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阅读模拟试卷

上传人:yikuai****ou999 文档编号:88056999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阅读模拟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阅读模拟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阅读模拟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阅读模拟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阅读模拟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阅读模拟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阅读模拟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题一 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落木千山天远大,_(黄庭坚登快阁)(2)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作者)劝学)(3)杜甫月夜一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对妻子的思念、担忧的诗句是“_,_”。按要求选择。(5分)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小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壁。B. 晚生垂念师恩,本该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唯以贺卡一张,遥祝老师寿比南山!C. 老朽年近半百才得此千金,难免骄纵了些。今后定当严加管教,再不唐突。D. 听说朋友来访,王强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备下薄酒,

2、恭候各位光临。”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对观众来说,看综艺、追偶像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汲取正能量也是一大需求。从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屡受热捧,到最强大脑等节目选手被视为榜样,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上述棚内综艺, , , , , , 。在新一季的许多档真人秀中,我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明星地位正在弱化,文化与正能量输出的意识逐渐增强。在这个过程中正能量的传递变得更加重要户外真人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与观众获得共鸣户外节目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录制的限制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进行更多的自我观照A. B. C. D. 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

3、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小议“伪善”陈家琪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

4、”。“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

5、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

6、,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

7、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

8、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4. 第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5. 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A. 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B. 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痪。C. 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D. 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6. 第段画线句

9、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B. 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C. 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D. 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7. 第到第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8. 概括本文论证思路。(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阴翳礼赞(节选)日谷崎润一郎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馆,叫“草鞋屋”。这家餐馆的客厅历来不用电灯,以点燃古老的烛台而广为人知。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

10、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变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漆器上泥金的豪华绚烂的画面大半潜隐于黯淡之中,催发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而且,那闪光的肌理,于暗中看上去,映着摇曳的灯火,使得静寂的房间里,仿佛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将人引入冥想之中。假如阴翳的室内没有一件漆器,那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脉搏,真不知要减损几

11、多魅力啊!这正如榻榻米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水聚满了池子,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得纤细、幽微、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我每次端起汤碗来,就感到掌心里承载着汤汁的重量,我最爱那新鲜而温暖的情味。那感觉宛若手里捧着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胖乎乎的肉体。汤碗至今依然使用漆器,这是很有道理的。我把汤碗置于面前,汤碗发出咝咝声,沁入耳里。我倾听着这遥远的虫鸣般的声音,暗想着我即将享用的食物的味道,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堕入了三昧之境。这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来的无言的音乐所起的作用。漱石先生曾经在草枕一书中赞美羊羹的颜色,这么说来,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想之色吗?冰清玉洁的表层,深深汲取着阳光

12、,梦一般明净,含在嘴里,那感觉,那深沉而复杂的色相,绝非西式点心所能见到。奶酪等与之相比,何其浅薄、单调!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人将这种冰冷滑腻的东西含在嘴里的时候,感到室内的黑暗仿佛变成一个大糖块,在自己的舌尖上融化。哪怕是口感不佳的羊羹,这时也会平添一层特别的美味。细想想便会明白,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也许有人说,黯淡光线里的模糊之美不是真正的美。然而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造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夜

13、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最近大阪朝日新闻有文章嘲笑大阪府官员为了开辟高尔夫球场,滥伐森林,毁坏山丘。将深山老林里的暗影也要剥夺,简直是昧着良心造孽。不过,这也是一种牢骚话,我也深知今天的形势很难得,不管怎么说,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迈出了脚步,也就只好勇往直前了。然而,我们必须觉悟,只要我们皮肤的颜色不变,我们所承担的损失将永远压在自己的肩头。当然,我写这些的意思是,我想在某些方面,例如文学艺术等,或许也还有弥补这种损失的办法。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剥去室

14、内无用的装饰。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 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9. 赏析第段画线句。10. 分析第段引漱石先生在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的目的。11. 分析第段的作用。12. 评析第段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释: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渤澥:渤海的古称。13.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 B. 小令 C.

15、古体诗 D. 曲子词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15.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