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和脱水药06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30392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尿药和脱水药06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利尿药和脱水药06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利尿药和脱水药06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利尿药和脱水药06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利尿药和脱水药06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尿药和脱水药06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尿药和脱水药06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第一节 利尿药,利尿药(diuretics)是一类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从体内排出、增加尿量的药物。,原尿约180L,终尿量仅为l2L,约99被重吸收。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其利尿作用很弱。 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而引起少尿时(严重心衰或休克时,肾血流量减少),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如氨茶碱)能较好发挥利尿作用。,一、利尿药作用的肾泌尿生理学基础,(一)肾小球的滤过,是Na离子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尿中约6070的Na+由近曲小管重吸收。 被动转运 Na+被转运至上皮细胞内,然后由Na+泵(Na+,K+-ATP酶)将Na+主动转移至细胞间液。 H+-Na+交换,(二)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近曲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2CO3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生成分解为H+和HCO3-,H+向管腔内分泌,同时交换回等量Na+。碳酸酐酶抑制药抑制H+生成,使H+-Na+交换减少,Na+排出增加,伴有水的排出增多而利尿。但因近曲小管及其以下各段对Na+和H2O的重吸收有代偿性增加,故利尿作用较弱。又因HCO3-排出较多,易致代谢性酸中毒,故此类药物(如乙酰唑胺)现已少用。,原尿中约3035的Na+在髓袢升支粗段被重吸收。 Na+-K+-2Cl-同向转运蛋白 可将管腔内的一个Na+、一个K+和两个Cl-同向转运至上皮细胞内。Na+再经钠泵转入细胞间液,由于细胞内Na+浓

3、度下降,形成管腔与细胞内Na+浓度差,激活Na+-K+-2Cl-同向转运系统,促进Na+从管腔液向细胞内转运,Na+泵是其同向转运的驱动力。,2.髓袢升支细段,对水通透,对Na+等不通透。,3.髓袢升支粗段,肾对尿液的稀释功能 腔膜上皮细胞几乎对水不通透,结果形成管腔内的低渗尿和肾髓质的高渗状态。因此,当尿液从肾乳头流向肾皮质时,管腔内尿液渗透压逐渐由高渗变为低渗,直至形成无溶质的净水。 肾对尿液的浓缩功能 当低渗尿流经处于高渗髓质的集合管时,在抗利尿激素的影响下,水被重吸收,使尿液浓缩。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高效能利尿药(如呋塞米)能抑制管腔膜侧的Na+-K+-2Cl-共同转运系统,减少Na

4、Cl的重吸收,降低肾对尿的稀释和浓缩功能,产生极强的利尿作用,又称袢利尿药。,肾对尿液的浓缩和浓缩功能,原尿中约有510的Na+被此段重吸收。 该段腔膜侧存在Na+-CI-同向转运机制,将Na+,CI-从管腔内同向转运至细胞内,然后Na+经Na+泵转入细胞间液,CI-经基膜侧CI-通道转入细胞间质内,其转运速率较粗段为慢。此段Ca2+在甲状旁腺激素的调节下,经腔膜侧钙通道转至细胞内,再经基膜侧的Na+-Ca2+交换系统转运到细胞间液。 对水不通透 作用于此段的中效能利尿药(如噻嗪类)干扰Na+-CI-共同转运系统,影响尿的稀释过程,而不影响尿的浓缩过程,故其利尿作用弱于呋塞米。,4. 远曲小管

5、,原尿中约有25的Na+被此段重吸收。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有两种不同的细胞 主细胞 主细胞腔膜侧含有Na+和K+通道,Na+从膜腔侧进入细胞内,然后Na+由基侧膜Na+泵泵入细胞间液,造成腔膜侧负电压,驱动K+经K+通道进入管腔内,即K+-Na+交换。 插入细胞 A型插入细胞有H+泵,主动向管腔内分泌H+,进行H+-Na+交换,上述作用较弱,并受醛固酮的调节。此外,H+还能与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NH3结合,生成NH4+随尿排出体外。,5. 集合管,激动膜 醛固酮受体,产生快速H+-Na+交换 激动细胞内醛固酮受体,诱导腔膜侧Na+通道转运蛋白合成,促进钠向细胞内转运。 促进K+-Na+交换。激

