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99058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文言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童趣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答案: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2)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答案: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3)本文生动描述了“时有物外之趣”的哪三件事答案:观蚊如鹤 神游草丛 (花台) 鞭驱虾蟆 (观虫斗、驱虾蟆)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

2、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案: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5)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答案: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象力6)“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7)童趣第一段和曹刿论战第一段,甲文忆“童稚时”“物外之趣”充满向往之情,乙文述曹刿主动“论战”饱含赞赏之意。他们其实是中国文人的两种不同的

3、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简要阐述着两种追求,然后说说你更欣赏哪一种答案:一类是超脱世俗,回归内心,求得精神的愉悦;一类是关注社会,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无论是哪一种,都强调它对人生的意义【PS:虽然我觉得这题有点八杆子打不着。论语十则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与“习”之间的关系?答案:孔子将“学习”与“复习”即“学”与“习”两个密切结合起来,在“学(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习(复习)”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哪种阿关系?答案: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3)从第六、

4、七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案:在生活中,作为个人,要善于学习,善于反省,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4)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案:高洁傲岸、不畏严寒。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5)论语体现儒家重视“修身”,公输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兼爱”即兼相爱,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即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

5、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非常重要。世说新语两则1)根据桃花源记和陈太丘与友期,你能看出渔人和友人的性格中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从中你得出什么样的启示?答案:渔人和友人都是违背承诺不守信用的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因此,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这样才能体现出较好的个人素质和品德修养,获得他人的信任。否则,一个背信弃义的人,换来的只能是如“友人”一样被人唾弃鄙夷的下场。2)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答案: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

6、改3)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答案:故事的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故事的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故事的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故事的结局:友人惭而致歉4)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答案:略5)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答案:对:耐心说明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6)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答案: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7)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答案:略8)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

7、理解元方的行为?答案:略9)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答案:元方,语言和行为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答案: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案: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12)元方入门不顾表示什么答案: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答案:略14)你如何评价元方和友人?答案:元方:聪明,据理力争。朋友:不守信,没礼貌,但知错能改。伤仲永1)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

8、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答案:我眼中的方父: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3)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不使学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4).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答案:.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5)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答案:自小天

9、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6)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3)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7)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答案: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8)简略说说读了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后受到的启示答案: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

10、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9)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里答案:后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前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口技1)内容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把“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答案:反复交代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2)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我的赏析:“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11、几欲先走。我的赏析:写宾客完全进入境界,以假为真的神态,形象地表现了口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之“善”。 3)本文用一个“善”子领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答案:善在众妙必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1)有人说“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也有人说,“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夸父与愚公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从为理想坚持不懈,虽九死其尤未悔来答2)夸父逐日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有辉煌的结局?答案:道渴而死,

12、弃其杖,化为邓林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答案: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4)夸父逐日的行为是否不自量力答案:这个神话主要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魄,也正是因为日不容易追才更加显现出夸父那令人敬佩的勇气5)对夸父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案:这一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表现了夸父那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的内涵更加丰富,夸父的形象更加丰满,整个神话也更具有浪漫色彩6)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当时人们有什么愿望和精神答案: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精神7)夸父逐日后来常用来比喻什么答案:决心大或不自量力8)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共工

13、是一个什么形象?这一形象表现了一种什么气概?答案:胜利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气壮山河、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9)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个怎样的人答案:是一个能改天换地的英雄桃花源记1)面对秦朝后期的暴政乱世,陈涉和桃花源人的祖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请分别用原文描述他们的选择。并说说,你赞同哪种选择?为什么?答案:陈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桃花源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桃花源记和醉翁亭记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答案: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3)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桃花源记通过

14、描绘桃花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请你先写出两文中所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社会理想,然后简答,这种情趣和理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答案:与朱元思书生动而简练的描写了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志趣;桃花源记以一虚构之人间仙境,反映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的向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淳朴,这正是倍感人生苦难充满居中意识的古代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古代人民要求作家表现和赞美的社会理想4)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案:一是活动(往来种作)

15、,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答案: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6)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答案: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答案: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8)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