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_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48474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_2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_2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_2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_2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_2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_2(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遗传(inheritance)和变异(variation)是生命的最本质特性之一,遗传型:,表型(表现型):,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及基因,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 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等生物 学特征的总和。,表型是由遗传型所决定,但也和环境有关。,表型饰变:,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 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遗传型变异(基因变异、基因突变):,遗传物质改变,导致表型改变 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 (自发

2、突变频率通常为10-6-10-9),经典试验1.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一、遗传物质的鉴定,经典试验2. 噬菌体侵染试验,经典试验3. 植物病毒重建试验,核酸是遗 传物质。,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一、基因突变(genemutation),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泛指细胞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突变几率一般很低(10-610-9),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菌株,简称野生型。,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又称突变体或突变型。,突变株(mutant),野生型菌株(wild type str

3、ain),(一)突变类型,凡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株。,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 mutant),非选择性突变株(non-selective mutant),反之。,表型,基因型,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微生物表型变化 的突变型及其分离,link1,突变株的表型,非选择性突变株,选择性突变株,抗性突变型(株),营养缺陷型(株),条件致死突变型(株),形态突变型(株),抗原突变型(株),产量突变型(株),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例如,突变率为10-8的, 指该细胞在1亿次细胞分裂中,会发生1次突变。,某一单位

4、群体在每一世代(即分裂1次)中产生突变株(mutant,即突变型)的数目来表示,例如,一个含108个细胞的群体,当其分裂为2108个细胞时,即可平均发生一次突变的突变率也是10-8。,(二)突变率(mutation rate),突变一般是独立发生的。,某一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影响其他基因的突变率。,同一细胞中同时发生两个基因突变的几率是极低的。,(三)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7个共同点,(1)自发性,各种性状的突变, 可在无人为的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2)非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 无直接的对应关系。,这是突变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3)稀有性,自发突变虽可

5、随时发生, 但其突变率却是极低和稳定的,一般在10-610-9间。,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它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5)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mutagen)的影响而大为提高(10105倍)。,(4)独立性,基因突变后的新遗传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向突变(forward mutation),也可发生相反的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或back mutation ,也称回变)。,(7)可逆性,(6)稳定性,(四)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 的实验证明,如何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1.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又称波动试验或

6、彷徨试验。1943年,S. E. Luria和M. Delbrck根据统计学的原理,设计实验。,Salvador Luria,Max Delbruck,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9,甲管,乙管,(五)基因突变及其机制,仅影响一对碱基,影响一段染色体,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1.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都称诱变剂(mutagen)。,(1)碱基的置换(substitution),碱基的置换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

7、所置换,属于典型的点突变(pointmutation)。,染色体的微小损伤(microlesion),碱基的置换,转换(transition),颠换(transversion),一个嘌呤,另一个嘌呤,一个嘧啶,另一个嘧啶,一个嘌呤,另一个嘌呤,一个嘧啶,另一个嘧啶,置换的机制, 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一类可直接与核酸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诱变剂,在体内(in vivo)或离体(in vitro)条件下均有作用。,各种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等,硫酸二乙酯(DES), 甲基磺酸乙酯(EMS),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N-甲基-N-亚硝基脲, 乙烯亚胺,环氧乙酸,

8、氮芥等。,亚硝酸,羟胺,它们可与一个或几个碱基发生生化反应, 引起DNA复制时发生转换, 能引起颠换的诱变剂很少。,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引起这类变异的诱变剂都是一些碱基类似物(base analog)。,5-溴尿嘧啶(5-BU)、 5-氨基尿嘧啶(5-AU)、 8-氮鸟嘌呤(8-NG)、 2-氨基嘌呤(2-AP) 6-氯嘌呤(6-CP)等。,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分子中 后而引起的,故是间接的。,(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phas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

9、使其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阅读框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变株(frame-shift mutant)。,DNA分子的微小损伤,点突变,能引起移码突变的有效诱变剂吖啶类染料,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氨基吖啶,ICR类的化合物,由吖啶类化合物诱发的移码突变及其回复突变图示: (双线部分代表正常密码子,单线部分表示不正常), 正常DNA链上的三联密码子:, 第三个密码子中增添一个碱基后的三联密码子:, 在第二个密码子上缺失一个碱基A后引起的变化:, 增添一个碱基和缺失一个碱基后,其后的密码子又恢复正常:, 如缺失三个碱基,也只引起一段密

