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课件14第十三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95139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课件14第十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外国教育史课件14第十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外国教育史课件14第十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外国教育史课件14第十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外国教育史课件14第十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课件14第十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课件14第十三章(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德国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学习目标】 1、了解德国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发展。 2、理解德国教育的特性及其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社会基础。 3、理解德国教育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一节 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背景 1、新教盛势 2、诸侯割据 3、政经落后。 二、教育世俗化 1、教育权从教会转移到国家。 2、威登堡、萨克森等邦国颁布强迫教育法令(16世纪后半期) 3、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普通学校章程 ,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4、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管理中等和高等学校。 5、1794年,普鲁士民法规定,学校事务最终决

2、定权在政府。,三、初等学校的发展 1、路德派创立初等学校 2、虔信派将其发展为德意志学校,建立贫民学校、初等学校、孤儿院等 3、1774年,奥地利国王规定在乡村设立平民学校,在城市设立中心学校 4、接受初等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但没有升学的权利,中学、大学与初等学校不衔接。 5、师范教育的重视,路德派学校教学场景,四、中学和大学的发展 1、文科中学 2、骑士学院 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 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内容庞杂。除了现代语言、拉丁文和神学外,还有数学、机械学、物理、军事科学、法律、历史地理、伦理等学科

3、,并且重视训练举止礼仪、舞蹈、骑马、角力、射箭等等。 这种学校是中世纪骑士教育在德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活。,3、实科中学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各地都有发展。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4、大学 1、教派大学 2、人文主义的影响 3、启蒙运动影响的新大学:哈勒大学(1694),哈勒大学,哈勒大学于1694年由勃兰登堡选帝侯按照虔敬派的原则成立。后来由著

4、名的德国启蒙哲学家、法学家,哲学与数学教授沃尔夫(Wolff)和东方语言与宗教教授弗兰克 (Francke)等人发起了该大学的现代化运动。在运动中,哈勒大学率先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自由,被一些教育家誉为现代大学的先驱,它对德国乃至欧洲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06年耶拿战争后,法国军队占领了哈勒大学,拿破仑命令关闭曾作为抵抗运动中心的哈勒大学。1807年,哈勒大学并入拿破仑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不久一个来自哈勒的大学教师代表团在法学教授施马尔茨(HSchmals)的率领下,请求威廉三世国王在柏林重建他们的大学,对失去哈勒大学十分痛心的国王欣然同意了他们的要求,1810年柏林大学正

5、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办的。柏林大学秉承了哈勒大学学术自由和科学研究的传统,并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第二节 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的德国教育,一、泛爱主义运动 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 2、其代表人物有巴西多(Johann Bernhard Bassedow,1724-1790),康德(Lmmanuel kant,1724-1804),他们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

6、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注重实物教学。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3、巴西多还创办了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的泛爱学校,此举推广到德国各地,形成了运动。巴西多还著书立说,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作用。 4、但泛爱运动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而受到了后来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巴泽多直观教学图,二、新人文主义运动 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当时新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张发扬古希腊文化中一切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的模

7、仿;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视人性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展;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一切力量。 3、要求注意学习自然科学,重视审美教育,并建议在艺术教育中渗入德育的要素,强调感情的陶冶应重于理智的训练。强调学习古典语言、文学、历史等学科。 4、代表人物有洪堡(Freiherr Von Karl Wilhelin Humboldt,1767-1835)、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9)、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1744-1803)。,三、洪堡的教育改革(18

8、09-1811) 1、初等教育方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促进师范教育发展。 2、中等教育方面,对文科中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削减古典学科,使文科中学更接近实际生活。由国家进行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保证了中学教师的质量。 3、高等教育方面,重视创建新型大学,主张把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1810年创建柏林大学,提倡学习和教学自由,讲座教授制度和习明纳制度,确立了现代大学制度。,柏林大学,四、“神圣同盟”时期(18151848)和欧洲革命失败后教育上的倒退与反复 1、宗教事务和国民教育部又取代了公共教育部。 2、取消自然学科 3、恢复宗教性 4、监视教师和学生 5、控

9、制人民的思想,第三节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18711919),一、民族沙文主义盛行 1892年制定的德国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即明确规定要培养具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忠于国王的“德意志公民”。 二、双轨制确立 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计的,通过8年的国民学校再进入职业性质的补习学校。 一轨是由家庭教育直接进入中学。但只有为封建贵族子弟开办的文科中学是与大学相连接的,为资产阶级子弟开办的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是不能升大学的。,三、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872年,普通学校法规定6-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并要求年龄不满18岁的在职青年应接受职业补习教育。 8年的国民学校分为4年的基础学校和4

