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28229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北京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吴正宪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

2、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 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课前谈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此时正值美军攻打伊拉克)。“同学们,此时此刻,在

3、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习,捍卫祖国的和平。三言两语,短短几分钟,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的心,拉近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把孩子很情愿地带进了课堂。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我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

4、趣吗?”“有!” “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二、 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吴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

5、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我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

6、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

7、=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我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我在耐心地等待着。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生3:“平均

8、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此刻,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在我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很快举出例子: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紧接着,我又很自然地把自己捕捉到的两则平均数的信息提供给孩子们:(1)地坛庙会日平均游人量10万人 (

9、2)北京新闻:2002年北京人均工资超过两万元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三、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1、 北京五一期间自然博物馆售出门票统计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我这里有三个问题请大家讨论:1、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1000张”、“1100张”、“900张”、“15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我微笑着不动声色。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很快 ,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生1:“我把1300张中的300张移到700张上去,把1100张中的100张移到90

10、0张上去,这样每天售出的门票数量都是1000张。”生2:“我用计算的方法:(1100+1300+1000+900+700)5=1000(张)这时,我拿着话筒来到估计1500张的那个小男孩面前;“请你下去采访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好吗?”被采访的是一个扎牛角辫的小女孩:“五一期间售出门票最多的是1300张,最低的是700张,所以平均数肯定在7001300之间。我又看到图中的数据大多和1000比较接近,所以我就估计是1000张。”我转过身来,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听了刚才小朋友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憨厚的小男孩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人家估计的都在里边,我估计到外边去了。”一个

11、“外边”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我心中的感动再次溢于言表,说了下面一段话:“我非常羡慕一开始就一次估计对的同学,你们很了不起,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男孩,虽然第一次他估计到“外边”去了(有意识地用了儿童的语言),但是他能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接受大家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我紧紧地握住小男孩的手,小男孩感动不已。在我们的课上,不应该有对孩子的否定,更不能轻易地批评。我们应该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要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不但应

12、该关注成功的孩子,更要关注暂时失败的孩子,给他们一些等待,一些期待,让所有的孩子都扬起自信的风帆。3、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问题一出,高潮再起。生1:“如果我是馆长,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热情招待每一位顾客。”生2:“我会严格管理,做一些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人们都来热爱大自然。” 生3:“可以开设儿童游乐场,吸引小朋友。” 生4:“要提高质量,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引进来。” 生5:“把恐龙蛋放进博物馆,小朋友们都会来看的。 ” 生6:“要扩大宣传力度,让所有的人都了解博物馆。” 生7:“可以降低门票,买一送二。” 生8:“可以请边远山区的小朋友免费参观。”在孩子们

13、幼稚而有不无道理的发言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的责任感正在孩子们身上油然而生。少儿歌手比赛出示下图: 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煞有介事地说:“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呢?”“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

14、,去掉一个最高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月平均用水量电脑出现画面:我的语调转为沉重:“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们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我拿出3千克的一袋水,台上台下一片嘘嘘声。“怎么会这么少呢?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么一点水,怎么够用呢?”孩子们在小声

15、地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在这里,我还要提供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在这里,对应的数学思想已经渗透在学习之中。“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孩子们明白了要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甚至有人提出:“把我们多的水运到严重缺水的地区去。”我马上接话:“你的想法真好!我们国家正在做这项工作,进行南水北调。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没有过多的说教,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润物无声地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小明会遇到危险吗?电脑画面上出现这样一副图: 此题一出,高潮再起。全班同学迅速地分成两大阵营,一组认为没有危险,一组认为有危险。我没有急于肯定,更没有否定,而是请各组派出代表,阐述理由。一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甲方:“我们认为小明不会有危险,因为小明身高135厘米,而平均水深只有11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水不会没过他的头。”乙方:“请问甲方,什么叫平均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