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097326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 史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康乾时期,部

2、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 )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25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据此可知该法( )A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B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C推动了罗马法不断丰富发展D利于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26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

3、国国民革命之需要。”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C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27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C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28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

4、盟运动(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9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30下表为手工业与机器工业产值比较(19201936年),单位:亿元。根据下表信息可知,在19201936年期间,中国( )A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在同

5、步增长B传统手工业阻碍机器工业的发展C民主共和政体稳固促进了工业发展D近代工业已经呈现出发展的态势31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32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

6、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3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34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7、35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社会的形成B民间教育的发达C宋代理学的兴起D频繁的对外交流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发生在宋代的结构性社会变迁,使城市中诞生了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宋朝政

8、府自觉负起了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救济体系。宋政府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宋朝也开始出现了接近现代意义的“贫困线”概念:凡田产20亩以下或者产业50贯以下的家庭,即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贫民”。宋朝的贫民救济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宋神宗熙宁十年施行的“惠养乞丐法”(凡贫困人口,均纳入乞丐范围),一是宋哲宗元符元年颁行的“居养法”。简单地说,“惠养乞丐法”指由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居养法”则指由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这两种救济都是定时的、制度化的。此外,还有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这类临时性救济虽然是不定时

9、的,但也常年有之。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材料二 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都铎君主在济贫问题上采取了两分法态度:一是国家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群体承担责任,二是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1601年的济贫法将济贫措施分为三类:第一,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由国家提供救济;第二,有工作能力者接受救济须接受政府强制性的工作安排;第三,有工作能力而拒绝工作者接受济贫院的院内救济。该法虽是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每个教区由监督官管理救济事务,监督官由地方任命。到18世纪后期,这种以教区为基础的济贫方式已不足以应对社

10、会失业与贫困问题。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它意味着制定最低工作收入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养老金及疾病救济,而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工人们反对现有的济贫法,因为院内救济将破坏家庭关系并使被救济者失去人身自由,而即便是院外救济也使人失去尊严。于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在英国创立,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摘编自刘成、奚慧玲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政府济贫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原因并说明中英济

11、贫的主要区别。(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政府济贫的意义。(9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长驱直入进攻北方沿海,林则徐先被降为四品卿衔,然后又被充军发配伊犁,途中遇黄河泛滥,遂奉旨协助治河救灾。1845年开始,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则徐,相继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陕西时,林则徐一方面开仓赈灾,一方面镇压回民起义,大力剿杀“刀客”叛乱,维护一方稳定,加强统治秩序。在任云贵总督时

12、,他镇压了云南回民起义和各种反清起义、暴动,并提出整顿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1850年,咸丰帝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起义,林则徐上任途中病逝。整理自中国近代史等材料提供了林则徐在近代的生平记录,蕴含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回眸】(15分)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80年代以来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国际局势缓和,中国“改革开放”启动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与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

13、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8分)(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25-1926年,德国关税提高了29%,法国提高了38%。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

14、税法,将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关税,全部关税的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对此,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60%,英国于1930年制定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织品增税50%。德国又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1933年6月,64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由于与会的主要国家采取转嫁危机的利己主义立场,这次会议无果而终。摘编自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7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15分)材料 五四运动期间,吴文藻广泛接触了罗素、杜威、梁启超、孙中山和胡适等人的思想。他于1923年赴美留学,1933年回国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并在抗战期间南下抗日,兼任蒙藏委员会顾问。其时他对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全盘西化的状况感到不满,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他曾邀请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学者来华讲学,提出了“社区研究”的路径和框架,主张“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会研究”,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对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后辈影响极大。摘编自林耀华吴文藻传略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