10、年的高等国民学校,并增设6年的中间学校供基础学校的毕业生就读。名义上中间学校的学生可以转入各类中学的相应年级,实际上是有许多困难的。,四、中等教育机构类型及演变 1)文科中学,主要类型,学生多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子弟,教学内容偏重于拉丁文和希腊文,而忽视一般学科,首先是自然学科的学习。 2)实科学校,比较重视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的讲授。发展较快。 3)文实中学,由部分实科中学增加神学和拉丁语课程而形成,古典语与实用知识的学习并重。1901年正式确认其毕业生有权报考高等学校。这是对特权阶级子弟就学的教育轨道所进行的调整与改革。,第四节 共和时期的德国教育(19191934),一、1919年魏玛共和国

11、建立 1、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思想 专制君主制残余 2、性质 议会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优势 广泛的民主性 4、弊端 极端民族主义 软弱的民主制,二、初等教育 1、废除贵族化预备学校;将4年制的基础学校定为统一的初等国民学校。 2、基础学校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由地方学校管理局直接管理。 3、全国所有的学龄儿童,不论阶级出身,一律均须进基础学校学习。 4、学校仍保留教派性质,师生均按其宗教信仰严格划分。 5、义务教育定为8年,学生在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考试,少数成绩优秀者升入各类中学,大多数进入四年制的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以完成八年义务教育。 6、德国教育史上传统的双轨制

12、,在学制形式上被废除。,三、中等教育 1、增设了德意志中学与上层中学。 2、上层中学设在乡村小镇。招收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学制6年。 3、德意志中学以德意志文化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浸透着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的精神,它与其他中学一样招收基础学校的毕业生。 4、设有一些为转入文科中学作准备的中学和各类女子中学。,四、师范教育 1、重视师范教育,教师的地位和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了。 2、小学教师由通过严格考试选拔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的师范学院予以培养。学制为4年,其中后2年为实习年。 3、中学教师则由大学直接培养,学制4年以上,毕业后试教两年,合格者为助理教员,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方能成为正式

13、的中学教员。 4、中小学教师均被视为国家官员。,五、高等教育 1)大学逐渐恢复作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中心的地位。 2)实行大学自治、教授治校。 3)德国的大学学术进步和文化提高迅速。 六、综述 共和时期的德国各级各类教育均较前有了较快的发展,等级明显的双轨学制也有所改变。但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这就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教育的产生埋下了祸根。,第五节 纳粹时期的德国教育(1934-1945),一、教育管理和政策方针的纳粹化 1、设国民教育部 2、推行纳粹教育政策 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纳粹化 1、德意志学校 2、德意志课程 3、种族主义,三、思想控制的纳粹化 1、希特

14、勒元首 2、加强思想控制和审查 四、专项教育活动的纳粹化 1、乡村生活年 2、劳动服役 3、希特勒青年运动,五、纳粹人才培养特殊化 1、全国政治教育学院 2、阿道夫希特勒学校 3、骑士团城堡 思考: 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及其限度 2、教育独立性原则,第六节 二战后德国教育,一、重建教育体制和秩序 1、1949年基本法:州分权原则 2、各州教育文化部长常设会议 3、1955年杜塞多夫协定 4、1960年,10岁儿童入学率超99% 13岁儿童入学率超98% 16岁儿童入学率超93%,二、教育发展与革新 1、学制的调整 (1)9年义务教育 (2)中学免费并打通 (3)观察阶段的实施 2、1959年关

15、于普通教育的改革与统一的总纲计划 3、1960年新教育不莱梅计划 4、1964年汉堡协定 5、1971年教育结构计划 6、1973年教育总计划 统一平等的原则,综合中学与定向阶段,三、德国统一后的教育 1、民主德国教育的发展 2、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移植和统一 四、欧盟框架下的德国教育改革,总结:德国教育发展的特性,1、双轨制 2、教育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密切,国家较早全面管理教育,教育世俗化和义务教育发展较好。 3、民族主义特征极为显著 4、在教育多个方面具有创举性:如国民教育,大学,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 5、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教育发展在社会发展之前(思想的作用) 6、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影响深远,

16、复习题 1、请描述德国洪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请阐述德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性及其历史地位。 3、请举例说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及教育独立性问题。 4、请论述德国教育的特性及它对世界教育的影响。,预习题 1、你了解美国、美国人或美国的历史文化吗? 2、关于美国的教育你知道多少?有没有听过或看过相关的报道。 3、美国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第十四章阅读书目,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劳伦斯克雷明:美国教育史,周玉军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玉体:美国教育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Bailyn, Bernard, Education in the Forming of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5、韦恩厄本, 杰宁斯瓦格纳著; 周晟, 谢爱磊译,美国教育 : 一部历史档案,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