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059465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 2 回延安回延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

2、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 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会想起什么呢?对,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 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 近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贺敬之,1924 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当代诗人、剧作家。他于 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 院文学系学习;1945 年,他与丁毅合

3、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 乡 村的夜 放歌集 贺敬之诗选等。 2背景资料 1956 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 奋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然而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 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党 2 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3知识链接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 ,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

4、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 感情深切。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柳林铺(p) 羊肚(d) 糜子(mi) 油馍(m) 脑畔(pn) 气喘(chun) 眼眶(kun) 一盏(zhn) Error! Error! (2)词语释义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因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 。 登时:立刻。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3)词语辨析 “呼唤”和“召唤”都是动词。 “呼唤”既可以表示“召唤” ,也

5、可以表示“呼喊” 。 “召唤”指叫人来, 多用于抽象事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诗人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美好的明天。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部分各应读出

6、怎样的感 情? 答案示例: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 激越、昂扬。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情感的线索是什么? 3 答案示例: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 4通读全文后,说说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的诗里的。 答案示例: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的诗里的。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 黄河”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 四、课堂小结 既然诗人称延安为“母亲” ,在阔别了十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诗人在诗歌中 倾

7、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同学们可以反复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认真揣摩。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贺敬之是当代_、_。1945 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_ 。 主要诗集有_ 乡村的夜 放歌集 _等。 2信天游,也叫“_” ,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_。其形式通常为 _,_,_,_,_。 答案示例:1.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朝阳花开 贺敬之诗选 2.顺天游 民歌 两行一节 上下句押韵 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 节奏自由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文的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吧!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

8、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答案示例:(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运用“激动” “兴奋”等词语,势 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的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 一陈说,从而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倒不 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儿在歌唱、欢笑。 2在第二部分中, “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诗人什么呢?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9、答案示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 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 ,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 革命传统,哺育诗人成长,因此,诗人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 树枝、树根紧紧连在一起一样,延安的父老乡亲与诗人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歌表达不宜直白,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 4 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景,请分析诗人是怎样表

10、现亲人相见时的热烈、真挚之 情,延安人的成长和他们美丽、淳朴的心灵的。 答案示例:(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形象,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情 投意合,谈话内容异常丰富。 4第四部分中“母亲延安换新衣”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一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 答案示例:(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情 感。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诗人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

11、法,使延安之“新”跃然 眼前。 5第五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最后? 答案示例: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写既能突出延安 的“特殊性” ,即“个性” ,又能进一步表达诗人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中国现代革命 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诗人赋予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以 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 “脚印” “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使人读来毫无 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前进,星星之

12、火,定能燎原。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理解“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中“莫要” “莫把”两个词语。 答案示例:“莫要” “莫把”是两个表示祈求的词语,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2如何理解“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的动词? 答案示例:句中的动词“唱、笑、招手”表现了延安老区对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的人们的热烈欢迎。 3本诗于 1956 年 3 月 9 日写于延安,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 延安看母亲!”结尾是不是与现实矛盾呢? 答案示例:不矛盾。 “再回”紧扣题目和开头第五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中的“回”字

13、,首尾呼 应,结构圆融。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诗人怎么舍得呢?因此,诗人用了这样一 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达自己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同时,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诗人对延安必定会 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诗人人虽没有离开,但思想已经飞到了将来。诗人顺 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未来延安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 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赅,意深而情更深!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 5

14、 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 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巧用修辞,精妙传神。 答案示例:本诗中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表 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如“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 情。又如“母亲延安换新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再如“长江 大河起浪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 2善用比兴,感情深切。 答案示例:本诗大量使用了比兴手法

15、,而且努力使上句与下句在内容上有切近的联系。 “树梢树枝树根 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运用得贴切、自 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两句以羊羔吃奶喻战士成长, 十分亲切、自然,它不光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 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 作用。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拓展阅读:说说贺敬之的三门

16、峡梳妆台与回延安的异同。 三门峡梳妆台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 梳妆台啊,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6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