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案(全册~)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8803552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7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7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7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7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案(全册~)(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重点:北京人 及其发现的重大意义 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资料:1929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记住一个人物:斐文中区别裴文中读资料并观察图片,牙齿上的区别,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探究内容探究结

2、果主要依据结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获取食物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比较身体结构、工具、生活环境等等探究内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获取食物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进步,走向文明。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

3、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展示:白虎通原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2) 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3) 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1.半坡居民的生活(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半坡遗址,原始农耕出现文明曙光。归纳总结: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农业生产等,会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

4、。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过定居的农耕生活。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讨论归纳总结: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井,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等。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但是在房屋的样式和种植的农作物方面有差别,你能说出原因吗?归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3课 远古的传说品质学

5、习2.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提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严于律己,奉献班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教学重点:逐鹿之战、禅让制教学难点: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区别;禅让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资料展示黄帝陵教师介绍: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逐鹿之战炎帝和黄帝先后通过阪泉和逐鹿两大战役结成联盟,并在此基础上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最终炎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阅读教材,熟悉内容,思考:(1)为什么后人尊崇炎帝和皇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2)华夏民族又是怎么形成的?学

6、生归纳:炎帝、黄帝、蚩尤、少昊灯部落的斗争和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关于华夏族形成的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和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学生思考:华夏族的形成有何特点?炎帝: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通商交换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鼓励人民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解除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和史实历史的学习有着科学严谨的精神,现实中,人们往往

7、容易把传说和史实混为一谈,学生更是无法区分,设置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注重证据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搜集证据,寻求证明的科学探索热情。反思:讲故事也有些不足的地方。有部分学生仅仅听故事去了,没有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还有的同学因为我讲故事时“绘声绘色、手舞足蹈” 而显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也有些散漫。今后,需要在如何控制课堂局面上狠下功夫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掌握1.知道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3.知道夏朝与商朝恩华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4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末代君王的腐朽残暴统治,兴旺与统治者的关系。5

8、、从夏商西周王朝的“家天下”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产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难点: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教学过程: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及夏朝的疆域“禅让制”和“世袭制”3.国之初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材料研读”,思考以下内容:(1)“天下”是什么,“天下为公”“天下为家”中“公”和“家”指什么?(2)什么是“家天下”?二、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王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9、,商朝很快强大起来。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商朝为何又叫“殷商”?(2)商朝是如何灭亡的?【视频】:牧野之战2.夏朝的灭亡三、武王伐纣经历了牧野之战周军占领了商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那么建立了自己王朝的周武王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探究】西周的灭亡朝代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建立时间重大事件夏商西周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目的:司母戊鼎、甲骨文文明。实习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了解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10、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出示以下问题:(1)什么是青铜器?(2)青铜器的用途和特点有哪些?(3)青铜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在什么时候?(1)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2)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方面,种类繁多,数量众多(3)商周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学生阅读资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2)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甲骨文是什么意思?水、日、月、猪、山、刃六书造字甲骨文照亮了辉煌中华,如果说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

11、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知道1.了解春秋争霸的原因。2.分析春秋争霸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及历史影响。3 懂得春秋争霸实质上是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重点:春秋争霸的原因。管鲍之交,一鸣惊人,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典故难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上的变化教学过程:课程展示图片: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器硬度更高,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铲土的铲,除草等使用的锄,平地用的耙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由镐京迁至洛邑,中

12、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他的出现推动了进击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而经济的发展又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比如分封制,思考::分封制是怎么被破坏的,周王室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以下问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除了农业的进步,春秋时期的经济在哪些方面发展迅速?二、王室式微阅读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公元前707年,周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王被射中了肩膀,

13、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春秋时期,诸侯取代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国家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三、诸侯争霸1.阅读思考:春秋时期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先后有多位诸侯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在教材中找找看,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哪几位“霸主”课堂小结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无数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学会做人做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要求掌握: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2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3.掌握商鞅

14、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4.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投身改革,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才是进步的。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通重点:都江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意义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过程:一、 战国七雄教师讲述: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战国的形成。历史角度: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初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家分晋,一是田氏代齐。1. 韩赵魏三家分晋2.田氏代齐经过这两件事情之后,战国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3.战国七雄:齐、楚、燕、秦、韩、赵、魏三次战役思考以下问题:春秋时代的争霸之战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春秋时期主要是为了活着的领导地位胁迫小国,而战国时期则是为了吃掉对方,最终统一中国二、 商鞅变法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激烈。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请过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而为秦国最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