10、码子不正常:, 增添三个碱基后,只引起一段密码子不正常:,吖啶类化合物引起移码突变的机制:,在DNA复制过程中使链上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引起移码突变。,吖啶类化合物,嘌呤嘧啶对,平面型三环分子,结 构 相 似,嵌入,两个相邻的DNA碱基对之间,造成,双螺旋的部分解开,(3)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电离辐射(X射线等) 烷化剂 亚硝酸等,某些强烈理化因子,引起,点突变,DNA的大损伤(macrolesion),DNA的大损伤(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插入(insertion),易位(tra

11、nslocation),倒位(inversion),染色体结构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DNA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 从染色体某一部位转移到 同一染色体上另一部位 或其他染色体上某一部位的现象, 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凡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DNA序列,称转座因子 (transposible element,TE),又称跳跃基因 (jumping gene)、可移动基因(moveable gene)、 可移动遗传因子(mobile genetic element)。,2.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

12、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自发突变的原因,(1)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3)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2)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一个1000bp的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约为10-6,例如,过氧化氢等,例如,天然的宇宙射线等,(六)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嘧啶(敏感性)嘌呤,紫外线(ultraviolet ray,U.V.),嘧啶二聚体(TT,TC,CC)和水合物,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1. 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photorestoration),最早是A. Kelner(19

13、49)在Streptomyces griseus(灰色链霉菌)中发现的。后来,在许多微生物中都得到了证实。,最明显的是在E.coli的实验 对照:8106个mLE.coli 100个mLE.coli 试验:8106个mLE.coli2106个mLE.coli,UV,UV,360490nm,可见光,30min,使二聚体(dimer)重新分解成单体(monomer),带有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DNA分子,UV照射,黑暗下结合,光激活酶光解酶 (光裂合酶,photolyase),复合物,300500nm可见光 获得光能而激活,释放光解酶,在一般的微生物中都存在光复活作用,在利用UV进行诱变育种等工

14、作时,应在红光下进行照射和后续操作,并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注 意,2.切除作用(excision repair),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修复被UV等诱变剂(包括烷化剂、X射线和射线等)损伤后DNA的修复方式之一,又称暗修复(dark repair),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核酸修复方式。,酶切,合成,切开,切除,聚合,连接,二、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育种 (breeding by spontaneous mutation) 1. 从生产中育种,在生产第一线易获得较优良的生产菌株。,2. 定向培育优良菌株,定向培育是一种利用微生物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

15、条件,通过对微生物群体不断移植以选育出较优良菌株的古老方法。,(二)诱变育种(breeding by induced mutation),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筛选,诱变,诱变育种,定向的更重要,随机的,可获得供工业和实验室应用的各种菌株; 提高有用代谢产物的产量; 减少杂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和简化工艺等。,诱变育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诱变育种的特点,(1)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 (2)有效地改良个别、单一性状 (3)

16、缩短育种年限 (4)定向变异和有益突变的频率低,1. 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出发菌株,纯化、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收集细胞,洗涤,制菌悬液玻璃珠打散,过滤,细胞或孢子悬液,诱变处理,平板分离,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活菌计数,诱变预备试验,存活细胞计数,致死率计算,变异率计算,2. 诱变育种中的原则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诱变剂 (mutagen),物理因素,化学诱变剂,非电离辐射类的紫外线、激光和离子束(ion beam,有小型加速器提供)等,引起电离辐射的X射线、射线和快中子等,主要有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和吖啶类化合物,烷化剂可与巯基、氨基和羧基等直接发生反应,更易引起基因突变。,最常用的烷化剂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 甲基磺酸乙酯(EMS)、 甲基亚硝基脲(NMU)、 硫酸二乙酯(DES)、 氮芥、乙烯亚胺和环氧乙烷等。,拟辐射物质,氮芥、硫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