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说明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88083351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尔夫音乐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奥尔夫音乐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奥尔夫音乐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奥尔夫音乐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奥尔夫音乐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尔夫音乐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尔夫音乐说明(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奥尔夫生平卡尔奥尔夫(CarlOrff, 18951982),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戏剧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13至1914就学于慕尼黑音乐学院,1915至1919年在德国各地任剧院乐长,1920定居慕尼黑从事音乐创作与教学。1924年奥尔夫与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发表了教材初版第一卷。1932因为政治原因,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去从事专门作曲。从1935年至1942年,从以一部十四世纪诗集手抄本创作了音乐剧卡尔米娜布拉纳开始,陆续创作了

2、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追求的“完全戏剧”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那种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全戏剧”(或称整体艺术)的创作上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这里同样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所体现的那种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1948年到1949年完成安蒂戈尼,这部作品综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而在伴奏乐队的配器上采用4架钢琴、59种打击乐器与人声的大胆结合,以体现最古老的神话太阳神与月亮神的结合,刚与柔、健与美的天然合一。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上作为大师级的作曲家的声望。奥尔夫一生

3、耕耘不息,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和音乐戏剧,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奥尔夫从1948年开始为巴伐利亚电台编写“学校音乐教育”,连续播了五年,受到学校的热烈欢迎。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Orff-Schulwerck),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大事。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奥尔夫晚年一直居住在乡间亚梅湖(Armmersee)岸边的房子。他不管去哪里讲演或参加演出活动,都要回到湖边安静的家园,沉浸在大自

4、然中,并重新获得精神与创作的活力。1982年奥尔夫在慕尼黑家中去世,享年87岁。奥尔夫音乐的优势: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曰理念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 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它形式简洁,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即兴性;2、综合性;3、参与性;4、自然性;5、民族性6、大众性。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

5、成部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1、音乐教育不再是个别的,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机会来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2、让孩子们摆脱了琴凳琴弦的束缚,也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没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即可让孩子进入表现音乐的阶段,使学习音乐不再那么“BORING”。3、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化的东西,而有了自己广泛的即兴创作的空间。4、把孩子从单纯的个体化的练声,练琴带入了合作的天地,让他们早早地开始学习如何协作、服从、领导与被领导。5、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特点:1.节奏. 奥尔

6、夫认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其自然趋势出发。如四分音符为走步,八分音符是跑步的节奏等。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存在。应当说奥尔夫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 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同时要结合语言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因此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要安排一些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如:小 老 鼠 上 灯 台 偷 油 吃 下 不 来 喵 喵 喵 猫 来 了叽 里 咕 噜 叽 里 咕 噜 滚 下 来 就这么一个小儿歌,你可以把他变成各种节奏来朗诵,然后再结合一定动作或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朗诵边跳或边拍掌,跺脚

7、等过程中。培养对节奏的敏感.这种基本节奏练习,应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进行。2、 奥尔夫教学第二个重要特点就是打击乐器。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等这种乐器,而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如三角铁,木质音条琴,鼓等等。利用打击乐器有一些目的性.因为打击乐器最易奏出节奏,这迎合奥尔夫以节奏为第一的目的。其次打击乐器音色鲜明,富于幻想性,这很适合小孩子的好奇心,再者打击乐器容易掌握,避免演奏者的技术负担。尤其对于孩子可以使它们尽心的演奏。 打击乐器的运用非常广泛,他可以排练已经编好的歌曲和器乐曲,在排练过程中,可让孩子们交换乐器,以

8、便他们能够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使用。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中常与朗诵,表演,舞蹈相结合起来运用。3、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即兴演奏也是他的一大特点。由于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术简易,和声思维单纯,而且伴奏的各个声部均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让孩子一开始就作自由即兴性演奏。这对培养孩子奏乐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能力都极其有益,即兴演奏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正好符合奥尔夫要求孩子“动” 、“注重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求孩子自己创造音乐,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精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之一。走出奥尔夫误区:何为奥尔夫教学法?据了解,奥尔夫音乐

9、教学法的全称为“奥尔夫儿童音乐舞蹈基础教育”,它被放在莫扎特音乐学院第11系,是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可以概括为融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注重培养幼儿感知、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教学方式。“奥尔夫”立足于音乐但又远远超越音乐领域本身,并将教育扩展到语言、身体、自然等诸多领域中。从教育理念上,“奥尔夫”主张“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还强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地传播。奥尔夫音乐教学起源于德国,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它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孩子的视野开阔,学习兴趣倍增。参与其中的孩子形成了一个缩小的微

