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韩语心的隐喻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3112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和韩语心的隐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汉语和韩语心的隐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汉语和韩语心的隐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汉语和韩语心的隐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汉语和韩语心的隐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和韩语心的隐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和韩语心的隐喻研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概念隐喻解读汉韩“心 ”惯用语的认知取向 吕贞男* 1. 引言 2. 汉韩“心”的隐喻认知结構分析 2.1 源於身體经验的隐喻认知结構 2.2 源於社会文化的隐喻认知结構 3. 汉韩“心”字惯用语认知取向的異同 3.1 汉韩“心”字惯用语隐喻取向的相似點 3.1.1 实體隐喻與“心”的认知取向 3.1.2 方位隐喻與“心”的认知取向 3.1.3 容器隐喻與“心”的认知取向 3.2 汉韩“心”字惯用语认知取向的不同點 3.2.1 喻體喻词都不对等 3.2.2 喻體不同喻义喻词对等 3.2.3 喻體喻义对等喻词不同 4. 结语 參考文獻 目次 * 韩国外国语大学 中语中文学科 博士修了 230中

2、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1. 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種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種认知现象,與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发展规律 密切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起 Lakoff 五色指:绿、红、黄、白、黑。于婷(2008),黑 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10期。 9) “裏”本义作“居”解,乃人民居所之通稱。匪仁裏其安宅旧注:裏宅皆居也。(张衡思玄)。 高树藩 编纂(1971),中正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台湾,正中书局。 10) 侯玲文(2001), , 汉语学习, 第3期。 234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個域,从单向域整合成雙向域後豊富了涵蓋的意义。與汉语相对,大多数的韩语一般只使用 一個概念域,这跟汉语

3、形成强烈的对比。现代汉语词典心字条下收有“心脏”一词,但是 “”词条下没有“”一词。李行建(2001)、溫端正(2002)的惯用语词典中都没有以“心脏” 作为比喻的惯用语,这是因为心字本身就涵蓋了此义,而韩语“”却無心脏义,因而 中另外收有“”的惯用语。如,“ ”、 等。韩语 的“”跟“”在一定的範围内可以用作同一個概念,如: “” ”、“ ”,但是,汉语只能以“心痛”对应,不能说“胸痛”。在一般的情况下,前者表感情受伤;後者 表肉身的疼痛。汉语的“扪心 自问”,对应於韩语的“ ”,此处只能 “以” 对应,因此就没有 “ ”的表达方式。因此就形成了“拍胸 脯”與“”形似义異”的假朋友。前者表示

4、有信心,敢打包票(有把握);後者表示痛心 、难过。如此,汉韩语在“心”和“”的隐喻化过程中受到不同概念系统和认知结構的影响, 赋予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认知方式。 从以上义项之間的联繫看,汉韩语“心”、“胸”、“裏”,“”、“”、“”概念义的发 展,概括了两個主要的方向,即(1)思维器官(2)物體的中心,换言之心”、“胸”、“裏”,“ ”、“”、“”的隐喻认知系统源自如下的语义结構: 思维器官物體中心 汉语 心内心、思想、性情、品行、心脏、思维中心、中央、事物的核心、要旨 胸思想、心裏、见识、氣量- 裏裏面、居所、内部、街坊、长度单位- 韩语 内心、思想、性情、品行、态度- 思想、心脏、肺

5、、心裏、- 裏面、肚裏、胃、内心、感情- 比照之下,汉韩“心”和“”语义经过范畴化後,引伸派生出如下模式: 中心静态义 手心、花心、菜心、核心、重心、眉心 汉语“心”惯用语 空心箩蔔、心裏打算盘、歪心眼、心肝寶贝、挂在心上 情感动态义 狠心、忍心、真心、变心、负心、爱心、衷心、诚心、 多心、操心、劳心、尽心、谈心、 交心、疑心、关心 信心、耐心、清心、随心、稱心、贪心、可心、寒心 从概念隐喻解读汉韩“心/”惯用语的认知取向(吕贞男)235 中心静态义 韩语“”惯用语 、 、 情感动态义 、 、 、 、 、 2.2 源於社会文化的隐喻认知结構 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種认知方式,也是一種複杂的语

6、言文化现象,是语言與文化 之間的一個结合點。隐喻的运用是在民族文化環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所以,個别的 语言必定会受到语用環境的影响,具有文化的含义,是文化的反映。隐喻是文化的構成成 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文化的内容,是语言中一種特殊的文化载體。“隐喻中的许多概念都 来自於文化性质的體验,所以受文化的制约。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又将信念、 态度、行为方式等反映到世界中。文化和隐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11)。如此,隐喻作为 一種思维方式和认知功能體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特徵,即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 隐喻化思维也都能理解隐喻化语言。 语言文化学家Palmer(1996)、Ti

7、lley(1999)和认知人类学家Strauss和Quinn(1997)发现概 念系统实际上是深深根植於文化之中並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来源於文化性 质的體验, 因而受到文化的制约。惯用语作为一種语言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其中许多隐喻正反 映了特定文化中保留下来的集體無意识,一種共享的文化框架,體现了该文化形成的特定认 知方式12)。由此可知,民族間语言文化的内涵具有其相似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隐喻 概念去认识事物及事物間的联繫時,並不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而是基於事物間的相似 性。隐喻作为思维工具體现了人类思维的共同特徵,而概念隐喻理为惯用语的理解開辟了 一条新途径。隐喻具有一

