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七)急性中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48899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医学(七)急性中毒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急诊医学(七)急性中毒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急诊医学(七)急性中毒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急诊医学(七)急性中毒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急诊医学(七)急性中毒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医学(七)急性中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医学(七)急性中毒(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急性中毒,第一节:概论,一、中毒的概念: 引起中毒的物质称为毒物。当任何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进入人体内,当其含量超过组织、细胞的耐受能力,引起机体器质性和(或)功能性损害的病理过程称为中毒。外源性毒物主要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微生物、动物植物等;内源性主要包括各种代谢产物等。,毒物的概念并非是绝对,一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例如作为药品的西地兰在应用剂量恰当时为药物,过量时则转化为毒物。砒霜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毒物,但小剂量使用则可治疗癌症。,临床上最常见的中毒为外源性毒物中毒。人们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剂量及产生中毒症状的程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是剧毒或大量毒物在短期内进入人

2、体,在机体组织器官相互作用而发挥急性毒性作用,致使人体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损害。其后指毒物小量多次缓慢进入人体,并在体内逐渐蓄积而引起的中毒,因此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易引起误诊和漏诊。本节主要讨论急性中毒的典型表现和急诊救治。,二:毒物的分类,毒物按其来源主要分为生物性毒物及化学性毒物两大类。依据毒物的来源和用途分为以下几类:,工业毒物: 金属类及其化合物:如砷、汞、铅、钡、铬等 刺激性气体: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等 窒息性化合物:如氰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有机化合物:如甲醇、四氯化碳、苯酚等 农药: 杀虫剂:如有机磷、氯、氮等杀虫剂 杀鼠剂:如毒鼠强、氟乙酰胺等, 除草剂:如百草枯

3、、敌稗等,动、植物性毒物 植物性毒物 含生物碱类植物:如乌头、曼陀罗、马钱子等 含甙类植物:如万年青、苦杏仁等 含毒蛋白类植物:如蓖麻子、巴豆等 含萜及内酯类植物:如苦楝子、雷公藤等 含酚类植物:如大麻子、狼毒等 含其他毒素类植物:如半夏、白果等 其他:如毒蕈、油桐子等 动物性毒物:如蛇毒、毒蜘蛛、生鱼胆等。 治疗性药物类:如阿托品、巴比妥类、地高辛等 食物或误食其它物品 食物:食用变质食物、含细菌和(或)毒素的食品,如食物中毒 其它物品:误食常用的化学品如化妆品、洗涤剂、消毒剂等也会引起中毒,三:毒物的毒性,毒性:指毒物接触、进入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是引起机体中毒作用的主要因素。毒性和不同毒

4、物类型密切相关,毒性主要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有关。临床通常用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来衡量毒物的急性毒性指标,常用的指标有半数致死剂量(half lethal dose,LD50)、最小致死剂量(minimum lethal dose,MLD)、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致死剂量越小,其毒性越大。,四: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毒物的吸收: 吸收:毒物从人体接触部位进入血流的过程称。影响毒物吸收因素主要与吸收方式及吸收部位及有关,如胃酸多少、胃内食物等都会影响毒物的吸收。毒物吸收的快慢及吸收多少与中毒发生与否、发生快慢、毒物进

5、人体内时间、中毒的程度、毒物在吸收局部的存留等有关。毒物吸收后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有特殊亲和力的毒物积聚并作用于相应组织器官。,(1)经消化道吸收:可溶性毒物都可经消化道吸收,是误服和自服中毒的重要途径。 (2)经呼吸道吸收:是气体和易挥发性毒物、气溶胶、粉尘类毒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因肺泡总面积很大,毒物常迅速大量地弥散经血液直接进入体循环,所以毒性作用发生迅速,常在瞬间到几分钟内即出现中毒症状。 (3)经皮肤粘膜吸收 通常是误接触或职业性中毒的主要途径,一般吸收较缓慢。但是经黏膜亦可迅速吸收,如口腔黏膜。 (4)经注射吸收:静脉、皮下、肌肉及体腔注射。以静脉注射毒性作用发生最快。,2毒物在体内

6、的生物转化 毒物被吸收后,在组织器官内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体内代谢。绝大多数毒物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主要有两个过程: (1)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过程。 (2)结合过程。 经过这两个过程多数毒物毒性降低或解毒。但是有一部分毒物经氧化后毒性将变得更大。如有机磷农药对硫磷可经氧化转变为毒性更大(300倍)的对氧磷。,3毒物的排泄: 毒物从机体内排出的过程称为排泄。毒物通过排泄器官和/或分泌器官以被动扩散或主动分泌的方式排出体外。少数毒物以原型排泄,但多数毒物则以原形及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体外。,毒物可以经过肾脏、呼吸道、汗液、乳汁、唾液等分泌物排泄,其中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大多数毒物都可

