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_19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59386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热镇痛抗炎药_19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解热镇痛抗炎药_19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解热镇痛抗炎药_19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解热镇痛抗炎药_19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解热镇痛抗炎药_19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热镇痛抗炎药_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热镇痛抗炎药_19(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Antipyretic Analgesic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2,第一节 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 Analgesics,3,解热镇痛药的作用,解热 使发热的体温降至正常 镇痛,对慢性钝痛有良好的作用,常见的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等,4,解热镇痛药的作用部位,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发热的体温降至正常, 对正常的体温无影响,5,解热镇痛药的作用部位,作用于外周抑制环氧酶,对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常见的慢性钝痛有良好的作用,6,作用靶点,前列腺素(P

2、rostaglandine,PG),作用机理,抑制Prostaglandine的生物合成,实验依据,在体外有抑制Prostaglandine环氧酶的作用,解热镇痛作用与抑制环氧酶的活性相平行,7,前列环素及血栓素 的生物合成,8,9,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比较,解热镇痛药 镇痛药 作用部位 外周,中枢,作用靶点 环氧酶,阿片受体,不能代替吗啡类使用,它只对慢性钝痛有良好的作用,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无成瘾性,10,分类(结构),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安乃近),发现都较早 临床上应用的时间较久,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11,Aspirin 乙酰水

3、杨酸,阿司匹林,掌握,12,阿司匹林 结构和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2-Acetoxybenzoic acid),13,发现-早期历史,在公元前十五世纪Hippocrates 描述了咀嚼柳树皮可以减轻疼痛,14,发现-早期历史,在1838年Salicylic Acid首次从植物提取出来,15,发现-水杨酸,1860年Kolbe合成 开辟了一条工业生产的道路,16,发现-水杨酸,不久Salicylic Acid的衍生物在临床上使用,1875年水杨酸钠作为在临床上使用,1886年水杨酸苯酯应用于临床,18,17,阿司匹林 发现,乙酰水杨酸于1853年被合成 在1899年开始药用,19,18,

4、阿司匹林 合成,20,19,杂质-Salicylic Acid,未反应的原料,产品储存水解产生Salicylic Acid,检查法,用铁盐产生紫堇色,检查游离Salicylic Acid的存在,21,20,过敏性杂质,合成中可能有乙酰水杨酸酐副产物生成,可引起过敏反应,含量不超过0.003%(W/W)时,则无影响,22,21,其它杂质,药典规定应检查碳酸钠中不溶物,23,22,1, 水解及产物的变化 2, 氧化,3, 鉴别反应,阿司匹林 理化性质,23,水解及产物的变化,水解生成Salicylic Acid, Salicylic Acid较易氧化 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型有色物质 空气中可渐变为淡黄

5、,红棕甚至深棕色 水溶液变化更快 碱、光线、升高温度及微量铜、铁等离子可促进反应进行。,24,水杨酸的氧化,25,阿司匹林 鉴别反应 1,Aspirin 的水溶液加热放冷后,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堇色,26,阿司匹林 鉴别反应 2,Aspirin的碳酸钠溶液加热放冷后,与稀硫酸反应,析出白色沉淀,并发出醋酸臭气,28,27,阿司匹林 代谢,代谢主产物为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并以此从肾脏排出体外,29,28,Aspirin的代谢途径,29,百年来的临床应用,证明为有效的解热镇痛药 现仍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阿司匹林 作用,30,作用靶

6、点,不可逆的花生四烯酸环氧酶抑制剂,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具有强效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32,31,老药新用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最近研究还表明:对结肠癌有预防作用 其应用范围不断被拓展,33,32,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 可引起胃及十二指肠出血等症,游离羧基存在,将Aspirin制成前药(盐、酰胺或酯),34,33,Aspirin衍生物,贝诺酯,34,构效关系,Salicylic Acid阴离子是活性的必要结构,HO,O,如果酸性降低虽保 持其镇痛作用但抗 炎活性减少置换羧 基成酚羟基可以影响 疗效和毒性,OO,羧基与羟基的位置必须是邻位,36

7、,35,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扑热息痛,掌握,36,对乙酰氨基酚 结构和化学名,N-(4-羟基苯基)乙酰胺,(N-(4-Hydroxyphenyl)acetamide),37,发现-乙酰苯胺,在1886年发现乙酰苯胺,具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称退热冰并在临床,上使用 其毒性太大,可导致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和黄疸,在临床上已不用,38,发现-非那西汀,随后发现对氨基酚的羟基被醚化后,药理作用增强而毒性降低,在1887年合成非那西汀(Phenacetin),对头痛、发热、风湿痛、神经痛及痛经等效果显著,曾广泛用于临床,39,非那西汀被撤消,70年代发现Phenacetin对肾有持续性的毒

8、性并 可导致胃癌及对视网膜产生毒性,被各国陆续废弃使用,40,发现-Paracetamol,1893年上市的解热镇痛药 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发热、头痛、风湿痛神经痛及痛,经等 毒性低于Phenacetin,41,发现-Paracetamol,上市50年后发现是Phenacetin和Acetanilide 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在非那西汀被撤消后,成为主要用药,42,对乙酰氨基酚 合 成,43,对乙酰氨基酚 主要杂质,药典规定应检查对氨基酚,对氨基酚可与亚硝酰铁氰化钠试液作用呈色,44,1, 稳定性 2, 水解性 3, 鉴别反应,对乙酰氨基酚 理化性质,45,本品在空气中稳 定 水溶液中的稳定 性与溶液的pH值 有关,对乙酰氨基酚 稳定性,46,对乙酰氨基酚 水解性,在酸性介质中水解生成对氨基酚,47,对乙酰氨基酚 鉴别反应-1,水溶液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蓝紫色,48,对乙酰氨基酚 鉴别反应-2,芳伯胺特征反应,其稀盐酸溶液与亚硝酸钠反应后,再与碱性,b-萘酚反应,呈红色,49,苯胺类药物的代谢,u,u,50,代谢与不良反应,51,与Aspirin比较,解热镇痛作用与Aspirin相当 无抗炎作用,对Aspirin有过敏的患者,对 Paracetamol有很好的耐受性,,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