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35732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7.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培训(张复春)(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症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及救治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解读,张复春 主任医师 广东省登革热医疗救治专家组 组长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起草专家组召集人,登革热诊疗指南制定背景,登革热由全球最重要的虫媒传染病 2009年WHO发布新版诊断治疗及预防指南 2013年我国暴发近来最严重疫情及重症病例 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与国外有所不同 广东等地出台了登革热诊疗指引(2013年版) 今年登革热疫情严峻,重症病例多,登革热诊疗指南起草过程,卫生部临床专家组2013年在云南试行重症登革热诊断标准; 2014年5月在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基础上形成初稿; 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在北京对指南进行讨论、修

2、改、定稿; 8月26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4第746号】,目前登革热防治存在问题,1. 基层医务人员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尤其是重症病例的识别及其救治缺乏经验。 2. 现行诊断标准中无重症病例诊断标准,不利于临床组织抢救,贻误救治时机。 3. 实验室早期诊断技术有待提高 。 4. 医务人员对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不熟悉,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4个血清学,其毒力及致病性DENV-2,31,4。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对同型病毒持久免疫,对异性病毒感染不能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性或多个不同血清型

3、病毒,机体发生ADE等免疫反应,导致严重表现。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我国南方及成人多发。,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4个血清型,其毒力及致病性DENV-2,31,4。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对同型病毒持久免疫,对异性病毒感染不能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性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发生ADE等免疫反应,导致严重表现。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我国南方及成人多发。,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为3-15天,一般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重症及非重症的临床表现。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程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多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

4、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个别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急性发热期,急性起病,首发高热,24h内可达40。部分病例双峰热型。 发热时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急性期一般持续27天。 皮疹:第36天出现充血性皮疹、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出血倾向: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极期表现,部分患者在退热后病情加重或高热持续不缓解,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在病程第38天,重症预警指征的发生标志着极期的开始。 常伴有进行性WBC减少和PLT快速下降。,血浆渗漏及严重

5、出血表现,部分出现血浆渗出表现,如球结膜水肿,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低蛋白血症等。 HCT升高的幅度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血浆渗出严重可引起休克,随着休克加重和持续,发生代谢性酸中毒、MODS、DIC。 少数无明显血浆渗出,但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严重器官损伤表现,部分病例尤其是老人伴基础疾病患者,如发生休克未及时处理,可发生重要器官损害。 可出现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颈强直等),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等。,恢复期表现,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

6、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 WBC计数开始上升,PLT计数逐渐恢复。,0 1 2 3 4 5 6 7 8 9 10,40,发病天数,体温,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损害,血浆渗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压积,血清学和病毒学,IgM/IgG,病毒血症期,发热期,极期,恢复期,病程,38,36,热退期,双峰热,WHO登革热严重性分类,有预警征,无预警征,有预警征,1.严重血浆渗漏 2.严重出血 3.严重器官损害,疑似登革热 于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旅行 发热且满足2个如下标准: 1.恶心、呕吐 2.皮疹 3.周身疼痛 4.束臂试验阳性 5.白细胞减少 6.预警征中任

7、何一个 实验室确诊登革热,预警征 1.严重腹痛 2.持续呕吐 3.临床液体积聚 4.粘膜出血 5.嗜睡,焦躁不安 6.肝肿大超过2cm 7. HCT增加 8. 血小板显著下降,1.严重血浆渗漏 休克(DSS) 伴呼吸困难的液体积聚 2. 严重出血 通过临床医生评估 3.严重器官损害 AST/ALT1000U/L 意识障碍、肾衰等,登革热预警征,重症登革热,登革热预警征的诊断标准,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WHO.2012.Handbook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engue.,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1. 65岁以上老人; 2. 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

8、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二次感染患者; 4. 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 孕妇或婴幼儿等。,重症病例的临床预警指征,退热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明显出血倾向; 肝肿大2cm; 少尿等,重症实验室预警指征,血小板快速下降(小于50109/L); 红细胞比容升高(HCT20%);,常见并发症,中毒性肝炎; 急性心肌炎; 二重感染; 输液过量;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精神异常; 急性血管内溶血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减少,早期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以中粒细胞下降为主。PLT最低可降至10109/