6、活基膜侧钠泵,大量钠离子被重吸收,增加腔膜侧负电,驱动K+向腔液分泌。 激活线粒体酶,促进生物氧化,生成ATP增加,供钠泵运行。,醛固酮和ADH的作用,醛固酮,只有ADH存在,集合管才重吸收水. 水通道蛋白(水孔蛋白):ADH作用于V2受体,促进水穿过水通道蛋白。,二、利尿药的分类,高效利尿药 呋噻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等。 中效利尿药 噻嗪类和噻嗪样利尿药。 弱效利尿药 氨苯蝶啶,阿米洛利,螺内酯,利尿作用迅速、强大而短暂。 机制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与腔膜侧K+-Na+-2CI-同向转运系统载体的CI结合部位结合,妨碍K+-Na+-2CI-同向转运系统,干扰NaCI的重吸收,使管腔液中Na

7、CI浓度增加,净水生成减少,尿的稀释功能受抑制。同时因NaCI向间质转运减少,使肾髓质间液渗透压梯度降低,导致尿液流经集合管时,水的重吸收减少,影响尿的浓缩过程,排出大量近乎等渗的尿液。,【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呋噻米furosemide(呋喃苯胺酸,速尿),三、常用药物,扩张小动脉,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扩张小静脉,减轻心脏负荷,减轻肺水肿。 机制 可能是呋噻米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使PGE2的含量增加,肾功能衰竭时尤为明显。,H+及K+排出增多 由于Na排出较多,促进K+-Na+交换和H+-Na+交换,故尿中H+及K+排出增多,引起低血钾及低盐综合征。 CI的排出大于Na+,易引

8、起低氯性碱中毒。 抑制Ca2、Mg2的重吸收,促进Ca2、Mg2排出,产生低镁血症,而Ca2流经远曲小管时可被重吸收,故较少发生低钙血症。,2扩血管作用,1严重水肿 对心、肝、肾性各类水肿均有效。主要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顽固性水肿和严重水肿。对一般水肿不宜作为首选药使用。 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扩血管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利尿作用可降低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而消除左心衰竭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使细胞外液减少,对脑水肿也有一定的降低颅内压作用。,【临床应用】,3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增加肾血流量,以缺血区肾血流量增加最为明显,对急性肾衰早期的少尿及肾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

9、利尿作用可冲洗肾小管,防止肾小管的萎缩和坏死。也用于甘露醇无效的少尿患者。禁用于无尿的肾衰病人。 4加速毒物排出 配合输液,加用NaHCO3,可促进酸性药物从尿中排出。主要用于苯巴比妥、水杨酸类,溴化物等急性中毒的解毒。,1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低氯性碱血症及低血压等。注意补钾。 2耳毒性 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或暂时性耳聋,肾功能减退者尤易发生。 3高尿酸血症 与尿酸竞争排泄机制,减少尿酸的分泌,增加对尿酸的重吸收。诱发和加重痛风,也可引起高氮质血症。 4其他 胃肠道反应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重者引起胃肠出血。偶致皮疹、骨髓抑制。,【不良反应】,药物

10、相互作用 氨基糖苷(耳)、头孢(肾)、华法林(蛋白结合),糖皮质激素(低血钾),是目前最强的利尿药。 起效快、作用强、毒性低,用量小。 利尿作用是呋塞米的40-60倍。 扩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肺循环。 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同呋塞米,但排钾作用小于呋塞米,耳毒性的发生率低。 临床主要作为呋塞米的代用品。长期或大剂量用药可引起水与电解质失衡,还可引起胃肠反应等。,布美他尼,噻嗪类thiazides,benzothiazides 噻嗪类药物利尿作用相似 基本药物有氢氯噻嗪、三氯噻嗪、氢氟噻嗪、苄氟噻嗪、环戊甲噻嗪等。 氯噻酮chlortalidon、吲达帕胺indapamide、希帕胺x

11、ipamide化学结构与噻嗪类不同,但药理作用、利尿作用机制、主要用途及不良反应相似,因此把这类药叫作噻嗪样作用利尿药。,中等强度 机制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始端,与Na+-CI同向转运系统的CI结合点结合,干扰Na+、CI同向转运系统,减少NaCI和水的重吸收而利尿;轻度抑制碳酸酐酶,H+生成减少,抑制H+-Na+交换,Na+和水排出增加而利尿。当H+-Na+交换受抑制时,促进了K+-Na+交换而致低血钾。 促进钙的重吸收,产生高钙血症 促进Mg2排出 引起低镁血症 减少尿酸排出,引起高尿酸,【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降低血钠浓度而减轻渴感 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内cAMP的

