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三)教师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1080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三)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三)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三)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三)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三)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三)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三)教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光明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实用类阅读指导学案之访谈(三)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三) 之访谈(教师版) 编辑:邹和平 审核:陈金燕一、关于访谈:1、【访谈概念】: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3、【访谈的特别要求】: (1)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2)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3)要能归纳提问者所问的问题包括的几个方面的内容。(4)受访者往往是要表达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及深入的分析,考查时要求能总结观点

2、。4、【访谈的提问技巧】: 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结尾:告知访谈对象访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真诚地感谢访谈对

3、象的配合,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5、【访谈形式】: 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每个问题明确单一;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6、【访谈的质量】(提问的技巧用词)紧扣主题,不蔓不枝 善于引导,环环相扣 适时应和,便于沟通二、【课堂演练】陈以胜: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长板效应” 陈以胜,1972年出生于重庆,1993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创业。历任广州新太信息产业公司运营总监、滚石移动中国区助理总经理、亿友网副总裁。现任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

4、司总裁。 前一段时间,所有高校、职校的毕业生都忙于应聘,有些人参加了很多面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近日,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聘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以胜。 一、“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陈以胜:以我个人而言,招聘时一看品德,二看悟性,三看经验,四看学历。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呢? 陈以胜:从多年的用人经历来看,正规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聘来就能用,但并不好用。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思考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上学的内

5、容,创造性不突出。所以有时候我们宁肯招聘中专生和职高生,只要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有悟性,就会培养他。这样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是实用,二是忠诚度高。 记者:品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查出来吗? 陈以胜:这个确实有一定难度。不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比如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和应聘者拉拉家常,问问他父母的情况。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二、“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陈以胜:在面试

6、中被我们淘汰的毕业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和特长。我经常问应聘者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身边的人表扬你最多的是哪个方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答不出。这就说明他在个性上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就很难判断应该安排他到哪个部门工作。 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因此,他们很重视发现员工的缺点。而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至于他所欠缺的素质,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来弥补。 记者:您能举例说明这种“长板效应”吗? 陈以胜:有一次在招聘中,一个女孩来应聘客户服务

7、主管。通过交谈,我发现她有很强的洞察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也不错。于是,我建议她担任销售人员。她当时很迷惑地问我:“销售就是卖东西吗?”这说明她对销售部门一点也不了解。但这不重要,洞察、沟通、应变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最可贵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她恰恰都具备。只要有了合适的“长板”,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培养。一年以后,这个女孩果然成了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销售人员。 三、 “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 记者:您对初踏社会的毕业生有什么建议呢? 陈以胜:您知道在企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容易被提拔吗?那就是工作主动性强的员工。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是很不容易

8、的。近几年我们招聘的毕业生几乎有同样的特点大气、看问题有高度,但懒散、不屑做具体事。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就要思考部门经理应该做什么,做到部门经理就该思考总经理应该做什么。一个员工,最可宝贵的素质就是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之道。这样的员工一定会得到提拔。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我倒宁肯看见员工为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而犯些错误。在我的企业里,从没有员工因为创新中犯错误而被淘汰,相反,被淘汰的倒是那些优柔寡断、因循惯例的员工。 四、 语丝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跟我一

9、样穷的孩子不要自卑,保持阳光的心态,能够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我清楚地记得给我机会的每一个人为了供我上大学而早早辍学当保姆的姐姐、教我计算机知识的老师、给我第一个工作机会的厂长、把我领进IT大门的总经理我永远对他们心存感恩。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句很害人的话。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学会主动思考。 一个人是应该有点爱好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件事能点燃你的热情,让你全情投入,那很难想象你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 19统观这篇访谈的思路,记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4分)问题: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呢? 记者:

10、品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查出来吗?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记者:您能举例说明这种“长板效应”吗? 记者:您对初踏社会的毕业生有什么建议呢? 答案: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条件;应聘者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初入社会的毕业生的建议。(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20从全文看,陈以胜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要具备哪些条件?(5分)答案:品德良好(答“懂得感恩”“忠诚企业”等不得分);优势突出(答“个性突出”不得分);勇于创新;工作主动(答“会犯错误”不得分)充满热情(“心态阳光”不得分)。(答对一点1分)21这篇访谈的记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提问方式?请举例分析。(6分)

11、答案:采用对比式提问,如先问“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再问“应聘失败的最大问题在什么地方”,两相对比,引导对方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追问,如“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使访谈得以深入展开。(提问方式各1分,具体举例各1分,效果分析各1分) (二)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记者(以下简称“记”):“哪位中国作家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这样的话题近几年一直在中国国内争论不休。你怎么看待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态? 马悦然(以下简称“马”):我想告诉中国的作家们,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选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

12、奖的得主,但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们只是认为这个人写的东西是个很好的作品,就这样而已。现在这个世界上有500个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每年只能发一个。 记: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不同的文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如何能做到公正? 马:这是不可能的。标准很苛刻,作品文学价值要求很高。公平只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观念。 记:你虽然一再强调这个奖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事实上,一些中国作家仍然很在乎。 马:我现在每个月至少会收到15封信,给我寄稿子,要我把书稿翻译成瑞典文、出版,给他们弄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那你帮助他们了吗?)当然没有!因为我翻译的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喜欢的作品。 记:有一种说

13、法,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一个障碍是缺少好的翻译家。你怎么看? 马:一个中国人,无论他的英文多么好,都不应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一个英国人,文学修养很高的一个英国人,他通晓自己的母语,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现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学外语的中国人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这个糟糕极了。翻得不好,就把小说给“谋杀”了。 记:你最近可有翻译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 马:这段时间,我在翻译山西作家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连说两遍书名,语气轻柔)。译本在瑞典马上就要出了。这部小说,写的是山西北部山村的农民在“文革”时候的生活,他是用农民的语言来写作,非常动人。在1973、1974年,

14、他们穷得要命,吃的都是土豆。这不仅是物质上的痛苦,精神上也有一种痛苦。(语气突然变得愤慨)中国要是没有办法把农民问题解决好,那中国就没有希望了(注:助手陈文芬说,马悦然前年去了作家李锐插队时呆过的山西邸加河村,目睹了当地一些农民的现状)。 记:许多人都知道你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文学,却不知你也关注中国的社会现状。 马:是的,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乡愁。1、请结合访谈内容,具体说说这篇人物专访之所以成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原因。(4分)(1)采访的关于中国作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2)采访的对象身份特殊,见解独特、深刻。(3)采访者抓住要害,提问层层深入。(一点1分)2、

15、本文受访者马悦然先生对中国文学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5分)(5分)热爱中国文学,关注中国文学。马悦然先生作为一个英国人,非常难能可贵地长期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文学,特别是关注中国当代文学。(1分)他告诉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且评选也很难做到公正,不要看得太重。(1分)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障碍是翻译太差,提出需要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英国人翻译中文作品。(1分)他还身体力行,亲自为山西作家翻译小说。(1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是充满期待的,但面对中国浮躁的现状,他又是充满忧虑的(1分)。3、从文本看,中国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态?(6分) (1)渴望和鄙视同在。(1分)(2)客观原因是我国从没得过这个奖项,主观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对这个奖项的需要还不强烈;改革开放以后,民族需要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同时,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理也增强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