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讲稿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48665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5.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电图讲稿4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心电图讲稿4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心电图讲稿4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心电图讲稿4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心电图讲稿4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电图讲稿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电图讲稿4(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左房肥大,P波后部分代表左心房除极向量,左房肥大时主要表现为除极时间的延长,心电图表现,1、aVR 、aVL导联P波增宽 0.12s,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aVL导联明显又称“二尖瓣型P波” 2、V1导联P波常称正负双向,负向波较深,V1导联Ptf值- 0.04mm.s,(三)双心房肥大,P波增宽0.12s,振幅0.25mV V1导联P波高大,双向,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值范围,(三)左心室肥大,解剖特点: 1、左心室位于心脏的左后方 2、左心室壁明显厚于右心室(约3倍) 3、心室综合向量表现为左心室占优势的特征,心电图表现,左室肥大时,左室优势更为突出 QRS波群电压增高,V5

2、或V6的 R2.5mV或V5 R+V1S4.0mV(男)或3.5mV(女)R波1.5mV aVLR1.2mV,aVF R 2.0mV,额面心电轴左偏 QRS波群时限延长到0.10-0.11s,但0.12s R 波为主的导联(V5、V6),ST 段可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低平、双向或倒置 S波为主的导联(V1)可见直立的T,当 QRS 波群电压增高,同时伴ST-T的改变者,称为左室肥大伴劳损 左室高电压加上述其它阳性指标之一即可诊断为左室肥大,否则应慎重,(四)右室肥大,V1 R/S1,V5 R/S1或S较正常加深;重度肥厚V1可呈qR V1 R+V5 S1.05mV(重者1.2mV)

3、 aVR R/q 或 R/S 1, R 0.5mV 心电轴右偏+90重者 +110,右室肥大伴劳损:上述心电图改变的同时伴V1、V2 T双向、倒置,右室流出道的梗阻(COPD),1、V1-V6均呈rS(R/S1),即所谓的极度顺钟向转位 2、导低电压,电轴右偏+90 3、结合临床(病史),(五)双心室肥大,大致正常心电图,由于双侧心室电压同时增高,相互抵消 表现为一侧心室肥大,另一侧则被掩盖 双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既有右室肥大的特征(V1R为主,电轴右偏)又有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V5 R/S1 , R振幅增高),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概述:心肌缺血将影响心室的复极在心电图上与缺血相对

4、应的导联表现出ST-T 的改变。其类型取决于缺血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和部位,(一)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正常情况下,心室肌复极是从心外膜向心内膜 ST段代表心室的缓慢复极过程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1 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缺血对应的导联出现高大的T波,通常升支与降支对称,如: 下壁心内膜下缺血时、aVF高大直立的T; 前壁心内膜下缺血,V3、V4高大直立的T;,机理: 由于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使复极更加延迟,原来存在与心外膜复极向量相抗衡的心内膜向量减小或消失使T向量增加,出现高大的T波,2、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缺血区对应导联记录到倒置的T 机理:外膜下心肌层缺血,致使复极顺序发生逆转,心内膜

5、先于心外膜,膜外电位为正,缺血的心外膜心肌尚未复极,膜外电位为负性,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下壁心外膜下缺血,、aVF出现倒置的T; 前壁心外膜下缺血,胸前导联出现T波倒置,(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除表现为T波的改变之外,损伤型ST段改变 表现为 ST段压低 ST段抬高,心肌损伤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位于心外膜的导联表现为ST段压低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导联,ST段抬高,对侧部位导联表现为相反的ST段改变,心绞痛ST段改变的机理,ST段的表现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关,发生的机理也不

6、完全相同,轻度缺血,细胞内K,1、一般心肌缺血(典型心绞痛),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部位导联ST段压低,2、心肌严重缺血,严重缺血,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细胞内K,缺血部位导联ST段抬高,3、透壁性心肌缺血,表现为心外膜下缺血或心外膜下损伤类型: (1)心外膜缺血范围大于心内膜 (2)检测电极靠近心外膜缺血区 (3)心外膜缺血的表现,(三)临床意义,心绞痛发作时可表现出ST-T 的改变,平时正常。 少数患者发作时心电图也表现为正常或轻度ST-T的改变,典型心绞痛发作:缺血部位导联显示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和/或T波倒置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持续和恒定的缺血型ST段改变(水

7、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和/或T波低平双向、倒置,冠状T:倒置、深尖、升肢与降肢对称 变异型心绞痛:ST段抬高,高耸T,(四)鉴别诊断,ST-T改变代表非特异性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 冠心病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 排除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电解质紊乱、药物(洋地黄奎尼丁)、植物神经紊乱,第五节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及机制,缺血,损伤,坏死,1、缺血型改变,心内膜面缺血:T波高而直立 心外膜面缺血 :对称性T波倒置 对称性改变:前壁正后壁,2、损伤型改变,ST段弓背向上抬高,形成单向曲线 (1)损伤电流学说 (2)除极受阻学说,3、坏死型改变,细胞变性,坏死,丧失了电活动 面向坏

8、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宽度0.04s,深度1/4R)或呈QS型,缺血型T波改变较常见,对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差 损伤型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较强,也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典型的坏死波是心肌梗死较可靠的诊断依据 上述三种变化同时存在,心肌梗死基本可以确定,(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心肌梗死的诊断 1、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2、动态演变,分 期,早期 (超急性期),急性期,陈旧期 (愈合期),近期 (亚急性期),1、早期(超急性期),高大的T波 ST段斜型抬高,与高耸T波相连 QRS波振幅增高,轻度增宽,未见Q波 发生于梗死后数分钟,可持续数小时,2、急性期,高耸T波开始降低 出

9、现异常Q波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显著时呈单向曲线,随后下降,直立T波开始倒置,渐加深,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缺血型T波倒置同时并存 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天,持续数周,3、近期,坏死型的Q 波 缺血型T波改变,T波由深倒变为浅倒 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到基线 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4、陈旧期,残留坏死型Q波,可以变浅,甚至消失 ST段恢复正常 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三)心肌梗死的定位,主要根据坏死图形(异常Q波或QS波)出现的导联作出定位诊断,(四)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图形改变和监别诊断,非Q波型心肌梗死:非透壁心肌梗死,ST-T呈规律的动态演变,无Q波形成 心肌梗死合并其它病变:室壁瘤 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1、单纯ST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 心包炎 变异型心绞痛,异常Q波 1、感染、脑血管意外,短暂“QS”或“Q” 2、心脏位置的改变(横) 3、束支阻止 4、左右心室肥大 5、心肌炎、心肌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