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授课案模板(诗词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809470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辅导授课案模板(诗词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辅导授课案模板(诗词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辅导授课案模板(诗词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导授课案模板(诗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个性化辅导授课案金华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学生:蒋敬琛 科目: 语文 教师:袁艳芳 第 3 阶段第 1 次课 时间:2013 年 7 月 10 日_ 段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曲内容分类2、掌握诗中重点词的意思及用法3、善于把握诗歌情感4、掌握重点的把握技巧二、授课内容:知识小结一(考点归纳)古诗的一般分类1、怀古诗概念:即是怀念古代的人物事迹。1、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做冷静的理性的思考与评价,诗人的感慨只是话外音而已。刘禹锡乌衣巷2、对于这类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

2、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3、内容特点:(1)表达对古人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2、咏物诗1、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某些特征着意描写。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赏析

3、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3、写景诗1、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朝,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新洗练。王维山中2、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3、内容范围:一般是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4、写作手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5、分析重点:景物特征6、山水田园诗的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4、战争诗1、包括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代表

4、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凉州词 、 从军行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塞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3、分析重点:赏析时要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哪一类型的感情,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5、行旅诗和闺怨诗 个性化辅导授课案金华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1、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人、亲人的思念。2、闺怨诗:一般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或者表现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

5、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6、送别诗1、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抒发离情别绪。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福旷达刚健,乐观向上。方法分析1、表达技巧分析法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1)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通感、互文(2)常用表现手法:白描、用典、象征、想象、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3)常用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1)把握题目,看诗词写什么(2)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4)明确诗词意象,体会画面意义(5)体会诗词的感情色彩三、本次课后作业:四、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 满意 一般 差学生签字:五、教师评定: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教师签字:主任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