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48211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6.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主要内容,1心脏的胚胎发育 2周时开始形成 4周开始形成间隔,并有循环作用 8周房室中隔已形成,一、解剖、生理特点,2心脏位置 新生儿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12处 2岁以后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3心率,4血压 由于婴儿心搏出量较少、血管口径相对较粗、动脉壁柔软,故血压较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2岁以后收缩压约为: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 kPa) 舒张压收缩压2/3,二、胎儿血液循环与出生后的改变,(一)胎儿血液循环,特点,1. 营养与气体交换是通过胎盘与脐血管来完成的。 2. 只有体循环,没有有效的肺循

2、环。 3.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液。,4.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胎儿血 液循环的特殊通道。 5.胎儿肝脏的血氧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脑及上肢,下半身血氧含量最低。,(一)胎儿血液循环,二、胎儿血液循环与出生后的改变,脐血管经68周后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卵圆孔到生后57个月时,形成解剖上关闭 动脉导管绝大部分小儿于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二)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病因 内在因素 遗传,特别是染色体易位与畸变。 外在因素 宫内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 柯萨奇等病毒感染;,病因,分三类,分 类,潜伏青紫型,青紫型,无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一)致病因素 家族中有无遗传性疾病及

3、先心病病人 母亲在妊娠最初3个月有无病毒感染 是否接受放射线,尤其是腹部及盆腔部 是否用过某些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 是否患过代谢性疾病 是否患过引起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护理评估】,症状,(二)身体状况,【护理评估】,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生长发育迟缓、体格瘦小、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心悸、多汗等 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还可出现周围血管征:毛细血管搏动、水冲脉等。,剧哭、屏气、患肺炎或心衰时可出现一过性青紫,晚期出现持续性青紫; 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表现为差异性 青紫,即仅下半身出现青紫,症状,(二)身体状况,

4、【护理评估】,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P2)增强或亢进,伴固定分裂。,心脏杂音,(二)身体状况,【护理评估】,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P2增强, 伴有肺动脉高压者P2亢进。,心脏杂音,(二)身体状况,【护理评估】,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据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 伴震颤,传导广泛,心脏杂音,(二)身体状况,【护理评估】,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并发症 反复呼吸道感染,如肺炎 心力衰竭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二)身体状况,【护理评估

5、】,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厚,(二)身体状况,【护理评估】,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表现 最突出的是青紫,多见于唇、指(趾)甲床、眼结膜等处 。,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护理评估】,活动耐力差 ,稍活动就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突然昏厥或抽搐 活动中出现蹲踞现象 可出现杵状指(趾)、舌色发暗,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护理评估】,心前区略隆起,胸骨左缘24肋间有23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成反比,P2减弱。,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护理评估】,并发症 脑血栓 脑脓肿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护理评估】,(三)心理-社会状况,

6、年长患儿: 正常生活、活动均受到限制;周围人的歧视而产生抑郁、自卑,【护理评估】,家长: 因心脏畸形小儿的出生而 自责、担忧、焦虑 生活中因喂养困难、体弱多病、生长发育落后等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抱怨 如果家长对患儿过度呵护,则可使患儿发展成为依赖、脆弱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护理评估】,(四)辅助检查,X线检查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可见: 肺动脉段凸出,肺门阴影增粗、肺野充血、“肺门舞蹈”。,【护理评估】,房间隔缺损 (肺充血,肺动脉段凸出,右房、右室增大),(四)辅助检查,【护理评估】,室间隔缺损 (肺血管影增粗,肺动脉段凸出,左、右心室增大),(四)辅助检查,【护理评估】,动脉导管未闭 (

7、肺动脉段凸出,左房、左室大,主动脉弓扩大),(四)辅助检查,【护理评估】,法洛四联症 右室增大、肺动脉段凹陷使心尖圆钝上翘呈“靴形”心,肺门血管影缩小,肺野清晰,【护理评估】,(四)辅助检查,超声波检查 无痛、非侵入性,能显示心脏内部结构的精确图像,确定缺损部位、分流方向及分流量。,【护理评估】,(四)辅助检查,心导管检查 是明确诊断和决定手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明确有无分流和分流的部位。导管若进入异常通道更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资料。 心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护理评估】,(四)辅助检查,(五)治疗要点,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的目的在于维持患儿正常生活、防治并发症,使之能安全地达到手术年龄。,【护理评

8、估】,外科治疗 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型及无分流型先心病大部分可施行根治手术。手术的恰当年龄一般以46岁为宜 分流量小的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采用心导管介入疗法,(五)治疗要点,【护理评估】,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大多数于2岁时施行根治手术。 若重度发绀、肺血管发育不良,应先做姑息性分流术,2岁时再做选择性根治术,(五)治疗要点,【护理评估】,返回,【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返回,患儿学会掌握限制调节活动量的方法,能进行适当的活动,活动后无气促、心悸、乏力等表现; 患儿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体重、身长等增加; 患儿住院期间不发生感染。,【护理目标】,返回,【护理措施】,生活 护理,合理 喂养,预