7、经肾脏排泄,因而肾脏易受毒物的损害。应注意的是有些毒物经过肝胆排泄时,可以经肝肠循环途径再吸收,导致这些毒物的排出延缓,并可增加其毒性。另外经乳汁排泄可引起婴儿中毒,是哺乳期婴儿急、慢性中毒的重要途径。,(四)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因素。 1毒物因素 毒物中毒与进入剂量、毒物种类、毒物的理化性状(影响毒物的吸收)及毒 物之间相互作用有关。吸收量越大、毒性作用 越强;气态毒物作用最快,液态次之,固态最慢;毒物脂溶性越大,溶解度就大,毒物作用 就越强。,2机体因素 毒物中毒与中毒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对毒物的敏感性及是否长期接触毒物等因素有关。老

8、年、儿童、孕妇、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下易中毒。长期药瘾者,对该药的耐受明显增加。如长期服用安定者,中毒剂量明显增大。 3毒物吸收途径 毒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毒物的吸收不同。吸收速度越快,中毒症状发生越早、越重。一般血管内注射中毒最快,经呼吸道吸入、腹腔内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灌注依次减慢。 4中毒环境 一些毒物在环境温度升高时毒性增加。湿度可使毒物更易吸收,使中毒更易发生。,(五)中毒机理 毒物一般以两种方式作用于机体:毒物接触部位的局部作用;毒物吸收入血引起机体器质性和功能性损害的全身作用。,1局部刺激和腐蚀 如强酸、强碱有强烈的水解作用,造成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2缺氧

9、某些毒物可以引起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或抑制呼吸中枢,影响呼吸功能;一些毒物引起血液成分改变,如一氧化碳产生碳氧血红蛋白等;氰化物抑制组织细胞呼吸,这些均可导致缺氧。引起脑、心血管功能严重损害和其它组织细胞损害等,可表现为意识障碍、循环衰竭、休克等。 3干扰酶活性 某些毒物如有机磷农药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使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堆积而出现中毒。,4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某些毒物如烷化剂芥子气进入细胞内与核酸、蛋白质结合而干扰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造成细胞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5对组织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毒物可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如百草枯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10、可导致肺纤维化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6竞争受体 某些毒物如箭毒与N2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功能阻断,产生骨骼肌麻痹。,(六)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与毒物的种类、毒性、中毒剂量、中毒途径、中毒时间相关。常见一些特殊症状与可能毒物如下: 特殊症状 : 紫绀:常见于亚硝酸盐、伯喹、硝酸盐、甲脒类杀虫剂中毒。 有机磷、水杨酸、拟胆碱药、吗啡类 皮肤湿润:有机磷、水杨酸、拟胆碱药、吗啡类 黄疸:毒蕈、鱼胆、四氯化碳、百草枯等 颜面潮红:常见于阿托品、硝酸甘油、抗胆碱药、乙醇中毒。 皮肤黏膜灼伤:强酸、强碱、甲醛、苯酚、百草枯等腐蚀性毒物 口唇樱桃红色:多见于一氧化碳中毒,特殊气

11、味: 酒味:见于甲醇、乙醇等中毒 甲醛味:见于甲醛、水合氯醛等中毒 氨味:见于氨液、硝胺等中毒 芳香味:见于芳香类有机化合物 蒜臭味:见于有机磷农药、氟乙酰胺、黄磷、铊等中毒 苦杏仁味:见于苦杏仁、氰化物等中毒 苯酚味:苯酚和甲酚皂溶液 流延:见于有机磷农药、硫化氢、拟胆碱药等中毒。 口干:见于阿托品类、麻黄碱等中毒 谵妄:见于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毒品戒断综合症等中毒,昏迷:见于镇静催眠药、乙醇、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等中毒。 抽搐或惊厥:多见于毒鼠强、氟乙酰胺、中枢兴奋剂、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中毒 肌纤维颤动:有机磷、有机汞、有机氯、汽油、乙醇、硫化氢等 精神异常:二硫化碳、一氧化碳、有机溶剂