12、含量,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尿的排出而产生抗利尿作用。,2降压作用,利尿 降低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3抗尿崩症作用,1. 水肿 是轻、中度心性水肿的首选利尿药,与强心苷合用时应注意补钾。对肾性水肿以轻型水肿效果较好,对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疗效较差,对肝性水肿与螺内酯合用效果较好,但易致血氨升高,有加重肝昏迷的危险,应慎用。 2. 治疗高血压 单用治疗轻度高血压。常作为基础降压药,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效果较好。 3. 尿崩症 治疗轻型尿崩症,减少患者的尿量,重症疗效差。 4. 其他: 高尿钙症、骨质疏松病,【临床应用】,【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 长

13、期用药可致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以低血钾较为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和肌无力。与失钾性药物如强心苷、氢化可的松合用尤易发生,甚至引起心律失常,故应及时补钾。噻嗪类还能减少H+分泌,妨碍H+-NH3结合,减少NH3的排出,引起血氨升高,故肝硬化患者慎用。,2高尿酸血症及血高尿素氮血症 与尿酸竞争同一分泌机制,减少尿酸排出。痛风患者慎用。又因其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加重肾功能不全,故禁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 3高血糖 抑制胰岛素释放和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慎用。 4脂质代谢紊乱:长期应用可以增加LDL-c,TG含量。 5其他 偶致过敏性皮炎、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长期应

14、用本类药物可增加血浆胆固醇含量,男性尤为明显。,氯噻酮(chlordalidone) 作用与氢氯噻嗪相似,但作用维持时间长,由于可致畸胎,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本药还可引起男性性功能减弱。 吲达帕胺(Indapamide) 利尿作用较氢氯噻嗪强,但丢K+作用弱,对糖耐量和血脂无影响,尚有一定扩张血管作用,是一个相对安全、不良反应较少的中效利尿药。,作用较弱,利尿作用与体内醛固酮水平有关。 机制 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Na+排出减少,K+排出增加,造成钠水潴留和低血钾。螺内酯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可竞争性地与胞浆中的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的排钾保钠作用,促进Na+和水的

15、排出,减少K+排出,故又称为保钾利尿药。,【药理作用】,螺内酯spironolactone(安体舒通antisterone),1伴有醛固酮升高的顽固性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及肾病综合征。常与排钾性利尿药合用,增强利尿效果并预防低血钾。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用途】,久用易致高血钾,肾功能不良时更易发生,严重肾功能不全和高血钾患者禁用。 嗜睡、头痛、女性面部多毛、男性乳房女性化等,停药后可恢复。 消化道功能紊乱,甚至出血,故溃疡病人禁用。,【不良反应】,【作用与用途】,利尿作用弱 机制 阻断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腔膜上的Na+通道,减少Na+的重吸收,抑制K+-Na+交换,使Na+

16、和水排出增加而利尿,同时伴有血钾升高。 单用疗效较差,常与噻嗪类合用,疗效较好,且相互拮抗对血钾的不良影响。,【不良反应】,偶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 高血钾症 长期服用。肾功能不良者较易发生,应慎用,高血钾者禁用。 氨苯蝶啶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引起叶酸缺乏,肝硬化病人服用后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阿米洛利amiloride(氨氯吡咪)和氨苯蝶啶triamterene(三氨蝶呤),四、利尿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心源性水肿:强心利尿扩血管 可选用中效利尿剂。重度水肿可选用高效利尿剂。 应注意补钾或与保钾性利尿剂合用。 2. 肾源性水肿: 急性肾炎水肿采取低钠饮食,休息。 慢性肾炎水肿补充白蛋白,限制钠盐摄入。 严重水肿可用利尿剂并补钾。 3. 肝性水肿:醛固酮拮抗剂,或中效高效利尿剂。 4. 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急性肺水肿:静注呋塞米,脑水肿:脱水药 5. 急性肾衰竭:早期应用强效利尿剂。,第二节 脱水药,又称渗透性利尿药,在体内不被代谢,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