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807218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提要: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创新,是为国家兴旺发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很好路径。中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中小学生的习作过程是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作文中,创新的根本无非是在选材和构思两方面独具匠心,或选择与众不同的材料,或加工改造现有的材料使

2、之不同凡响,或在构思时,发挥想象使作文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创新=求异+想象。一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以下现状:作文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师生普遍不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88.3%的教师认为作文很重要,认为作文不重要的为 0;42.3%的老师认为学生写作文的态度是被动的,纯粹为了完成作业。57.2%的学生讨厌作文,61.3%的学生不愿意写作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普遍都认为,作文不像数理化、外语一样,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即使再努力,作文也就 70-80 分,要想得高分,难上加难。其次是考试分值的安排,作文从属于语文学科,在语文的

3、120 分中,作文占据了 50 分,可谓是是重中之重。其他学科与语文地位相当,作文当然没法比较。第三,作文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众多,作文教学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课文,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精力过多地光顾作文,每周一节作文课就算是很奢侈的,学校也未另行安排作文课。这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作文教学被轻视,作文的重要性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可,致使作文教学成低效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不同,造成中小学作文教学脱节。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各自根据教材编排的内容教学,没有机会或者根本不会去想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应具有的共性,各行其事,不照顾全局,不统筹兼顾,因而

4、教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方法。从调查结果来看,77.3%的中中小学生认为教师指导作文方法是反复讲解,辅以范例,一篇文章反复写。67.5%的中中小学生认为老师重点讲的是语言表达,很少涉及表达技巧;41.9%的中学生认为中学教师指导作文是讲解再写作再讲解再写,51.7%的同学认为老师重点讲表达技巧。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作文训练大多按照命题审题立意选材起草誊写批改讲评程序进行,教师一般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模仿范例,基本上能写出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很少会变通,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背篇范文,交

5、差了事。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依赖性强,导致学生进入初一后,因教师不能再提供范文而不知如何下笔,学生作文水平何谈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侧重点不同,评判标准不同,造成中小学作文教学难以衔接。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新课标更多关注学生的记叙能力,对表达方式没有具体要求。新课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根据这个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调查结果表明,小

6、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中,有 56.2%注重的是语言表达,40.1%注重结构布局;而中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中,有 40.3%的教师注重语言表达,35.5%的教师注重的是表达技巧。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叙写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条理清晰地、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述出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样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就能得高分。而中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但语言表达比小学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行文技巧和表达技巧的训练,这对以前没有经过这方面专门训练的中中小学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为小学

7、作文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写实”这一感性认识上,知道什么就写什么,中学则强调的是“写意”,它涉及了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之类的抽象思维内容,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因而中中小学生升入初中,再按小学作文的模式行文,其作品就会被初中教师以“平淡、乏味、毫无文采可言”而判为劣作,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刚进入初中就对作文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造成作文不但没进步,反而还不如小学水平的现象。阅读积累的缺失,造成学生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材料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从调查数据来看,只有 23.7%的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有 57.1%的学生偶尔读读,而 19.2%的学生

8、根本不读;有 15.6%的学生坚持写日记或读书笔记,66.3%的学生偶尔写写,18.1%的学生根本不写。从这些数据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比较随意,只凭自己的兴趣,没有当做一项学习内容来对待。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引导不到位。阅读的缺失,造成写作材料缺乏,从小学到初中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件事,事例陈旧,老套,要写新颖独特的内容,学生就无话可说了,自然就不愿写作了。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选择材料时的求异。中小学生作文时,学生群体模式化现象是常见的弊病,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文章的取材、立意、表达上更为司空见惯。主要表现在:取材统一化:写猫总是写猫是捕鼠能手,写做好

9、事总是拾金不昧,写父母总是写他们怎样关心自己。 立意标准化:写一件事不会写一件做错的事,写游记就要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写我们的校园就应该是反映校园的美。 表达模式化:开头结尾大同小异,三段论,甚至用词都用一样。 作文之所以会模式化与教师的指导有关,粗略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师未能开拓学生的取材思路。课堂中的取材作文,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即“写什么”大多来自广阔的生活空间,指导“怎么写”多在狭窄的课堂中,“有什么”在先, “怎么写”在后,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无法即时联系,再则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而学生作文时只好捏造事实,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了。 (2)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我笔

10、写我思,总喜欢“请君入瓮”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时先拟提纲,再定中心,然后让学生填写内容。学生有“从众心理” ,他们习惯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还习惯于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为此,使学生用自己的嘴巴说老师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老师的感受。 (3)教师在作文指导上,盛行机械地仿写范文,背诵现成文章,致使学生在表达上“依葫芦画瓢” 。 从模仿到创作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机械的模仿, “学别人的文章说别人的话”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容易造成鹦鹉学舌的局面。怎样避免中中小学生命题作文模式化现象呢?培养和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办法。由于学生对生活中原有感知的事物,随着空间的变