8、定的泛人类的普遍特徵,也就是说無哪個民族或群體都会使用隐 喻。但不同的民族或群體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换言之,不同民族或人群对同一经验可以以 某種独特的方式进行概念化,由此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就可能形成不同的隐喻化系统。这说 明隐喻是思维现象,又是文化现象。 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在隐喻中必然留下截然不同的深刻痕迹,因此,表示同一事物的名 稱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採用这一事物的不同特徵来作为词的理據。例如,汉语“蚯蚓”一词的理 11) 林碧英(2009), , 浙江萬里学院学报。 12) 孙自挥(2007),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 236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據性可能来自这種动物的

9、屈伸动作,德语Regenwurm(雨虫)的理據是它出现的天氣,英语 earthwurm(土虫)的理據是它的生活環境13),而韩语“”(地龙,土龙)的理據来自两面, 生活環境與龙的概念实體,表现出不同民族观察事物角度的不同。语言扎根於人的认知结 構,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礎,跨文化隐喻又能突显能它们的異同。 3. 汉韩“心”字惯用语隐喻取向的異同 “心”是人體内部的重要器官,古稱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心为五脏之首,是人體 的主要器官。心脏处於人躯體的中心位置, 其空間位置就用来类比为“中心位置”, 表示某系统 或组织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部分。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因此,古代把“心”看

10、作是人 们思维器官,认为它是控制人们思想、情感、意志、情性、魂的機关,於是赋予它豊富的 含义,涵蓋了人的整個精神世界。基於认知的普遍性规律,语言中人體词的语义产生和发展 必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规律窥知各自的特性。 “心”的认知無法通过直接观察或接觸进行,得靠隐喻来实现。“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 體、相对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構的概念。隐喻是我们理解抽 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它在我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14)。认知语言学强调意义不是来自與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於人类的身體经验和社 会经验。这種观點與申小龙认为,“中国人有

11、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象来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 部分,人與萬物密不可分,所以语言中以物喻人,以物喻另一物、化物为人,化此物为彼 物,将萬物赋予人的情感色彩和思想观念的现象比比皆是”15)。有着相同的认知基礎。 汉韩语在“心”字词义演变形成上主要有两大模式:一是在隐喻的“相似性”作用下引伸出與 所指对象“形貌”或“位置”相似的“非人实體”。二是在转喻“邻近性”作用下“突显”出所指对象的 “功能”或“行为模式”。齐振海覃修贵认为“心”的词义演变主要受到两大认知因素的制约,一 是词的语义取向影响词义演变。语义取向对词的主要词义特徵、引伸力、和词义发展趋势都 13) 许余龙(1992: 141), 对比

12、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4) 孔德明(2002),外语與外语教学,第2期。 15) 申小龙(2003: 315),语言学纲要,旦大学出版社。 从概念隐喻解读汉韩“心/”惯用语的认知取向(吕贞男)237 有影响。二是隐喻和转喻思维影响词义演变16)。隐喻和转喻思维是意义引伸和跨範畴的主要 機制,是在特定思维模式之下形成特定的、有限的语义关联模式,影响着词义发展变化的方 向。而“心”的语义取向特徵主要體现在“形貌”、“位置”和“功能”上。以下从概念隐喻视角对比 了汉韩语“心”字惯用语隐喻化过程的同與異。 3.1 汉韩“心”字惯用语认知取向的相似點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種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

13、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以相 似性为映射的基礎,通过概念之間的类比推理,揭示人们的思维機制和对事物的认识。是人 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種认知活动。通过类比创造出新的 概念组合,把一個“心裏空間”與“思维空間”的概念投射到另一個心裏與思维空間,把属於两個 不同範畴的事物互相联繫起来,从而使本质上有区别的事物形成非真值、非逻辑的联繫。 Lakoff & 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 lmetaphor)理,並把概念隐喻分 为结構隐喻、实體隐喻、方位隐喻三種。而“心”的隐喻化过程是通过概念映射、意象图式與 概念整合而成。这一理和崔希亮

14、(2001)提出的人类语言在结構上对应於概念结構,外部 世界,知识系统有相通之处。因为概念结構是人类认知系统的基礎,人类认识世界不開 自身與概念化的过程。因此,许慎早在说文解字中就提过,人类认识事物是靠“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说明外部世界是实體及人们的属性。这與认知语言学的“人类中心说”有相通 之处。Heine等人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等级,认为这是人们进 行认知域投射的一般规律17): 人 物 事 空間 時間 性质。崔希亮(2001)认为知识系统 是人类认知经验之和,人类的认知系统涉及到人类外部世界的分类,设计到人类对外部世界 实體的认识,涉及到人类对实體属性的认识

15、。赵艳芳(2001)认为这是语言通过概念和指稱关系 来反映出的客观世界如: 语言 概念 指稱关系 客观世界 以上观點可以将“心”的隐喻认知系统归结在三個方面: (1)结構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是指以一種概念的结構来構造另一種概念,使两種概 念相加,将谈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於谈另一概念。如,“争是戰争”、“時間是金 钱”。Ungerer & Schmid 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讨到的一些例子归为18): 16) 齐振海覃修贵(2004),, 外语研究,第6期。 17) 赵艳芳周红(2000),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第4期。 238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目標源域目標源域目標源域 争戰争死亡開一生一天 時間金錢人生舞台理建開物 (2)实體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是指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质的 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实體”提供了物质基礎19)。在实體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 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裏活动、事件、状态等無形的概念作为具體的有形的实體。实體 隐喻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如,“心胸宽大”、“心裏炒豆子”、“空心萝蔔”等。 (3)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