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806503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1 、课程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

2、对象,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2 、讲解基本的概念、原理、基本论点和方法,注意反映哲学几大部分之间的有机相关性。 3 、注意反映哲学理论研究中的新问题、新动态,新成果,向学生介绍哲学中相关的前沿性理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编辑本段【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哲学概念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及其对立。三大基本规律的基本范畴和主要观点。发展和联系的各基本环节的内在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区别。实践活动在认识形成、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和辩证过程。真理及真

3、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难点:发展和联系的各基本环节的内在辩证关系。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对需要与利益范畴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编辑本段【各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章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基本特征,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信念,懂得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根本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 1 、哲学的定义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难点 : 1 、马克思

4、主义哲学的理论变革和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3 、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第一讲: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定义 二、哲学的历史与分类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五、哲学的基本特征 六、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七、哲学的功能 八、学习哲学的方法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六、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八、马克思主义

5、哲学与现时代 九、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马哲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意识论,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根源性,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掌握实践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教学重点: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 、时空观和运动观 3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物质观在现代自然科学中的深化 2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第一讲: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二)世界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

6、、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二、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过程: (二)物质的科学定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四)哲学物质观和自然科学物质学说的区别和联系 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三)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四)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四、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 一)时空的含义和特点: (二)时空和物质运动为什么是不可分的 (三)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二讲: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依赖性 一、 意识的起源 二、 意识的本质 三、 意识的结构 四、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五、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六、 意

7、识和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含义和实质 (二)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 (三)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四)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新思考 第三章: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实践的特点、基本形式和功能。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 1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2 、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功能 3 、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 教学难点: 1 、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2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一讲、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形式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特点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复杂系统性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8、点 第二讲、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一、 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它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托付身心之根,生存发展之源。 二、 实践是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使人同动物根本区别开来。 三、 实践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全部社会关系得以形成和建立的根源。 四、 实践是人类活动主体性的确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社会性及其对世界的变革和创造性,使人成为一种自主活动、自我创造的主本性存在。 第三讲、实践的结构与功能 一、实践主体: 二、实践客体: 三、实践手段: 四、

9、实践的功能 第四讲、实践环节及其程序 一、 实践决策。实践决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双重尺度。 二、 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三、 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四、 实践结果的检验及评价。 五、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实践导致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二、实践导致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三、实践是现实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四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图景,明确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懂得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掌握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

10、1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 、联系的特点 3 、规律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 : 1 、人类活动辩证法和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统一 2 、发展的方向性与决定性 第一讲: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唯物辩证法的确立 二、客观世界的辩证图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第二讲: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一、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四、辩证思维方法及其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 第五章:联系和发展的基

11、本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懂得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道理,掌握共性与个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和矛盾分析法的方法论意义,学会全面地、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坚持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 1 、对立统一规律及其方法意义 2 、矛盾问题的精髓 3 、辩证思维方法 难点 : 1 、否定之否定规律 2 、辩证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中的深化和丰富 第一讲:质量互变规律 一、 质、量、度的科学含义及其关系 二、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讲:否定之否定规律

12、一、辩证否定观的科学含义及其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二、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讲: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及其根本属性: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 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六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本质与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 ? 可能性与现实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诸范畴内涵、实质,从而更加完整和深入地掌握唯

13、物辩证法。 重点: 各范畴之间的关系 难点 本质与现象 必然性和偶然性 原因和结果 内容和形式 可能性与现实性 系统与要素 结构与功能 第七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变革,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掌握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懂得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重点 :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2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难点: 1 、认识的本质 2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地 位和作用 3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

14、动过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 认识的结构 (三)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感性认识: (二)理性认识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四)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五)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六)认识活动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第二讲: 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三讲: 马克思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在当代面临挑战 第四讲: 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八章:真理和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划清正确真理观和错误真

15、理观的界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定追求真理、实现价值和改造世界的信心。 教学重点 : 1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价值的含义及其尺度 教学难点 : 1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 3 、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 第一讲:真理和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二讲: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第三讲: 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和两大原则 一、价值的含义和特点 二、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及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理解唯心史观的错

16、误所在,掌握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整体性,懂得人与社会的特殊性。 第九章:人类社会的本质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及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理解唯心史观的错误所在,掌握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整体性,懂得人与社会的特殊性。 教学重点 : 1 、社会的本质 2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3 、社会的实践本质 教学难点: 1 、交往与经济全球化 2 、社会有机体 3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第一讲: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一、唯心史观的种类、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一)唯心史观的种类:唯心史观主要有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大类, (二)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三)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二、唯物史观的科学解答及意义 第二讲: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讲: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度的辩证法 第四讲: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一、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