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51721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针灸临床教研室 雒成林,2011年11月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学术年会,承载两千年古老命题 引领新世纪健康医学,中医治未病,撰写本文的背景,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录,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我

2、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撰写本文的背景,迎接21世纪的挑战,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撰写本文的背景,国乱思良将 家贫念贤妻 今日呼唤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中医治未病,撰写本文的背景,中医治未病,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是中医预防保健的显著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师学术水平臻于 “上工”境界的主要标志。 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3、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总第3168期(2009年8月6日),中医治未病,随着中医学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针灸临床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治疗病种不断增加,参与重大医疗卫生事件的程度逐步加深,在阻止病程进展方面表现出了特有的优势。 预防保健和阻止病程进展恶化的思想与方法,中医学则称之为“治未病”。,如何在针灸临床贯彻实施 治未病理念,一、治神守气,养生为先 二、规避邪气,顺应四时 三、调摄饮食起居,适中不偏为贵 四、辨别体质,防好发之病 五、无病预防,欲病防起,才病即治,治未盛之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一、治神守气,养生为先,针灸临床最核心、最深奥

4、的莫过于治神守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 守神对于针刺治病的重要性。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治神是针刺治病的先决条件。 什么是神,如何治神? 灵枢本神总体上论述了神的含义与化生形成,又分别论述了各种“神”的不同情形及其各自的功用含义,同时明确提出了“智者”养生的原则与方法,告诫针灸医师首先自己必须遵循养生之道。这对针灸临床具有哲学性的指导意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治神守气,养生为先,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核心特色,是对文人学士的基本要求,而对“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医者,更赋予特殊的含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志

5、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道,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得“道”便是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就是“上德”。 这里不但提出了道和德的概念,而且也指出了如何合道以全德的方法。既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又要在日常生活中“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样则外邪不侵,体气和平。这不但是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也是对针灸医师的最基本的要求。,坤势健行,厚德自强,一

6、、治神守气,养生为先,作为针灸医师,首先必须做到治神合道,守气养生。 治神守气不但是一般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更是针灸医师针刺治病首先要练习的基本功;不但针灸医师自己要完全掌握,还应强调患者治神守气,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即灵枢本神所谓“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坤势健行,厚德自强,二、规避邪气,顺应四时,治未病理念体现在针灸临床上,既重视采取积极的方法与措施来养生保健和及早适时治疗,防止病情演化传变,更强调时时刻刻注意规避邪气,勿使外邪侵袭人体。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指出人们应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同时,首先强调了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灵枢九宫八风:“谨候虚风而避之。避

7、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 中医学固然有很多确有很好效果的养生保健方法,如清静养神、呼吸吐纳、导引按跷等。但如果仅依靠这些方法,或片面夸大这些方法的作用,甚至有恃无恐,而不谨避邪气,那是绝对不行的。 针灸治病,切切不能忽视这一点,不能因为有了针灸治疗的技术保障就可以不顾邪气的侵袭。规避邪气以预防疾病的方法在针灸临床要必须要遵守。,二、规避邪气,顺应四时,避邪防病保健还要顺应自然四时阴阳的变化。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四时养生保健是中医学的另一显著特色,也是中医养生的一项基本原则。 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的内经名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8、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二、规避邪气,顺应四时,治神守气,合道全德以养生的圣人也不敢有违四时阴阳之自然规律。 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亦即中古之际的已达到“淳德全道”境界的“至人”,也只有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才能游行于天地之间。,三、调摄饮食起居, 适中不偏为贵,疾病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饮食起居的调摄是

9、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灵枢玉版:“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积微之所生”指痈疽脓血等是由于平时不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摄,些微的不适不予以足够的重视,最终积累成了大病。 “圣人自治于未形”者,即治未病也。 上古天真论反复申述的治神合道全德养生的圣人,时刻不离饮食起居的调摄。即“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三、调摄饮食起居, 适中不偏为贵,灵枢师传详细讲述了调摄衣食寒温的具体方法:“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

10、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 只有做到寒温中适,才能使真气保持平和淳正而不致邪僻,即“气得和乃为真,气失和则为邪”。 这些都是在针灸临床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否则针灸治疗只救得一时而救不得一世。,四、辨别体质,防好发之病,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其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对某些致病因子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1、,2007:65,四、辨别体质,防好发之病,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治未病也一样要辨证论治,而辨别体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的疾病有易感性和好发性。 灵枢本脏:“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者。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善常病也。薄厚美恶,皆有其形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要注意通过观察外在的形态表现,了解五脏六腑的大小、高下、坚脆、正偏,辨识不同人容易患的疾病种类,有准备的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四、辨别体质,防好发之病,不同年龄阶段,也有相应的不同的好发疾病,针灸治未病也须注意

12、这一特征。 甲乙经卷之一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害则病行,失则忧矣。凡人之大忌常加九岁。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失则忧矣。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顺逆矣。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别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则刺约毕矣。” 作为临床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手段,也必须时刻遵守这一规律。所以说“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别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则刺约毕矣”。,五、无病预防,欲病防起,才病即治,治未盛之病,中医治未病学的角度讲,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疾病的形成、发生、进展、恶化或痊愈,可分为无病、欲病、才病、病

13、盛、康复等若干个阶段。,无病预防,如果说治神守气、合道全德是通用的养生保健方法,那么,采取积极的医疗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相对于药物来说针灸则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云:“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矣”。 窦材扁鹊心书曰:“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张杲医说中言:“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孙思邈千金方曰:“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这种穴位艾灸和治神守气都是无病预防的重要手段。,欲病防起,欲病防起是指疾病即将要发作而尚

14、未发作时,应抢抓时间,积极治疗,防止发作。 素问刺热篇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颔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身体尚未发热而发热的迹象已见,就该及时针刺防止病起。 对于间隔发作性疾病,应当掌握其发作的时间规律,在其发作之前,准确把握先机,在且发而尚未发之时针刺治疗。 素问疟论:“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乃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已发,为其气逆也。” 这一观念不仅限于针灸临床,方药治疗至今也奉为圭臬。 张氏医通记载的夏月三伏药物穴位贴敷法,预防冬季哮喘发作,现已成为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一种

15、主要手段普及应用,这也是预防疾病发作的有效的治未病手段。,才病即治,才病即治,是说疾病刚一发作,就应该即刻治疗,不使其发生传变进展,而且此时疾病还较容易治愈。,“才病”一词尚未见有人专门论述,笔者抽提自金匮要略脏腑经脉先后病脉证第一:“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亦是讲治未病的一个层次或者说阶段。 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说:“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是说才得之病,邪气尚未和人体气血相搏结,无有固定之处,比较容易治疗,故应当及时地逢而泻之,及时治愈。,治未盛之病,治未盛之病,即在疾病演变还没有到盛重阶段就设法治愈。,如外感病都有一

16、个随着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而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治疗就因该治在轻浅阶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治未盛之病,从治未病的具体方法上来说,既要及时治疗,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或其未盛之时,即“卒然逢之,早遏其路”,但还要注意谨候时机,选择适当的方法。当邪气方袭,其势冲盛之时,不能逢迎泻邪。 素问离合真邪论:“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