12、、乙醇、阿托品抗组胺药和蛇毒等 瞳孔变化: 扩大:见于颠茄类、阿托品、抗组胺药、甲醇、乙醇、苯、等 缩小:见于有机磷农药、阿片类、镇静催眠药等中毒 呼吸异常: 呼吸过快过深:见于CO2、呼吸兴奋剂、水杨酸类、抗胆碱药等中毒 呼吸抑制或麻痹:可见于阿片类、镇静催眠药、全身麻醉药、一氧化碳、蛇毒等中毒 肺水肿:刺激性气体、磷化锌、有机磷杀虫剂、百枯草等 视神经(炎)变性:多见于甲醇、一氧化碳、硫化氢、三氯乙烯等中毒。,心肌损害:可见于砷化物、有机磷农药、氟乙酰胺、洋地黄、雷公藤等中毒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阿托品、颠茄、氯丙嗪、拟肾上腺素药 心动过缓:洋地黄类、毒蕈、拟胆碱药、钙离子拮抗剂、受体阻滞

13、剂 心脏骤停:直接作用于心肌:洋地黄、氨茶碱、土根碱等 尿色异常 蓝色:见于亚甲篮 棕色、黑色:见于亚硝酸盐 樱红色、棕红色:见于安替比林 缺氧:窒息性毒物 出血:阿司匹林、氢氯噻嗪、抗肿瘤药,应注意,不同毒物进入机体可以有相同的临床表现,而同一种毒物可因不同的吸收途径、摄入量、中毒时间、个体差异而临床表现也不同。因此不能单靠一项或几项症状而简单下结论,必须综合分析判断。,(七)诊断: 中毒的诊断应详细询问毒物接触史,尽可能找到残留的毒物或毒物容器,为诊断提供线索。应注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毒物检测作出诊断。由于毒物检测有时相当困难,诊断中不能完全依靠毒物检测。要注意临床症状中的

14、特性与共性,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对病人可能引起中毒的物品和分泌物、排泄物留取标本,为进一步的毒物检测作好准备。,治疗 一、治疗原则: 迅速脱离毒源,维持生命体征; 有效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再吸收; 早期足量使用特效解毒剂; 积极对症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二、急救方法 1.迅速脱离毒源,维持生命体征 迅速切断毒源、脱离中毒环境,如有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有呼吸道阻塞立即通畅呼吸道并供氧等。 2.有效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再吸收。 (1)脱去染毒衣物,彻底清洗染毒皮肤粘膜,一般使用温水清洗。,(2)经口中毒者,应催吐、洗胃,以彻底清除毒物。催吐法适用于神志清醒的患者,有物理催吐

15、和药物催吐。物理刺激催吐可以使用压舌板或其他钝形器物刺激软腭、咽后壁及舌根部催吐。药物可使用吐根糖浆,成人口服30ml、儿童1015ml,30min内可使大部分患者呕吐。昏迷、腐蚀性毒物、石油蒸馏物、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主动脉瘤、孕妇等禁用催吐法;,洗胃是抢救经口服中毒时使用最多的方法。一般6h以内应及时洗胃。洗胃方法有手工洗胃、洗胃机洗胃。胃管置入后应先抽后洗。每次注入洗胃液约300ml500ml,要注意出入液平衡。一般每次需洗胃液10L20L,洗至出胃液清澈。在毒物未明时,洗胃液一般选用清水,水温约37左右(常用洗胃液见表)。,(3)导泻与灌肠:促使进入肠道的毒物尽快排出。一般清醒病人使用硫

16、酸镁,每次1530g,稀释成200ml口服。昏迷病人应用10%甘露醇250500ml在洗胃后从胃管中注入进行导泻。对于抑制肠蠕动的毒物,如巴比妥类、重金属类及口服导泻效果不佳的患者,可用1温皂水约1000ml做高位连续清洗灌肠。,(4)利尿排毒:主要用于已经吸收的毒物的排泄,对某些药物中毒有效,如苯巴比妥类、异烟肼、水杨酸制剂、奎宁、溴化物、苯丙胺类等中毒,而对农药中毒多无效。 (5)血液净化疗法:为中毒治疗的重要措施。主要有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3.早期足量使用特效解毒剂 解毒剂分为:解毒剂、拮抗剂、络合剂。根据不同毒物选择不同的解毒剂。常用的特效解毒剂有见表,4. 积极对症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 (1)高压氧:主要适应于一氧化碳中毒。 (2)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强机体应激能力,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液体渗出,抑制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减少细胞损害。用于中毒性脑病、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原则:早期、足量、短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