9、L以下。出血严重者HGB下降。 2. 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3.血生化:ALT/ AST升高常发生极期或恢复期;部分心肌酶及血肌酐升高等。渗出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可降低等。 4.凝血功能: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PT及APTT时间延长,重症病例凝血因子、和减少。,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院应尽快检测,或送CDC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ELISA及金标法检测Ig M/IgG 抗体,用于诊断或初次/再次感染判别。,初次及二次感染判别,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后I

10、gM抗体,发病2周后达高峰,可维持23个月;发病1周以后检出IgG抗体,可维持数年。 发病1周内,在患者检出高水平的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比值进行综合判断。,影像学检查,CT或胸片可发现胸水或心包积液 ,部分病例有间质性肺炎表现。 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病例的B超可发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腹腔积液、盆腔积液。 CT和MRI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登革热并脑出血 MRI可见左侧顶叶及颞叶多发出血灶,彩色B超检查结果,发病第5天,发病第13天,诊 断,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叮咬史; 临床表现: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血小

11、板减少; 病原学检测阳性:IgM/G抗体、NS1及病毒核酸等 排除其他诊断,诊断分类,疑似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征,WBC或PLT减少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IgM抗体阳性。 实验室确诊:疑似或临床诊断+ 急性期NS1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恢复期IgM抗体倍以上升高等。,重症登革热诊断标准,一、 符合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体征 二、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出血、 咯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 严重血浆渗漏:休克; 重要脏器损伤或衰竭: ALT/ AST1000IU/L、 ARDS、急性心衰、急性肾衰、脑病等)。,老年登革热特点,1. 其临床症状与年轻人类

12、似,发热、皮疹、肝脏肿大、皮肤出血、腹痛等少见,而胃肠道出血、血尿、心肌炎、急性肾衰竭的发病率高。 2.导致重症登革热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较年轻患者有更高的血浆渗漏发生率及病死率; 约有10%的老年患者无合并发热;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高; 老年患者补液、复苏期间应同时考虑其与衰老相关的心肺功能下降。此时易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急性肺水肿等,严密观察及调整液体输注量可明显降低此类并发症发生。,鉴别诊断,与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鉴别; 与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 脑病表现的病例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

13、显者,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登革热的临床处理方案,第一步 综合评估: 1.病史,包括症状、流行病学、过去史和家族史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体检和意识状态评估 3.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和登革热特异性检查 第二步 诊断,病程和病情严重性评估: 第三步 处理: 1. 传染病疫情报告 2. 根据临床表现和其它情况分组治疗: A居家治疗 B 住院治疗 C 紧急处理和尽快转诊,治 疗,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疫苗。 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早发现、早防蚊隔离、早治疗。 重症登革热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 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并发症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防蚊隔离

14、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红细胞压积等;,对症治疗,1.退热:物理降温为主,高热用扑热息痛,慎用阿司匹林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汤或果汁,慎用碳酸饮料;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处理。 门诊及急诊病人,应每天观察病情、口服补液量和液体丢失量、尿量及出血、血常规等。发现症状无改善或热退后恶化、明显出血、少尿、气短等应立即住院。,重症登革热的治疗,动态监测神志、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HCT、血小板及电解质等。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重症登革热的补液原则,补液原则是在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

15、灌注。可给于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 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尿量达约0.5ml/kg/小时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静脉补液量。 补液时间为2448小时。,抗休克治疗,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休克尽早液体复苏。输液种类及输液量见补液原则,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 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出血的治疗,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 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疗; 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

16、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其他治疗,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补液过量时应及时停止补液,必要时应用速尿等治疗。 合并感染时合理应用抗生素。 顽固性休克或重要脏器衰竭转ICU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卫气同病证,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 2.热郁气分证,治法:清热保津,宣郁透邪。 3.邪伏膜原证,治法:疏利透达,辟秽化浊。 4.瘀毒交结证,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类制剂。,登革热预后,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 少数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设置独立病区收治,病区所有病房安装窗纱、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