9、防 感染,病情观察 并发症,心理 护理,健康 教育,(一)活动的管理 1评估患儿活动耐力 活动前:测量生命体征。 活动时:密切观察其有无缺氧的表现。,【护理措施】,活动后:立即测量生命体征。 休息3分钟:再测量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恢复到活动前水平,脉率增快不超过6次/分,则说明活动适度。,【护理措施】,2依据评估结果制订适合患儿活动量的生活制度。 3法洛四联症患儿出现蹲踞时不要强行拉起,应让患儿自然蹲踞和起立。,【护理措施】,(二)满足营养、合理喂养 1保证营养供给 提供高蛋白、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及适量的蔬菜类粗纤维食品,以保证大便通畅。 有水肿时应采用低盐或无盐饮食。,【护理措施

10、】,2正确喂养 喂哺时应抱起,取斜抱位间歇喂乳。喂哺要细心、耐心,每次喂乳时间可适当延长,乳头孔可稍大。,【护理措施】,亦可采用滴管哺养,必要时可在喂哺前先吸氧。喂哺应少量多餐。 喂乳后取右侧卧位,以免呕吐窒息。,【护理措施】,(三)预防感染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儿隔离。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随时增减衣服。 做小手术(如拨牙、扁桃体切除术)时,应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护理措施】,除严重心力衰竭外,均应按时接受预防接种。 仔细观察患儿口腔黏膜、皮肤有无充血及破损,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 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护理措施】,(四)病情观察、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1预防心力衰竭 并发肺炎

11、的患儿宜取半卧位休息。 保持病室和患儿安静,避免哭闹。,【护理措施】,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每小时5ml/)。 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应立即吸氧,报告医生,并按心力衰竭护理。,【护理措施】,2预防急性脑缺氧发作 严格活动管理,防止活动过度。 观察患儿在啼哭、活动后、喂哺及排便时有无因青紫或呼吸困难加重而发生突然昏迷、惊厥等脑缺氧表现。,【护理措施】,一旦发现应将患儿置于膝胸卧位,给予吸氧,并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准备普萘洛尔、吗啡等急救药品。,【护理措施】,3预防脑血栓形成 法洛四联症患儿在夏季、多汗、发热或吐泻时应供给足够的液体。 密切观察有无偏瘫等脑栓塞的表现。 一旦出现,

12、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护理措施】,(五)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有爱心和耐心,多拥抱、抚摸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护理措施】,对家长和年长患儿解释病情和检查、治疗经过、心脏外科手术的进展及同类疾病治愈的病例,使他们了解本病是可以通过手术治愈或部分矫治,以解除其焦虑。,【护理措施】,(六)健康指导 指导家长根据患儿不同年龄作好家庭护理 正确喂养。 制订适合患儿活动量的生活制度,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做到劳逸结合 。,【护理措施】,防寒保暖。 按期预防接种。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泻、呕吐。 加强安全,防止受伤 。,【护理措施】,返回,经过治疗和护理患儿是否达到: 按要求从事

13、活动和运动。 能顺利进食,体格发育基本正常。 法洛四联症患儿未出现急性脑缺血发作。 病程中未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脑血栓等并发症。,【护理评价】,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使心肌发生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 临床主要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为特征的一种感染性心肌疾病。,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的病毒有: 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EB病毒等20余种。 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最常见,(一)健康史 评估患儿在起病前数日或13周是否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 有无发热、心前区不适、胸闷、乏力等。 饮食、睡眠和活动等有无变化。,(二

14、)身体状况 前驱期症状: 病前13周多有病毒感染史,表现为发热、咽痛、全身酸痛、腹痛、腹泻等。,1急性期 病程6个月 轻型:症状轻,以乏力为主,有多汗、苍白、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检查见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听诊第一心音低钝。,中型:较为少见,起病急,除上述症状外,乏力为突出的表现,年长儿诉心前区疼痛。检查见心率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脏略大,心音低钝,肝脏增大。,重型:罕见,呈暴发型,起病急骤,12日内出现心功能不全或突发心源性休克,患儿极度乏力、头晕、烦躁、呕吐、心前区疼痛,严重心律失常。 病情发展迅速,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2恢复期 急性期经积极治疗及休息,临床

15、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逐渐好转,进入临床恢复期,但此时尚未痊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3迁延期 急性期过后,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不愈,病程多在一年以上。,患本病后机体抵抗力降低,易患呼吸道感染而致心肌炎复发,甚至心力衰竭。 有的还可逐渐演变成心肌病。,(三)辅助检查,1心电图 ST段偏移和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QT间期延长、QRS波群低电压。 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多见。 部分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生化检查 磷酸激酶(CPK)在早期多升高,以心肌同功酶(CPK-MB)为主。 乳酸脱氢酶(SLDH )同功酶增高,在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有提示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的变化,对心肌炎有特异性诊断意

16、义。,3X线检查 轻症心影正常;伴心力衰竭者,心影明显增大。 4病毒学诊断 病毒分离结合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五)治疗要点,1.休息 一般应休息至症状消除后34周。 心脏扩大者,休息应不少于6个月。 在恢复期应限制活动至少3个月。,2.保护心肌 可应用大量维生素C治疗、丙种球蛋白、1,6-二磷酸果糖(FDP)、辅酶Q等。,(五)治疗要点,3.对症治疗 重症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发生心力衰竭者应用利尿剂、强心剂及血管扩张剂等。,(五)治疗要点,(一)减轻心脏负荷 急性期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 病情基本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休息不得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者,应卧床休息直至心脏大小和心功能恢复正常后(约需半年至1年以上),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出现心悸为宜。,(二)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1心律失常 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对严重心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