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第三章-经济转型与就业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55061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X 页数:110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第三章-经济转型与就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第三章-经济转型与就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第三章-经济转型与就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第三章-经济转型与就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第三章-经济转型与就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第三章-经济转型与就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第三章-经济转型与就业(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2,错题讲解,1.劳动力超量供给,而经济增长缓慢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 A 突出问题 B 分配问题 C 消费问题 D 生产问题,答案:A 解析:(p37)。劳动力超量供给,而经济增长缓慢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突出问题。,3,错题讲解,2.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两种,即外延型和 A 内涵型 B 分散型 C 集约型 D 外延型,答案:A 解析:(p42)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外延型和内涵型。,4,错题讲解,3.国际上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依据是全要素生产率或 A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B 资金投入量 C 制度健全 D 资源配置合理,答案:A 解

2、析:(p42)国际上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增长方式的依据。,5,错题讲解,4.1956年至1978年,我国出现的经济波动的次数是 A 5 B 6 C 7 D 8,答案:B 解析:(p50)1956年至1978年,我国出现的经济波动的次数是6次。,6,错题讲解,5.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接近 A 30% B 35% C 40% D 45%,答案:A 解析:(p62)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接近30%,而发达国家则高达60%至80%。,03,第三章 经济转型与就业,第三章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本章是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的第三章。 A 考点: 1学习了解经济

3、转型理论; 2.对我国经济的全面转型有一定认识; 3.了解经济转型与就业的关系。 C 易出题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本章知识结构框架图,本章目录,经济转型理论,第一节,12,(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 1.含义: 简称转型、社会转型,是指某个经济社会系统(通常为国家或地区)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时期的运行状态。 2、实质内容:一种新的制度体系取代旧的制度体系。 经济转型(transition)或经济转轨(transformation)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实质上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主要包括渐进和激进两种转型方式。我国将转型理解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

4、体制的转变。,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13,(二)经济社会转型的外延 1、从主导产业变迁的角度看: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转型 2、从经济环节变迁的角度看: 传统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14,(二)经济社会转型的外延 3、从资源配置手段/经济体制角度看: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从城乡关系变迁上看: 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 4、从社会(文化)结构变迁的角度看: 一元化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型 5、从政法制度变迁的角度看: 专制/威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1

5、5,(三)狭义上的社会转型: 特指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转型: 1、从内容上看: 经济体制转型: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政治转型:威权社会民主社会 社会(文化)转型:一元化社会多元化社会,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16,(三)狭义上的社会转型: 2、从转型方式上看: 激进式转型休克疗法 渐进式转型先经济,后政治,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17,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萨克斯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最早提出。玻利维亚是南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由于长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府经济政策不断失误,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大量积累而又得不到解决,1985年终于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一、经济

6、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18,休克疗法 受聘于危难之际的萨克斯,大胆地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进一步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将部分公营 部门和企业民营化,重新安排债务和接受外援等等。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概括为三化,即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

7、19,1、稳定化 所谓稳定化就是通过严厉的紧缩性财政和金融政策以及一系列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强制性措施,迅速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 经济秩序,使宏观经济趋于稳定。,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20,2、自由化 所谓自由化就是通过“一步到位的价格改革”实现价格的自由化,通过废除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实现对外贸易的自由化,以及通过 放弃外汇管制和垄断,实现外汇的自由化。实行价格、对外贸易和外汇自由化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启动市场机制,使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21,3、私有化 所谓私有化就是通过归还、出售、租赁、股份制改造等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经济民营化,

8、最终塑造和确立市场经济的主体。萨克斯认为只有采纳这种包括三化 的休克疗法,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22,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成功实施 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最初实施,收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效。该疗法实施不到一周,恶性通货膨胀便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1986 1987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015%,1988年为21.5%,1989年为16.6%。国民经济经过短暂的下降也逐步回升。实行休克疗法的第一年,即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9%,但随后几年都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势头。同时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债务

9、问题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并最终使玻利维亚克服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初战告捷,为萨克斯赢得了较高的声誉。玻利维亚发生的惊人变化,被世人称为“玻利维亚奇迹”,萨克斯本人也被誉为“国际金融界的金童”,休克疗法也由此享誉世界,备受世人瞩目。,一、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23,(一)制度变迁理论 1、概述: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旨在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的理论,并最终把制度因素纳入解释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中来。 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诺思称之为“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旨在提供一种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

10、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潜在收入),或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二、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24,(一)制度变迁理论 2、制度变迁的分类及特点 依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包括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称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个基本类型。,二、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25,(一)制度变迁理论 2、制度变迁的分类及特点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 改革主体来自基层。 程序为自下而上。 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 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向后推移。 在改革的顺序上,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

11、改革相结合和从外围向核心突破相结合。 改革的路径是渐进的。,二、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26,(一)制度变迁理论 2、制度变迁的分类及特点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有: 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 程序是自上而下的 激进性质 具有存量革命性质,二、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27,(二)亨廷顿的现代化动乱论 1、概述: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性产生稳定,但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这一著名的命题。,二、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28,(二)亨廷顿的现代化动乱论 2、主要内容: 现代化过程必然造成两种结果: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但这两者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社会动员会提高人们的期望值,经济发展则会提高社会满

12、足人们期望的能力。然而,一般来说,社会动员往往比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这样,“需求的形成”与“需求的满足”之间就会形成一个落差,这种落差会使人们产生“社会挫折感”。另外,如果社会上纵向和横向流动的渠道畅通,这种“社会挫折感”也许会得到缓解。否则,它会促使人们通过政治参与向政治体系施加压力。如果在这种政治参与迅速扩大的同时,该社会的政治制度化水平仍未相应提高,就会造成社会政治动乱。,二、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29,(一)经济利益潜在利润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法律、政策等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另一种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三

13、、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0,(一)经济利益潜在利润 拉坦认为,当现存的制度供给不适应制度需求时,就会出现制度非均衡,而制度变迁是对制度非均衡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和结构的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即出现了一个新的盈利机会。而这种制度变迁自然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三、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1,(一)经济利益潜在利润 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变迁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只要存在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大于成本,就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实质就是追求盈利机会。,三、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2,(二)政治利益 科举制

14、度的存废 1、利: 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素质,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合法性和稳定性; 形成了“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沟通朝廷与基层社会,有效地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稳定性; 塑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3,(二)政治利益 科举制度的存废 2、弊: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民主革命; 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4,(三)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加速了国家工业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突显,诸如经济

15、效率低、创新能力弱、经济结构性失调、民众生活水平低等。,三、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5,(三)市场经济 事实表明,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体制。它一方面给西方主要国家带来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增长。,三、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6,(三)市场经济 经济转型完成的标志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的发展报告指出:“建立一种能使生活水平长期得到提高的繁荣的市场经济”,“这是一种深入到规范行为和指导管理的体制转型,既是社会转型,也是经济转型”,三、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7,(三)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

16、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发生相应的转变。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当加强。,三、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因: 潜在利益的诱致,38,经济转型绩效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新制度结构下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变动等,总之,经济转型绩效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程度和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为衡量标准。,四、经济转型绩效的衡量,39,世界银行对经济转型绩效的衡量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 1、自由化 2、产权化和企业改革 3、机构和社会改革,四、经济转型绩效的衡量,我国经济的全面转型,第二节,41,(一)改革的启动阶段 原有的经济体制 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中国,虽然也存在少量的市场调节,但总体上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体制转轨这个角度来分析,就是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一种全新的体制模式。,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42,(一)改革的启动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以安徽省凤阳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