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规章第一单元第3课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88035800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规章第一单元第3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规章第一单元第3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规章第一单元第3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规章第一单元第3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规章第一单元第3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规章第一单元第3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历史新设计同步必修1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规章第一单元第3课(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按照“一个中心(汉至元政治制度)、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大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梳理知识的线索,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运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对抗朝廷。(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在政治、

2、经济、军事上拥有很大的权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朝(1)汉初:丞相集决策、

3、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3)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4.北宋(1)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

4、(1)措施: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实行察举制,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科举制(1)开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形成:隋炀帝设立进士科。(3)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4)作用【图解历史】 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误区警示】 “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历史纵横】 (教材第13页)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加重了人民负担,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图解历史】 自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名师点拨】 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图解历史】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主题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史料探究1.汉代史料汉初形势图注:注意图中郡、国地理位置的犬牙交错。思考史料体现了哪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办法导致了什么弊端?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提示(1)制度:郡国并行制。(2)弊端: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威胁朝廷。(3)

6、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北宋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注:兵权、财权和行政权收归中央。地方积贫积弱。思考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提示(1)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2)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3.元朝史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宋濂元史注:设立行省制度。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相比

7、,元代在地方行政区设置方面有什么特点?提示元朝在地方行政区设置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创新体现在行省制度的创立上。史论形成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1.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3.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有的甚至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监察制度

8、等。名家论史 对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史料: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汉、唐地方势力较大,但宋朝由于“制钱谷,收精兵”,将地方一切权力收归中央,致使地方无权,比较贫弱。主题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史料探究1.汉代史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注:中朝人的身份大多是皇帝的近臣,重用近臣的目的是限制相权。思考根据史料说明汉代中央官制有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提示(1)变化: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进一步削弱了相权。(2)

9、实质:加强皇权。2.唐代史料唐朝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注:注意图中三省六部的各自职责和工作流程的箭头指向。思考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提示中书省草拟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3.宋代史料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于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注:在中央设置官职,意在进一步分割相权。思考依据史料分析宋代丞相制度有何变化?提示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史论形成 从汉至元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1.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1)

10、两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2)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2.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1)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又创立了中外朝制度。(2)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健全,对后世影响深远。(3)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4)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设立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拓展延伸 君主专制演变的评价(1)历代帝王调整相

11、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2)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主题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探究1.察举制史料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注:注重品行。注重才学。举孝廉。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汉朝如何选拔官吏?提示汉代通过察举制来选拔人才,以品行和才学为标准。2.九品中正制史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

12、,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注:由世家大族担任的品评等级的官员。只是选拔世家大族的子弟。思考史料体现了哪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弊端是什么?提示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3.科举制史料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注:说明科举制由中央确定统一标准,自上而下的决定取舍。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有何变化?意义如何?提示(1)变化:统一的选官标准、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2)意义:加强了中央

13、集权。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拓展延伸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名家论史 评价科举制史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

14、,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导读:科举制度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体现了相对公平公正的精神。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汉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北宋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元朝设中书省。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3.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平定“七国之乱”C.颁布“推恩令” D.设置节度使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国的力量增大,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地方诸侯势力的增强,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故答案为C项。答案C2.(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朝议制 D.内阁制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