10、型社会,每个人可以同时扮演指挥、领唱、伴奏等不同角色,这些角色同时又是在不停地转换。孩子承担不同的分工,随着节奏转换不同的角色,在这过程中,培养了乐感,学会了不少音乐技能,同时将认知与训练编织在游戏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据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容以节奏为基础,从游戏入手、进行歌唱、律动、乐器合奏、即兴创作等。运用声音造型(歌唱、朗诵)、动作造型(游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身体造型(身体器乐活动的声势活动)及奥尔夫乐器,来引导幼儿去体验、探索、发现和创造。音乐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新鲜有趣的游戏不断吸引了孩子长久的注意力,将孩子带入一种自然

11、学习的状态。目前,很多早教机构已纷纷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课”,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授课教师对奥尔夫教学法的认识只停留在肤浅的表象认识。专家表示,目前很多授课教师只在奥尔夫教学培训班受过短期的培训,便开始所谓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非短时间就能理解,更谈不上很好地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融合至课堂对孩子进行教学。现在大部分教师,只学到局部和表象的知识,为游戏而游戏,将游戏搬入课堂,甚至纯粹从营造气氛出发,而不知如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来设计课堂教学,是不能真正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落到实处。奥尔夫和中国奥尔夫从未到过

12、中国,而 1962 年曾去过一次日本。不仅如此,他青少年时还曾有过一段日本热的时期,根据日本 NO 剧乡村学校( Terakoy a )撰写过一部音乐戏剧的剧本和音乐,想以此创作一部欧洲式的音乐戏剧,可是后来终于觉悟,晚年在他编撰的收献记录( Dokumentation , 1975 1983 )中这样写道:(幸亏放弃了这一创作),“否则人们必然会对我说:年轻的欧洲朋友和日本热患者:把你的手从你根本什么也不能懂的东西那里缩回来吧,狂热代替不了学识”。 奥尔夫创作生涯中的这一插曲和这一番话,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说明:西方和东方的文化之间,毕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隔阂,正是这使他意识到他对日本的文化

13、尽管向往,却“根本什么也不能懂”;这是过分的谦虚?这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这更由于他有一种深刻的直觉和敏锐的洞察力,能认识到东西方文化质的差异。奥尔夫尽管是一个欧洲人,但他决没有受欧洲的局限,而心怀着全球;他的理念和精神是从全人类的共性出发的,从而他的创作和音乐尽管扎根于西方,但却能诉诸于全人类。他在精神上和音乐上,都与东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认为:这种联系正是活力和希望的所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始终是一个灵活不过的、要求不断创造再创造,并具有即兴性的体系,因而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位好的奥尔夫音乐教师的教学,实际上都仅仅是他令人对奥尔夫体系的一种诠释和实

14、施,而决不能说是该体系最初威的、最正宗的代表。(三)求实与返璞归真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来从事和师事奥尔夫?首先,我们有必要尽可能深地来认识,奥尔夫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那到底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只有在这方面有所认识,才能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学、以及怎样来学奥尔夫。此外,我们还有必要全面地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到底和我们有什么“灵犀一点通”的地方,同时也有什么和我们毕竟存在着差异。 是否可以用一句中国成语,来概括奥尔夫的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本质?那就是“返璞归真”。奥尔夫在 20 世纪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当中,可以说是一个极少数的例外,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试问有哪一位音乐

15、家和音乐教育家,如此地强调要追溯并发挥人的本性,要在音乐和音乐教育中追求原本性?试问有哪一位 20 世纪的作曲家,这样绝少应用升降的变音?可是,又有哪一位 20 世纪的作曲家,能像他那样以最淳朴不过的思想、语言(包括音乐语言)和音乐教材,建立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不胜而走的音乐教育体系?能像他那样写出一部卡尔米那布拉拿( C 。 na Burana , 1937 ),至今如此广泛地在全世界流行,并受到无数人的热烈喜爱?可以说: 20 世纪整个德国在音乐教育方面对世界影响和贡献最大的,应首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整个德国纳粹反动统治的历史时期( 1933 一 1945 )所写下的音乐作品中,惟有这部不朽的乐曲,至今为全世界无数人喜闻乐见。这些,首先是由于他不论在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上,以及在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或音乐语言上,都切实地做到了返噗归真,将人类最本质、最原本和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化在音乐教育和音乐作品之中,去诉诸于人的本性、诉诸于全人类;同样,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及其精神,不论对无邪的儿童抑或成熟的成人,都能起到滋养、振奋、建设和教化的作用。 理查施特劳斯曾在给他的信中写道:“你属于少数人,懂得什么如今已行不通了。”这句话说得很深刻。事实正是如此: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