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88035529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1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年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年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年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年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2018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习题精编选编标准当今社会热点十九大报告关注的社会焦点中学生需要了解的社会材料扶贫攻坚 传统文化诗词大会 影视娱乐 中国梦归国潮 王者荣耀 一带一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在“10·17”世界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以及强大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

2、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铆足了劲,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各个措施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多种措施共同发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精确对准最

3、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10月17日讯)材料二: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

4、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山的努力。”(摘编白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三: 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以下几方面特别突出:第一,经济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中国经济的总量大

5、概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将近33%。第二,就业稳中有增。新增创造了1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第三,千万人口脱贫。去 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更好的基拙。 (选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略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五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多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6、B.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是2016年,最多的则是2013年。C.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将近一半,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D.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减贫与发展的演讲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B.材料二着重介绍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有关扶贫、减贫的报告,附以外媒报道,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因及其世界影响。C.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

7、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角度说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D.在大数据时代,以上三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E.从以上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的新闻,可以看出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斐然成绩。3. 如何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

8、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9、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

10、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

11、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

12、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

13、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

14、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分)A三则材料

15、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材料一: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