只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得出生成的物质,会写化学反应式即可,不必细究为什么会生成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更不能用电解反应式来要求学生掌握。 由于知识的深广度发生了变化,知识组织顺序了生了变化,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重新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的将原有的教学处理进行“搬家”,而要根据现在知识的位置和组织方式,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122 分析栏目功能,发挥教学价值必修教材设置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性栏目,资料性栏目和工具性栏目,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体会各种栏目的功能和教育价值。看来类似的内容和问题,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会导致功能与定位不同。如:(1)你知道吗?引导同学们回顾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2)活动与探究引领同学们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