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与管理第三次形考_0001-四川电大-课程号:5110747-满分答案

上传人:279****70 文档编号:88092827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经济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与管理第三次形考_0001-四川电大-课程号:5110747-满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程经济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与管理第三次形考_0001-四川电大-课程号:5110747-满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经济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与管理第三次形考_0001-四川电大-课程号:5110747-满分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经济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与管理第三次形考_0001四大形成性测评系统 课程代码:5110747 参考资料 、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1.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其正常折旧率 。 A. 各年相等 B. 逐年提高 C. 逐年降低 D. 前几年提高,后几年降低参考答案:A2. ( )是指将固定资产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确定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A. 平均年限法 B. 双倍余额递减法 C. 年数总和法参考答案:C3. 用年数总和法计算年折旧额的公式为 。 A. (原值预计净残值)尚可使用年数(逐年使用年数之和) B. 原值尚可使用年数(逐年

2、使用年数之和) C.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尚可使用年数(逐年使用年数之和) D.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2(折旧年限) 参考答案:A4. ( )是按照某种标志均衡提取折旧的方法。 A. 双倍余额递减法 B. 年数总和法 C. 平均折旧法参考答案:C5.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分为 两类。 A. 平均年限珐和工作量法 B. 平均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 C.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D. 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B6. ( )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机械力和自然力影响而造成的磨损和侵蚀。 A. 有形损耗 B. 无形损耗 C. 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A7. 某企业购入一项原价24600元的设备,估计净残值600

3、,估计耐用年限6年,每年折旧金额为( )元。 A. 4100 B. 4000 C. 6000参考答案:B8. 某施工机械原值为20万元,预计使用6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规定的总工作台班数为2 000台班,则台班折旧额为 。 A. 91元 B. 96元 C. 100元 D. 88元参考答案:B9. 某固定资产价值80000元,不考虑残值,耐用总时数为8000h,第三年用了3500h,问第三年的折旧额为( )。 A. 25000 B. 30000 C. 35000参考答案:C10. 加速折旧法分为 两类。 A. 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B. 平均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 C.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4、 D. 评价年限法和年数总和法参考答案:C 、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1.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其年折旧额各年相等。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A2. 固定资产能够连续在若干个生产周期内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却是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而逐渐地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这部分转移到产品中的固定资产价值,就是固定资产折旧。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B3. 商誉属于无形资产。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B4. 平均折旧法分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A5. 用年数总和法计算年折旧额的公式为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尚

5、可使用年数(逐年使用年数之和)。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A6. 由于技术进步使得生产相同功能固定资产成本降低,而形成的经济性贬值属于无形损耗。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B7. 平均年限法中要考虑利息因素。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A8. 固定资产原值包括取得固定资产的购价和使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时为止已经发生的一切必要和合理的支出,固定资产原值是折旧提取的基础。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B9. 由于新优技术的出现,造成原有技术的落伍,而导致原有固定资产功能性贬值属于有形损耗。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A10. 加速折旧法是指固定资产各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早期提得多,在后期则提得少,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使固定资产的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的一种折旧计算方法。 A. 错误 B. 正确参考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