11、化和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其他的将会日趋模糊、淡忘、消失。要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而不雷同,就应该开拓其取材思路。 在一次作文课中,我是这样尝试的:同学们,你经常爬山吗?你在山上想捡捡点什么?(大部分人都会想捡点钱包啊什么的)容易捡到吗?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的想法也是这样的,有了钱包,别人早就捡捡去了,哪还能等你来捡呢?)我们写作也是这样,一般人能想到的,经常写的,就好比是钱包,不会有什么新意,别人早就写过了。我们应该写别人不去写,或别想不到写的题材,这样才能新颖。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与众不同呢? 老师以一首诗为例来讲。有一位老教授到千佛山去游玩,捡到了一个贝壳,他写了一首

12、诗,题目是千佛山巅我捡到一个贝壳 。诗是这样的:“山顶上我捡到一个/贝壳。 ”此时他会怎么做?(让学生想)他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扔掉,或是拿回家收藏,或是仔细观察一下,而是“把它放近耳边” 。他会听到什么呢?(让学生想)他不写听到了什么,而是“眼前浮现出那条鱼/在流光中一闪” 。他想到了这个贝壳的来历,想到了千佛山的来历,他会问谁呢?(让学生想)他没有回家问老师,家长,朋友,也没有去查什么书,而是想起了问佛。 在诗人的眼中,佛是什么呢?(让学生想)诗人这样说“佛是个孩子/问他徒然,/他哪里知道?/老闲着俩眼。 ”又是惊人之语。还会问谁呢?(让学生想)他写道:“舜也年轻,只知道象鞭。 ” 还会问谁呢

13、?(让学生想)诗人写道:“我想问问太阳, ”那太阳知道不知道呢?(让学生想)他又写道:“可惜已经下山。 ”又出人意料。 还会问谁呢?(让学生想) (问月亮,这是一般人都能想到的,是“钱包” 。 )诗人不问了“一阵暮云涌来,山陡然一旋。 ”像什么呢?(让学生想) “我骑在鲸背上,驶向荒古云天” 。 诗中诗人思维处处与众不同,令人难以琢磨。想别人所未想,所不敢想,这样思维才能与众不同,写作中才能创新。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作文练习,题目是我想为她唱支歌 ,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实践证明学生的作文在创新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很多同学为妈妈而唱,而且大多数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常见的歌,这样的题材属于“钱包”

14、题材,写的人多,很难写出新意。 而贺珍珍为妈妈唱的从头再来却很有新意,一曲刘欢的从头再来道 出了下岗工人的人生豪迈,小作者因此也写出了新意。 处理材料时的求异。有时,在作文中,不一定每次都有新颖独特的材料。那么,怎样进行求异和创新呢?我认为可以对一定的题材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化处理,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或尝试全新的角度求其新颖,或进行适度的夸张,渲染,求其生动。戏谓“小题大做” “无中生有”或“枯树发新芽” 。 对矛盾或情节的处理应像拉皮筋一样,所用力越大,拉得越长,取得的效果越强烈。 如在指导学生写我是一个 的孩子时,张晓波同学的我是一个将要长大的孩子中就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同样是写自己对父母辛

15、劳的理解,作者通过写从小到大吃饭时饭碗的变化来写自己的成长。 “小时,我用家中最小的碗,妈妈用中碗,爸爸用大碗,在我家,年龄与碗的大小成正比。 ”“我一天天的长大,小碗里实在装不下父母对我的关心,我便用了家里最大的碗,而父亲却用了家里的小碗,年龄与碗的大小却成了反比。 ”经过一些事情之后,作者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渐渐明白了很多,于是“爸爸依我的意愿,又用上了家里的大碗,碗与年龄又恢复了正比,我心里十分踏实。从此以后,爸爸妈妈的饭碗里,装满了我对他们的孝心。 ” 文章朴实自然,却构思巧妙,经过这一番艺术处理,一段平常不过的材料,便写出了新意。 对于写游览、参观一类的文章,学生往往容易跳进某种模式

16、,习惯于记叙游览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景,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确立中心。因为不同的中心可表达不同 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情投入写作,文章就富有个性。例如学生在游了东方山后,教师指导习作时,先从确立不同的中心入手,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立了以下几个中心。 活动材料 中心 登山途中看到赏心悦目的景物 热爱大自然或对家乡的赞美 登山途中的感受 做任何事要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的努力。登山途中的好人好事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即使是同一活动,同一材料,因立意不同,文章也各具风采。如教师指导秋游东方山时,要求学生抓住登山途中看到的某一景物去细微描述,不仅要写外在的美,还要写内在的美。 登山途中看到的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